[一個現象,兩個定律、法則和理論,三個效應,值得收藏.]

1、青蛙現象:

故事:把一隻青蛙直接放進熱水鍋裡,由於它對不良環境的反應十分敏感,就會迅速跳出鍋外。如果把一個青蛙放進冷水鍋裡,慢慢地加溫,青蛙並不會立即跳出鍋外,水溫逐漸提高的最終結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為等水溫高到青蛙無法忍受時,它已經來不及、或者說是沒有能力跳出鍋外了。

分析:青蛙死裡逃生力量主要來源於沸水,它的強化作用應激起自我逃生的反映。如果學會自覺自律自省像沸水那樣載負強化性,試試提醒自己一般不會去碰“沸水”。如稍有涉足,他也能自拔。

啟發:青蛙現象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易致人於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察覺。

警示:不要沉湎於過去的勝利和美好願望之中,而忘掉危機的逐漸形成和看不到會失敗一步步地逼近,最後像青蛙一般在安逸中死去。

而一個人、企業或國家應居安思危,適時宣揚危機,適度加壓,使處危境而不知危境的人猛醒,使放慢腳步的人加快腳步,不斷超越自己,超越過去。

2、手錶定律:

故事:手錶定律是指擁有兩塊以上的手錶並不能幫人更準確的判斷時間,反而會製造混亂,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時間的判斷。

另一層含義在於每個人都不能同時挑選兩種不同的行為準則或者價值觀念,否則那個人的行為將陷於混亂。

分析:只有一塊手錶,可以知道時間,擁有兩塊或兩塊以上的手錶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啟發:對於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否則將會無所適從,對於一個人不能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他的行為將陷於混亂。

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以上的人來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人無所適從。

警示:目標一定要明確,千萬不能臨時隨意變更,否則,很容易判別正誤的標準就會陷入兩難選擇,產生疑惑引起思維混亂,進而失去信心。

一個組織不能由兩個以上的人來同時指揮,而且指揮的方向又不一致,這將使這個組織無法正常運轉。

規律是死的,但事情是千變萬化的,執行人是活的,一定要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運用,而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

拿破崙說:寧願要一個平庸的將軍帶領一支軍隊,也不要兩個天才同時領導一支軍隊。

適用條件:第一,個前提是這兩塊表顯示的時間是不同的,如果時間顯示是一致的,那就不存在分歧,或雙重標準了;

第二,如果有兩塊表顯示時間不同,我們必須要知道哪一塊才是唯一正確的表,因為只能有一個是正確的;

第三,這兩塊表必須是在同一個時區(採用同一個標準的地區),因為在不同時區的時間是不一致的,這樣才有可比性,這也要“因地制宜”。在這些前提下,我們才能去談談這個定律。

3、二八定律(巴萊多定律):

概述: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者帕累託偶然注意到19世紀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

在調查取樣中,他發現大部份的財富流向了少數人手裡,同時,他還發現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即某一個族群佔總人口數的百分比和他們所享有的總收入之間有一種微妙的關係。

他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度都見過這種現象。

不論是早期的英國,還是其他國家,甚至從早期的資料中,他都發現這種微妙關係一再出現,而且在數學上呈現出一種穩定的關係。

定律模式:於是,帕累託從大量具體的事實中發現:社會上20%的人佔有80%的社會財富,即:財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

同時,人們還發現生活中存在許多不平衡的現象。

因此!二八定律成了這種不平等關係的簡稱,不管結果是不是恰好為80%和20%(從統計學上來說,精確的80%和20%不太可能出現)。習慣上,二八定律討論的是頂端的20%,而非底部的80%。

發展歷史:80/20法則,是20世紀初意大利統計學家、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託提出的,他指出:在任何特定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佔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佔多數,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即能控制全局。

分析: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社會約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裡,而80%的人只擁有20%的社會財富。

這種統計的不平衡性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這就是二八法則。

啟示:80/20法則是分析式的方法。80/20分析法的用處是讓人注意到造成某種狀況的關鍵原因,也就是找到那些導致80%產出的20%投入,二八法則告訴我們,不要平均地分析、處理和看待問題,沒有任何一種活動不受80/20法則的影響。

一位著名的管理學家說過,成功的人若分析自己成功的原因,就會知道80/20法則是成立的,80%的成長活力和滿意來自於20%的對象,公司至少應知道這20%是誰,才會清楚看到未來成長的方向。

警示:核心利潤問題與個人幸福,明確奮鬥目標,弄明白自己最關鍵的事情是什麼。

發現生命中的貴人,朋友不在於數量的多少,而在於真正的價值。

發現自己的優勢和最容易成功的捷徑。

傾注精力做好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在現有基礎上再努力20%。

從忙亂中擺脫出來,享受生命中的80%的快樂。

4、刺蝟法則:

概述:刺蝟法則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就是領導者如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關係,但這是“親密有間”的關係,是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係。

故事:刺蝟法則說的是這樣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在一個寒冷的冬季,兩隻睏倦的刺蝟因為冷而擁抱在了一起,但是無論如何它們都睡不舒服,由於它們各自身上都長滿了刺,緊挨在一塊就會刺痛對方,反倒睡不安寧。

