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方顯糧食安全的重要性,那麼中國農業現代化,還要多久?

昨天,我在日記中提到了最近出現的糧食問題,有幾個朋友給我發消息,他們都覺得我說的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確實現在我們都太浪費糧食了。

全球疫情方顯糧食安全的重要性,那麼中國農業現代化,還要多久?

說這些,其實也不是想說自己有多麼的高尚,而只是我對當前時事的一些反思,也包括反思我自己。

因為我其實也是一個比較浪費的人,家裡面經常吃不完的飯菜也是直接倒掉,在外面吃飯也是一大桌菜吃不完。打包又怕人家笑話。

如今因為全球疫情,我們知道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從自己做起。

“節約糧食”。

咱們大家都是一個愛國的青年,都真心希望我們的國家強大,在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受制於人。

國家強大,不只是軍事強大,經濟強大,還需要科技的強大,而最最重要的就是農業的強大。

老百姓吃的飽穿的暖,各種物資豐富,才會有精力做科研,搞創造。

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吃飽穿暖的前提下。

然而目前我們國家為什麼糧食仍然需要進口?

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農業利潤低,中國人投資農業農村的意願不高。

二是中國的農業生產的技術相對比較落後。

在我們重慶這邊的農村,很多土地都是一片荒涼,比如我們老家這邊,大片大片的土地很多年沒有人種莊稼了。

全球疫情方顯糧食安全的重要性,那麼中國農業現代化,還要多久?

國家的18億畝耕地,其實很多都是浪費了的。

我們同齡人如果在家裡種地,一年收入可能連兩萬塊錢都賺不到。而在城市裡隨便找個工作一年都不只是賺兩萬塊。

然而,兩萬塊錢能在當今社會做什麼?

這樣一來年輕人就根本沒有人願意在農村種地。

再說為什麼我們在農村就只能賺兩萬塊錢,而不是二十萬?

目前中國農村相當大的部分地區,仍然在採用的相對落後的耕牛耕田,只有很少的平原地區,比如北大荒、河南、新疆等地採用機械作業。

而像雲貴川等大部分山區的農村,農村發展的機械化程度可以說是相當的低。不管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科學技術根本沒能用上。


如今手機都智能了,北斗系統都已佈局完成,嫦娥飛船都發射好幾年了。然而,作為一個農業的大國,有14億人需要養活的中國,目前農業才只達到31%的機械化程度。

更別說未來即將要發展的智慧農業。

農業發展是大國強大的基礎,中國的農業還還任重而道遠,未來農業機械化、智慧化將逐步推動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總有一天,我們還會成為農業出口的大國,主宰世界的糧食,你就笑吧!


代農業是相對於傳統農業而言的。我國迫切需要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要不斷提高耕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同時,推進農業現代化要與工業化、城鎮化有機聯動,並建立一個適合國情、適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組織和制度體系。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我國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農民增收困難的局面尚未改變,迫切需要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一、什麼是農業現代化

現代農業是相對於傳統農業而言的。傳統農業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進行的,沒有外部的能量進入。由於沒有打破這個循環,在過去的幾千年發展史中, 農業發展水平相當緩慢。考古證實, 每公頃地能產1500 公斤的稻穀,在漢代就已經實現,而這種生產水平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 年代初。

全球疫情方顯糧食安全的重要性,那麼中國農業現代化,還要多久?

區別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第一個標誌是物質能量循環的轉變

,即打破農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封閉圈, 讓外來的能源和物質進入循環過程。這個循環直到18 世紀70 年代以後才被打破,英國的工業革命是這個過程的起點, 開始了由工業給農業提供現代能源和物質的進程。清朝末代科舉狀元江蘇人張謇曾嘗試過發展現代農業, 他按照歐洲的方式開辦了一個農場,從國外引進抽水機和購買化肥,進行實驗,後因為柴油等原料中國不能生產, 最終不能持續。直到20 世紀50 年代我國開始工業化進程後,新的能源和物質才開始大規模投入農業,農業現代化才得以快速推進。

區別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第二個重要標誌是技術進步。傳統農業的技術進步,是依靠農民自身在生產勞動中的經驗積累逐步向前推進,過程非常緩慢。現在能看到的一些農具,自漢代以來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現代農業則借鑑了工業和科技領域的先進經驗,由專業人員去研究育種、農具等。從技術應用看, 我國農業運用現代科技和大工業提供技術的能力在不斷增強。到2011 年,我國科技進步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已經達到53%, 農業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54%。

總體來講,農業可以分成兩大類

一類是傳統農業。從事傳統農業的國家人多地少, 像亞洲、中東、西歐等地區的農業發展史近千年,這些國家為了儘可能節約土地, 很早就開始擇村聚居,這就是最早的農村雛形。另一類就是新大陸國家的農業。像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等地區,人少地多,農業發展史也只有幾百年時間,每戶可以經營大量土地。因為歷史背景不同,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技術路線也不一樣。新大陸國家人少地多, 客觀條件要求機械力替代人力來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傳統農業國家人多地少,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緩慢,勞動力過剩,所以必須尋找能提高土地質量、替代土地資源的技術。當然,這兩條路線不是平行線,經過100 多年的演變,它們已經開始融合。


現代農業的第三個明顯標誌是形成一套從實際出發、能效較高、對農業進行支持保護的體系。我國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在不斷加大,2012 年,中央財政對種糧農民的生產直接補貼較2004 年增長了10 倍以上。從糧食價格看,國家為了穩定糧食市場, 出臺了糧食最低收購價制度,確保了農民獲得穩定的收益。但與發達國家相比, 我國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大。

不能忽視的是, 現代農業還有一個突出的標誌,就是現代農業組織體系。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到20 世紀50 年代初,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認為不能簡單地把現代農業理解為現代技術物質問題, 更涉及整個社會的體制和農村社會的組織問題。從經營組織看,要發展各種各樣的合作組織,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單家獨戶的農民向組織化、市場化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