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2004年江民开发手机防病毒软件的战略构想

2004年,我有幸就职于北京江民科技的策划部,在这里亲历了中国IT时代向数码时代的伟大变迁,也曾大胆向决策层提出公司着手研发手机防病毒软件的构想,时隔多年,打开尘封往事忍不住对当时的种种做一下复盘。

https://mp.weixin.qq.com/s/NoMrf-8xPg0dE5jJVyh-2Q


穿越回2004年江民开发手机防病毒软件的战略构想

“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上世纪90年代濮存晰的这个广告风靡大江南北,中国移动通讯正经历着一日千里的变化。手机如同一枚有魔力的磁铁不断吸收并整合着周边设备的功能。21世纪到来的时候,呼机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而手机和商务通也逐渐融合成一类相对高端的手机—PDA手机(智能手机的最初形态)。PDA手机除了具备手机的通话功能外,还具备了PDA的大部分功能,特别是个人信息管理以及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浏览器和电子邮件功能。一经问世,PDA手机就成了成功人士的新宠。因为兼具了网页浏览、信息数据处理、电子邮件等功能,此类手机的外延信息通道更广泛,已从单纯的通讯功能向智能手机时代发展了。

穿越回2004年江民开发手机防病毒软件的战略构想


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新的风险。正如世纪之交网络普及率迅猛发展也刺激了黑客、网络强盗们的神经。蠕虫、爬虫、后门等等各类病毒那时候几乎充斥着每台计算机。江民、瑞星、金山成为那个时代杀毒软件的三国霸主,也成就了中关村软件发展的传奇历史。伴随着网上银行的兴起,一些以套取个人信息、银行账号等为目的的病毒也名噪一时:冲击波、震荡波、网银大盗等等。

2004年,有媒体报道,PDA手机也发现了病毒,并给使用者造成了一定后果。

基于上述背景,我翻阅了大量关于PDA手机的资料,也多次走访手机卖场进行市调。经过研究,一个大胆的想法呼之欲出:江民公司应该研发手机防病毒软件!我给高层提交了报告并附上了一些可行性分析:

客户手机需要防护

PDA使用者属于社会精英层。他们使用PDA手机处理邮件等商务活动频繁,涉及很多商业机密及隐私信息。一旦PDA被黑客攻破或者病毒感染,损失巨大。因为电脑端防病毒的经历,让他们对于手机病毒谈虎色变。他们希望能有反病毒软件保护他们的信息不受侵害。伴随手机智能化、商务化的发展,这个需求将越来越大。

穿越回2004年江民开发手机防病毒软件的战略构想


拥有现成的市场渠道通路

此类手机防护软件可选择三类渠道:一、厂商出厂预装,需要与手机品牌商谈判走B端合作。在之前的PC杀毒软件合作中,江民已与联想、方正、同方、海尔、海信等多家整机商有这类BD合作,因此打开手机厂商渠道只是找到合作点的问题。相信手机厂商也需要以此作为区隔竞品的卖点。二、终端销售渠道,江民公司在杀毒软件领域浸淫多年,拥有分布全国的软件售卖渠道,这也是天然优势。三、线上购买渠道,可以通过公司网站下载付费,也可以通过天极、走进中关村、小熊在线等进行合作。

穿越回2004年江民开发手机防病毒软件的战略构想


拥有领先的技术团队

当时江民科技拥有王江民、王磊、何公道、严绍文、黄晓润等国内一流的防病毒权威专家。王江民被称为中国杀毒软件之父,是绝对的技术带头人。彼时江民公司拥有一支近百人的研发团队,这在当年也是绝对领先的。江民软件不管是DOS系统还是Linux系统、Windows下都有领先表现。Symbian系统的很像是Windows和Linux的结合体,只是兼容性的问题,这对于江民的研发团队算不上难题。

市场空白,前景可期

从市场发展看,伴随着移动互联和手机保有量的增加,PDA(智能手机)持有量也必然井喷。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巨头都开始捕捉这个新猎物,国内厂商也都攀比似的追赶这趟车。那时候多普达还方兴未艾,苹果还停留在对于音乐播放器的狂热而几年之后她真正塑造了智能手机的时代。如今智能手机已统治了这个世界,非智能的手机恐怕只有在古董箱或电视剧中能找到了。

