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教研室教研员吴高明:武汉解封,再赏《黄鹤楼》

吴高明

4月8日,关闭离汉通道76天后,武汉解除管控措施。76个日日夜夜,见证了武汉人民的默默坚守和勇敢付出。因“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而名扬天下的武汉地标,终于迎来久违的人群,与黄鹤楼交相辉映的《黄鹤楼》(崔颢)又浮上心头,不免再次赏析,思绪万千。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唐代诗人崔颢的七言律诗《黄鹤楼》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诗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四句写登临怀古。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惟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可见崔颢的《黄鹤楼》备受推崇。

“文以气为主”,凡古人有一言、一行、一句、一字,足以独步一时,占踞千载者,须要信其莫不皆从读书养气中来。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却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作诗时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这里,崔颢正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把《史记•荆轲列传》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随手倒转,又用得不露痕迹,恰到好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

此诗前四句写昔人,后四句写今人。晴川:阳光照耀下的平川。这里指汉水平原。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武汉三镇之一。因在汉水北岸,故名。树:树木。全句意思是阳光照耀看汉水平原,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芳草:香草。萋萋:形容词,有四个义项,本诗取草木茂盛之义。而“芳草萋萋”实写游子的漂泊之感,也即乡愁。日暮:太阳将要落山。乡关:故乡。何处是:意思是在何处。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先言历历是树,萋萋是洲,独有目断乡关,却是不知何处,此为绝奇之笔。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崔颢在《黄鹤楼》整首诗中并不曾写到楼,然而诗人只一意凭高望远,一抒胸怀,任后人评说。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诗中既有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又看到了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于是勾起了怀乡愁。先放后收,文势波澜起伏,而末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又重回开篇的渺茫境界,全诗浑然一体,意境天成。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楼阁更是建筑中极具特色的人文精神载体,黄鹤楼是长江流域的第一大名楼,是武汉的文化地标。文以楼出,楼因文显,崔颢诗《黄鹤楼》艺术上出神入化,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李白素有“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大抱负,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豪迈,然观崔颢诗《黄鹤楼》,仍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慨叹。《黄鹤楼》虚实结合,意象颇美,诗中气象恢宏,色彩缤纷,极具画面美,吊古怀乡,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这首诗也成为崔颢最闪亮的标签。

黄鹤楼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称,站在楼上,可以俯瞰武汉长江大桥,可以俯瞰京广线,可以俯瞰长江和汉水,可以俯瞰武汉三镇,让我们在赏析《黄鹤楼》中抚古思今,感春之繁盛、夏之多彩、秋之丰硕、冬之壮美,并共同祝愿武汉的明天更美好!

《陕西教育》(综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月刊。栏目设置见置顶文章,发表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