因此,兩隻刺蝟就離開了一段距離,可是又實在冷得難以忍受,因此就又抱在了一起。折騰了好幾次,最後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距離,既能夠相互取暖又不會被扎。這也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分析:無論狐狸想任何辦法來謀害刺蝟,刺蝟只需要縮起來,狐狸就無計可施了。只要找到一個簡單有效的模式,無論發生任何變化,都能輕鬆應付。由此可見,人和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

人人都需要在自己身邊有一個能夠把握的自我空間,它猶如一個無形的“氣泡”般為自己劃分了一定的“領域”。

而當這個“領域”被他人觸犯時,人便會覺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開始惱怒 。

啟示: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親密的人際關係經常發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容易。“距離產生美”。

距離的力量是神奇的。

有時,距離是一種期待,聰明的人都會把握距離,讓它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有些人從不知道距離為何物,時而把它演繹成天堂,時而又把它搞成人間地獄。

5、鱷魚法則:

故事:這是經濟學交易技術法則之一,也叫“鱷魚效應”,它的意思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

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有點類似虎怒決蹯。

分析:由於人性天生的弱點,時時不自覺地影響我們的操作,一次大虧,足以輸掉前面99次的利潤,所以嚴格遵守止損紀律便成為確保投資者在風險市場中生存的唯一法則。

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倖。止損是證券投資的一項基本功。

也是美國投資界有一個有用而簡單的交易法則,就是“鱷魚法則”。

所有世界上成功的證券投資人在進入市場之前,都在反覆訓練對這一原則的理解程度。

處理方法:若以市場的語言表達,這項原則就是:當你知道自己犯錯誤時,立即了結出場!不可再找藉口、期待、理由或採取其他任何動作,趕緊離場!

其實,不論是股市、匯市、期權交易,其交易技巧在這一點上都是相似的。

在證券市場上生存,有時需要耐心,有時需要信心,但耐心、信心不代表僥倖,不懂得止損的投資者,不就是輸在僥倖心理上嗎?

當你知道自己犯錯時,立即了結出場!

不可再找藉口、期待、禱告或採取其他任何動作,趕緊離場……不可試圖調整頭寸、避險或其他無謂的措施,趕緊認賠出場!

警示:(1)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倖。

(2)當你犯了錯誤的時候,要立即停下來,不可以再找藉口、期待、理由或採取其他任何動作,否則將陷入更大的麻煩和錯誤中去,以致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3)學會放棄。生活中,有時不好的境遇會不期而至,令我們猝不及防,手忙腳亂,甚至遭成嚴重的損失,這時候要安然處之,及時主動放棄局部利益而保全整體利益是最明智的選擇。智者曰:“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趨利避害,這也是放棄的實質。

6、破窗理論:

概述:破窗效應(英語: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該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並刊於《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題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故事: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裡定居或者縱火。

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

手丟棄在地上。

這個現象,就是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

分析: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

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理論啟示:“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惡化的起點。這一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

事情的惡化當然還離不開後面那一雙雙推波助瀾的手。

面對“第一扇破窗”,我們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沒有懲罰。這樣想著,不知不覺,我們就成了第二雙手、第三雙手……

錯了就是錯了,影響的大小並不能改變行為錯誤的本質,別人的錯誤更不會是證明你無錯的理由。

勿以惡小而為之,規範自我,不要讓“破窗效應”一再發生。

其實,人和環境之間是互動的,環境的好壞是人的行為的體現。

不少人盯著事物的陰暗面,結果自己的心靈也變得狹隘和陰暗,自己不自覺地成為了社會上的一扇“破窗”。

警示: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同時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就如劉備那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五個階段:1.社區開始出現失序的情形,部分居民遷出社區。

2.未能遷離社區的居民因擔心自身安全,對區內的事務漠不關心。

3.地區的監察力下降,社區的治安進一步惡化。

4.區內更多的居民遷走,仍然留在區內的居民則更加退縮,減少外出時間。

5.外來的犯罪份子入侵社區,令犯罪數字持續上升。

7、木桶理論:

故事:木桶定律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1]。

一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隻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隻桶就無法盛滿水。

分析: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

也可稱為短板效應。

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因此,整個社會與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並儘早補足它。

啟示:1,改變木桶結構可增加儲水量

桶的最終儲水量,不僅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還取決於木桶的使用狀態和木板間的銜接與配合。

在特定的使用狀態下,通過相互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木桶的儲水量,比如:有意識地把木桶向長板方向傾斜,木桶的儲水量就會比正立時多得多;或為了暫時地提升儲水量,可以將長板截下補到短板處,從而提高木桶儲水量。

2,彌補木桶缺陷讓"短木板"變長

3,別讓"短板"葬送自己

如果把木桶比做人生,那麼"短板"實際上就是我們生命中的一些弱點。

所以,我們不能被缺點牽著鼻子走,而要主動將"短板"加長,將缺點糾正過來。

8、蝴蝶效應:

