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做哪行靠谱?

如梦无迹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于各个行业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首当其冲的肯定是大消费领域,包括房地产、汽车、医疗、旅游、餐饮、家具家电等等,随着疫情的蔓延并趋于缓解,我列举下面三个可能升温更快的行业以供参考:

1、关系到老百姓柴米油盐的生鲜行业,无论疫情多么严峻,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一定是国家优先要保障的,延伸到终端,就是各类生鲜行业卖场,以及线上生鲜销售通道,就拿每日优鲜来说,春节八天的实收交易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50%,其他涉及到线上配送业务的生鲜超市也都有着不俗的业绩,所以行业受影响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2、物流逐步恢复的电商行业,这里要加一个前提就是物流恢复,电商业务因为无需与客户直接接触,是疫情期间居家购物的首选,特别是有自媒体概念加持后,直播带货蔚然成风,就连锤子创办者老罗也来带货了,2019年仅直播电商成交额就超过3000亿元,未来有超万亿预期;

3、金融证券行业,我指的不是证券投资或者基金公司,而是证券公司,疫情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都会是沉重打击,金融行业当然也不例外,面对全球的经济衰退和动荡的金融市场,各国央行都相继出台降准降息策略,刺激资金流向,动荡的股市或许有更多的掘金机会,因此投资者蜂拥而至,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133家券商中9成实现盈利,虽然业绩同比有所下滑,但经纪业务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总之,全面分析行业优劣是很难的课题,随着疫情缓解,复工复产进度加快,各个行业都会开始迎来春天,况且每个行业间需要的专业知识也不尽相同,并不是因为哪个行业影响小就能轻易介入的,在所有人都共同面对的困难时期,多多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心里承受能力才是生存的关键。

以上内容也写给自己,共勉!


我是七小光


行行出状元,你只要坚守你的初心,不做违法违背道德的事,坚持做好一件事,哪一行都很好,


九河谷


一场疫情,改变了很多人和事。有些人的工作有着落了,不禁欢欣鼓舞:比如教育部宣布要扩大2020中小学教师招聘,还要落实免费师范生全员入编!而朋友圈里到处充斥着面临失业的焦虑和迷茫。曾经那个崇尚“精致穷”的小姐姐被公司裁员。本来她就是月光族,这下是穷上加穷,根本精致不起来了。还有一个正在创业的朋友,事业刚刚起来,眼看就要享受成功的喜悦了,这下他却成了那个日夜喝酒解忧的人。



有人说,“失业四十天,我无比怀念铁饭碗。“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年轻的时候,我们谁不是无限地鄙视体制内,鄙视铁饭碗。因为比起稳定,我们更渴望的是社会上鼓吹的年轻人通过奋斗,拿到了“年薪百万”;比起父辈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我们更想要的波澜壮阔。我们被梦想的力量鼓舞着,被大城市的时尚魅力吸引着,被内心不安分的小火苗撺掇着,一边嫌弃着家乡的落后,一边踏上了大城市的寻梦之旅。而如今,多少人在被撞得头破血流之后,开始无比想念稳定的滋味,想念生活中的烟火味

《安家》里面的那对博士夫妻,即使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买得起大城市里的房子,可是观众们却对他们的生活捏了一把汗。妻子宫蓓蓓的脸上永远都挂着那无处躲藏的疲惫,她放弃了稳定的公立医院的工作,选择了一家工资更好的私人医院,可是一切努力换来的不过是生活的一地鸡毛。《完美关系》里的女孩邦尼, 是多少小地方出来的女孩的缩影。她对自己的出身极其不自信,认为自己一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无比努力上进,只要能学得会的本领都尽力去学,只为在上海站住脚跟。



其实,时代在变,人也在变。从前父母那个年代,稳定是常态,漂泊在外就意味着勇气和胆量;而如今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漂泊成为了我们常有的姿态,稳定才是无比稀缺啊。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想要在外面工作,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是无从选择。每年的公务员考试依然有大批的考生报名,可是能够成功上岸的又有多少人。深圳的学校不惜重金聘请老师,不乏有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生选择成为一个老师。

当然,一个年薪百万的工作和一个稳定的体制内工作确实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成为那个年薪百万的成功者,大部分年轻人不过是生活在房贷和车贷压力下的喘息者。



曾经《奇葩说》讨论过一道命题:你要大城市里的一张床,还是要小城市里的一套房。这其实是我们每个人要面临的一道选择题,我想说的是,大城市里有大城市的风华,小城市有小城市的精彩,如果有一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可以依靠自己内心声音去选择的社会里,不需要被迫无奈去漂泊,也无需被父母逼着去选择体制内,仅仅是因为我们喜欢某种生活而去选择,那时我们的社会才是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

曾经在一个纪录片里看到,北欧芬兰的牧民们,生活在离北极很近的地方,常年冰雪,靠养麋鹿为生,但是他们过得非常富裕而充实,那个主人公已经二十年没去过首都这种大城市了,他是一点也不想去,而且他的孩子们也没有长大后要离开家乡去大城市的想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充满了热爱,而且自信。

所以说,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你无需鄙视别人选择的体制内,别人也不必去质疑你的背井离乡。相信终有一天,我们都可以自信而平等地生活在每一个自己选择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