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而不膩九轉大腸聽過沒,我愛上了這道菜


九轉大腸是清末時創於濟南的一道名菜,上世紀50年代即收錄於《中國名菜譜》。這菜名起得蹊蹺,“大腸”還要“九轉”?安然所著《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中國商業出版社)告訴我們為什麼這道菜取名為“九轉”以及它的做法,一起來瞧瞧吧!


肥而不膩九轉大腸聽過沒,我愛上了這道菜

《西遊記》太上老君的葫蘆裡裝著九轉金丹,服一粒就可成仙,孫悟空像吃炒豆子似的偷吃了幾葫蘆。那麼“九轉大腸”有何玄妙呢?

濟南後宰門街是條古老的東西小街,這兒離大明湖不遠。清光緒年間,街東首路南有一家“九華樓”飯莊,“九華樓”的石刻橫匾就嵌在大門上面。裡面是個東西長、南北窄的小四合院。北屋是座二層舊式小樓,雕花窗欞,朱漆欄杆,此為雅間。樓下及東、西屋為散座,南屋作廚房。這裡一次可擺二十幾桌酒席,它比同街上後來的“同元樓”飯莊要闊氣,廚藝精湛,當時在城裡算是家大館子。主人姓杜,乃濟南富商,相傳他有9處買賣,均以“九”冠其字號,“九”為陽,故取吉祥之義。主人每逢宴客,就在樓上雅間裡擺席。

某次應酬賓客,觥籌交錯中端上一盤大腸,色澤紅潤光亮,段段如扳指兒。眾人舉箸一嘗,大腸軟嫩,油而不膩,且酸、甜、香、辣、鹹五味俱全,入口濃郁,與平常所吃的紅燒大腸迥異,舉座叫絕。一問掌灶的廚子頭,才知這是他獨出心裁,創出一道新菜來孝敬老爺們。既是新菜,須賜嘉名。座上有一文士,有“捷才”,說:“何不叫九轉大腸呢!”大家一聽,連連說好。這菜名既有仙人的味道,又暗含主人的嗜“九”之好,可謂巧妙。大腸一經冠名,其製法也就不脛而走,聲譽日隆,流傳至今,遂成為濟南菜中的一朵豔麗之花。

食材:

豬本腸3條(約750克),香菜末1.5克,蔥末、蒜末各5克,薑末2.5克,料酒10毫升,醬油25毫升,糖100克,醋50毫升,食用油100毫升,花椒油15毫升,胡椒粉、肉桂面、砂仁面、清湯、鹽各適量。

做法:

1.將豬大腸洗淨,用50毫升醋和少許鹽裡外塗抹揉搓,除去粘液汙物,漂洗後放入水鍋中,加蔥、姜、酒燜燒熟,撈出切成3釐米長的段,再放入沸水鍋中焯過,撈出瀝水。

2.炒鍋上中火,倒入食用油燒至七成熱,下大腸炸至呈紅色時撈出。鍋內留油25毫升,放入蔥、姜、蒜末炸出香味,烹酷,加醬油、糖、清湯、鹽、料酒,迅速放入腸段炒和,移至小火上,燒至湯汁收緊時,放胡椒粉、肉桂面、砂仁面,淋上花椒油,顛翻均勻,盛入盤內,撒上香菜末即成。

此菜含維生素A、C、E、B6以及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人體所需多種礦物質。有潤燥、補虛、止咳止血功效,因豬大腸其性寒,凡脾虛便溏者忌食。


跟著視頻做↓

九轉大腸的簡單做法,簡單又好吃_騰訊視頻


肥而不膩九轉大腸聽過沒,我愛上了這道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