概論: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它是一種混沌現象,說明了任何事物發展均存在定數與變數,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其發展軌跡有規律可循,同時也存在不可測的“變數”,往往還會適得其反,一個微小的變化能影響事物的發展,證實了事物的發展具有複雜性。

故事: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週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9、鯰魚效應:

概況:鯰魚效應是指鯰魚在攪動小魚生存環境的同時,也激活了小魚的求生能力。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

總結: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遊,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10、羊群效應:

概括:“羊群效應”是指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的一種常見現象。

“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分析:也叫“從眾效應”:是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表現為對特定的或臨時的情境中的優勢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採納(隨潮)表現為對長期性的佔優勢地位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接受(順應風俗習慣)。

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將自己的意見默認否定,且不會主觀上思考事件的意義。

故事:一隻頭羊帶著羊群前行,頭羊走到那裡,群羊就跟到哪裡,人們說這是羊群效應,這種效應多發生在草食動物身上(還有魚群)。

應該是因為草食動物從食物中提取的糖分和蛋白質不足以支撐他們的大腦做過多思考,於是他們用自己種群的方式角逐出了一個強者(他們同時也以此認定他為最強大腦),那麼其他羊就會放棄思考,因為這樣可以節約能量消耗。

這是一種低成本策略。

當然這種策略也必然承擔著某種風險,比如頭羊走出錯了路。

所有的羊群都會走錯路。刀山火海都會跟著走。

總結: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如果一個國家通過不斷印鈔來讓自己有錢,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如果靠印鈔就能多買國外資源,那乾脆狂印鈔買下全世界。為什麼要引進外資呢?難道我們國家自己不會印錢嗎?自己多印些錢不就行嗎?相信你也有過這種疑惑吧?為什麼印錢增加不了一分真正的錢呢?在每張鈔票上乘以10,是不是等於什麼都不變?所有的物價也會乘以10倍,你的收入、支出全都乘以10。或者,政府發行一種新的鈔票,現在的鈔票按照1:10的比例全部換成新鈔票,是不是等於什麼都不變?

而印鈔,其實最終結果也只是等於在每一張鈔票上都乘以一個相同的數,所以並沒有增加任何一分真正的錢。它只是讓錢的數字“膨脹”了。一個國家,無限印鈔,那外國的商品也會隨著印鈔而漲價。你印10倍的鈔票,外國的商品也漲價10倍,所以,根本就不可能靠多印鈔票來購買外國資源。不過,外國人原來持有的你的鈔票會貶值。美元就是這樣。當然了,如果有些國家犯傻,你再怎麼印鈔票,它也非要囤積你的鈔票,那你確實可以靠多印鈔票來佔它便宜的。美國就是這樣。美元不斷膨脹,但一些國家還是熱衷於囤積美元,所以美國人沾光了。不過,長遠來看,美國人沾光不了太長時間。美元信譽持續下跌,這個損失其實比它佔到的便宜要大。再加上經濟結構受到通脹的扭曲,美國人其實是貪小便宜吃大虧。當然,囤積美元的更吃虧。一個國家通過不斷的印鈔來解決各種危機,會產生什麼後果?其實從過往的歷史中我們就可以看得見後果,那就是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國家陷入混亂。

靠著印本國鈔票購買他國資源建設本國,從而讓自己有錢簡直十分荒唐。如果你這個國家本身就是經濟不行窮國,外國根本不認可你的信用,因為你們國家本身就窮,拿什麼做抵押和背書,把其他國家當傻子嗎?如果有這樣想法,不是別國傻,而是你自己本身傻。

另外與外國之間經濟交往過程中,大多數都有一箇中間貨幣,這就是所謂的“外匯”,目前的外匯大多數都是“美元”,因為美元是世界各國認可的硬通貨幣,為什麼美元被其他國家認可?你們國家就不行?那是因為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經濟也是世界第一,具有全球性的影響力,用美國國家信用來背書。其他任何一個國家貨幣都不行,這是美國金融霸權,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一個國家如果瘋狂的印鈔,匯率是很難保持穩定的,貨幣貶值是唯一的結果,而由於貨幣的持續性貶值,出口就會受到影響,本國的貨幣也很難被其他的國家所接受。國家沒有錢了,就是發行新的國債也沒有人會去認購,瘋狂印鈔帶來國家信用降低,對於境外投資者不再有任何吸引力。而這時為了避免整個國家的經濟崩潰,在外匯儲備消耗殆盡的情況下,想要獲得國外的商品或者其他國家的資助,就只能出售一些固定資產或者其他資源礦產,這樣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就會被其他國家所掌控,而當整個國家的經濟被其他國家所掌控的時候,國內就會出現各種矛盾,反對派也會趁機發難,會有被推翻的風險,所以國家印鈔要節制,否則後患無窮。

如果一個國家通過不斷印鈔來解決各種危機,會產生什麼後果?綜上所述,人類歷史上沒有哪個國家是通過不斷的印鈔來發展經濟的,大量的印刷鈔票只會讓手中的鈔票變成一張廢紙,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紙幣也沒有任何購買力可言,經濟的發展是有規律的,違反經濟規律是要受到懲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