从收费角度看,经过10年培育,人们已经养成付费购买杀毒软件的习惯,并且每年续费或者升级版本。可以说市场教育阶段基本可以省略。按照当年杀毒软件每年均价80元计算,PDA手机每年保守销量100万台就是8000万的市场容量。江民即便只拿到20%的市场份额也都是客观的数字,对于江民这样的软件公司来讲,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和渠道返利。

穿越回2004年江民开发手机防病毒软件的战略构想


竞争者和潜在进入者

防病毒市场上一直以来都是江民、瑞星、金山三家国内领头羊纷争割据,诺顿、麦咖啡、卡巴斯基等舶来品牌瓜分剩余市场的局面。瑞星的兴趣点一直在于和江民抢夺渠道,占据市场份额,打口水战,按照当时的市场举措看,他很难割舍杀毒市场占有率第一这个宝座。

进入智能手机防护市场可能性最大的是金山,这可能性来自金山的掌门人雷军。(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对新技术敏感并且狂热的雷军不但抓住了智能手机这个趋势,还亲自操刀做出了颠覆智能手机格局的小米。)这也将是未来在智能手机防病毒市场上和江民竞争的主要对手。


穿越回2004年江民开发手机防病毒软件的战略构想


除此之外,最大的可能性来自于手机生产厂家,出厂自带防火墙或者嵌入杀毒程序是他们研发的趋势。(这些趋势后来都因360的免费霸屏和手机助手们的诞生而夭折了)

即便是如PC端各家厮杀的局面,也是整体市场的增量,对于技术领先但市场份额日趋萎缩的江民公司,这无疑是一次机会。

方案提交给决策层后,得到的是否决的答复。


现在回想分析,这一结果也存在着必然。下面尝试剖析当时的几点原因,旨在还原事实,并无对当事人有任何不敬之意。

决策机制的一元化

类似那个时代的许多企业,江民公司自创立之初起就是一个“一元制”的管理方式。创始人具有绝对权威和话语权。这种方式成就了企业初创期的迅速成长,也造成了集体论证和科学决策机制的缺失。长期在此种决策机制运转之下,

企业内部的思考者越来越少、创新氛围不足,员工往往长于执行。

保守战略的惯性

作为国内技术最权威的防病毒企业,江民公司坚信,技术领先才是取胜之道。市场更像个野蛮人,不是全按照学而优则强的规则的。瑞星的大广告策略,渠道抢夺策略,权威部门联合发布增加背书策略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从销量和占有率上赶超江民。金山也在年轻的雷军带领下以最广泛的抢占用户数为出发点,攻城略地成就了市场上三足鼎立的局面。即便在这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江民也没有采取激进的狙击策略,而是依然固守着技术领先的金字招牌。

这种相对保守的竞争策略下,很难指望用大量研发力量和资金来投入创新。事后复盘,我才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

穿越回2004年江民开发手机防病毒软件的战略构想


缺乏对新潮流的狂热和敏感

多年以后当我们把钦羡的目光投向雷军、投向周鸿祎,感叹其对于科技潮流的嗅觉和创新意识时,我仍想起那个被否决的提案。据说当年有领导向王老师建议说,PDA这样的智能手机是小众市场,杀毒可以用数据线连接电脑查杀。此刻再审视此言论,当事者是否还如此认为呢?

江民公司缺少对于新潮流新技术的发烧友似的人物,如雷军。大家的目光依然锁定在熟知的PC领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把杀毒软件体验做到极致。诚然,如果科技发展没有那么迅速,类似杀毒软件还会依然有他们的市场,瑞星、江民也还能继续在软件领域成为闪耀的明星。只是,一个时代并不以引领它的英雄们的期望而长存。如果不像夸父追日般追赶新事物的端倪,英雄也大抵会成为那个过去时代的记忆吧。诺基亚没有跟上智能手机这班车,柯达公司不忍舍弃胶圈生产线,索尼躺在MD的战略蓝图里陶醉不愿接受MP3已成为风靡世界的娱乐终端。

穿越回2004年江民开发手机防病毒软件的战略构想


战略没有对错,只有取舍。

此文并无意去评论任何企业决策者的对错,未身临其境,我们无法真正完全了解他们当时的动机和苦衷。

穿越回2004年,江民公司如果真的研发手机防护软件,会赶上移动互联这艘船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