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搭起这座“桥”,织起社会救助密网

目前,从“救穷”到“扶弱”已成为上海社会救助的共识。由静安区民政局推出的“桥计划”——多重需求家庭综合服务项目,运行5年多来,精准地为一些有多重需求的困难家庭,提供物资救助与专业服务结合的整合式服务,帮助这些这家庭获取自身发展的动力。请听本台记者曹梦雅发来的报道。对许多困难家庭来说,物质财富匮乏往往不是重点,而身心健康、教育就业、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救助往往更为急需。区民政局四级调研员蔡林芳深有感触:【特别是边缘群体,我们政府的政策现阶段只能说一个兜底线。从生存型到发展型怎么来转变,让这部分困难家庭能够享受更好的生活】在上海已建成的“9+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中,“1”就是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让科班出身、有知识、有资源的社会组织,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桥计划”通过社区干部上门排摸情况,确认低中高三类困境家庭,低困境家庭可由社区工作者进行日常关怀、宣传预防,中高类家庭则由上海申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进行帮扶。副理事长张粉霞还记得,在最初试点的大宁路街道有一位年近30岁的三级精神障碍者,每天的生活状态,就是在狭窄的老房子里对着电脑发呆。【社会关联度其实很小,他说我都没有人找我,就是跟我妈两个人。我们就做了一个身心障碍者的支持小组,更多的起到了一个陪伴者的角色,还有专业信息的传递。这个孩子后来在他们家附近的一家餐厅做服务员。他说张老师,我很珍惜这份工作】部分儿童青少年也面临着困境。由于父母处于教育程度低、就业困难等境况中,无法带给孩子正向积极影响。张粉霞说,这种困境在疫情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越是这种贫困家庭,他父母就不知道怎么去弄,孩子天天拿着手机玩。我们就招募大学生对接了40户家庭,对接了40户家庭,把正向的影响给到这些孩子们,包括行为习惯、时间观念的养成】通过社区居委、社工组织、社政部门协同合作,提供政策信息咨询、经济物资链接、身心情感支持、社会适应融合等方面的整合服务、个案管理,一定程度减低了家庭风险造成的损害。目前,“桥计划”已从原先试点的2个街道,扩展到全区14个街镇。蔡林芳说,今年他们还将完善多重家庭评估体系。【探索我们静安区的智慧救助,信息采集数据跟我们人工调查相匹配一下,尽量不要有任何的遗漏,应帮尽帮、应救尽救、应保尽保】在“9+1”基础上,静安区通过“桥计划”、个案帮扶、意外保险项目、慈善超市等模式,织就一张社会救助的密网。蔡林芳说,下一步是持续做好低保专项治理的整改深化,提高救助管理服务水平。【有些不应该属于低保的,全部把他清理出去。日常在进入的时候,就应该把好这道门坎,把我们财政资金用到该用的人身上】以上由记者曹梦雅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