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写给孩子的家书:爱在最深切的关头》,万金难抵如影父爱

中国有句老话:"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在父母眼里,不管孩子多大,在父母心里,孩子始终是孩子,想给孩子遮风挡雨;不管什么时候,都会牵挂担忧他,恨不得替孩子扫除人生所有障碍。

天下大多父母莫不如此。

而天下人无有无父母的,世人也多是为人父母后,方知道其父母当日之用心。天下人虽都有父母,但父母毕竟与父母不同,因性格所限、表达所限,父母之对于孩子示爱千途万路。

有那么一些父母,颇不爱表达,虽然他们心里对孩子的爱一点也不比别的父母差。他们也不会把那种爱公之于众,变成一种“教材”,让天下父母仿效其贤。但有一种父母,却天生的具有一种表达爱的能力,他们的爱,不但私下里一点没少,也付诸物,付诸文字。

比如傅雷。

傅雷的家书,在中国可算是家喻户晓。

《傅雷写给孩子的家书:爱在最深切的关头》,万金难抵如影父爱

傅雷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翻译了大量的法国名著。他的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共有两子傅聪和傅敏,大儿子傅聪是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自己大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大儿子傅聪在1954年留学波兰,于是傅雷夫妇与大儿子就开始了靠书信传达信息的12年,后来这些信件被整理并出版,这就是著名的《傅雷家书》。

傅雷对傅聪的人生教导,与他文化艺术上的交流探讨,使得《傅雷家书》成为文化和教育的经典。

而《傅雷写给孩子的家书:爱在最深切的关头》,则是首次将这些信件按人生、艺术、修养、感情四个主题重新编撰出版。

傅雷对傅聪,抛却了传统的”严父“形象,更化身为”慈母“,还是傅聪做人做事,文化创作的”良师益友“。

《傅雷写给孩子的家书:爱在最深切的关头》,万金难抵如影父爱

觉醒的父爱

傅雷4岁丧父,由母亲独自一人抚养长大,对他管教颇严,也养成了为人做事极端刚烈认真的性格。

也许因为他的成长经历里,缺失了父亲的呵护,加上母亲的严厉管教,使得傅雷既想好好教养孩子,却不知从何处着手,所以对自己孩子的管教也颇为严厉,也有些粗暴。但是后来傅雷又醒悟过来,觉得对孩子太过于冷酷,并为此深深愧疚。

傅雷在给傅聪的第一封信上就写道:

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跟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

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傅雷深深地愧疚,更难得的是能对孩子坦承自己的错误。

在中国父为子纲的传统里,因为父亲的尊严,父亲一般不会给儿子直言道歉,更不会对自己的孩子,亲手写下愧疚和道歉的书信。这是极其难得的事。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在中国的家庭里,父母给孩子郑重道歉也是很少见的。

由此傅雷的为人可见一斑。坦荡直率,这既是傅雷的一贯为人,也是爱子之心,更是做人做事的言传身教。

《傅雷写给孩子的家书:爱在最深切的关头》,万金难抵如影父爱

“唠叨”的父爱

通常中国的父亲跟孩子之间,都是少言寡语的,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是母亲。

但是在这一封封的书信里,事无巨细叮嘱孩子的是傅雷,承担“唠叨”这一角色的也是傅雷,只在后来因病痛无法握笔的时候,由傅聪母亲书写。

信的开头必是“亲爱的孩子”或“亲爱的聪”,从衣食住行,到拜师交友,生活打理到与家庭的安排,信件里无一不问,无一不细细交代,而且信件的频次还比较密,傅雷完全打破了“严父”的形象。

有人觉得这样对孩子是管得太多了,但世间父母对孩子,就是这样的“啰嗦”,恨不得能24小时在孩子身边,为他排忧解难,付出所有。

别怕我责备,也别怕引起我心烦,爸爸不为儿子烦心,为谁烦心?爸爸不帮助孩子,谁帮助孩子?儿子苦闷不向爸爸求救,向谁求救?你这种顾虑也是一种短视的温情主义,要不得!

尤其父母与孩子彼此远隔千山万水,对独在异乡的孩子的挂念,对孩子成长的担忧,只能在这细细碎碎的家长里短里“啰嗦”出来。

苏东坡曾做《洗儿》诗:“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东坡真的不愿孩子聪明,憨笨鲁钝吗,并不是如此,而是与孩子聪明但人生多困扰相比,倒宁愿孩子不聪明,只要平安健康,一生无灾无难才是。

这与傅雷夫妇对孩子的关爱之心是一致的,天下父母也是如此,都希望孩子的路走得平坦顺利才好。所以这家书,傅雷才会细细密密,从头“管”到脚,不厌其烦地交待。抛开傅雷艺术家的身份,他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父亲,实在放不下独身在外的儿子。

《傅雷写给孩子的家书:爱在最深切的关头》,万金难抵如影父爱

亦师亦友的父爱

傅雷对傅聪说:“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学会做人,是傅雷始终强调的一点 ,这也是他对傅聪品德教育的核心,同时也不忘教导傅聪家国民族之情,而对傅聪人格和品德的重视,几乎在每封信里都能看到。

傅雷给儿子的信里,除了生活的问候,始终关注傅聪的思想,及时和他沟通。而且这教导,并不是空话,傅雷将它们都落在实处,落在具体的日常事务里,从一人一事教导傅聪的为人处事。

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情。……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子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

有信中,提醒傅聪注意仪态,不要双手插兜,要“正衣冠”;提醒傅聪要尊师重教,感谢老师的教导;与友人的交往,要把握分寸……傅雷对傅聪的谆谆教诲,一片良苦用心。

在艺术上,傅雷对傅聪的要求也不放松。会探讨艺术见解,艺术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培养艺术的情操和修养。

傅雷深厚的文学和艺术基础,与傅聪在外接触的新思想新文化,彼此沟通和交流,互相都有进益。这一点,傅雷与傅聪更像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傅雷写给孩子的家书:爱在最深切的关头》,万金难抵如影父爱

如影父爱

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又要不让你对这个影子觉得厌烦。

傅雷把自己定义为影子的角色,只想默默守护孩子前行,这就是父爱的厚重,父爱的深沉。都说”家书抵万金“,但是傅雷这影子式的父爱,是万金也难抵的

对孩子牵挂和担忧聚合的爱,都藏在天下父母的心中。唯独傅雷的笔,把它化成如水般细细的文字,缓缓地流淌于时光,流淌于天下父母之心田,也流淌于天下为人子女之心田。

傅雷夫妇与傅聪,除了傅聪的童年时期,其余时间聚少离多,傅聪在外成家立业生子,彼此靠书信交流居多,可想而知傅雷夫妇对儿子的思念和牵挂加倍沉重。

可惜傅雷夫妇,最后没有等来与儿子一家的相聚,反而双双离去。这百多封信件,带着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殷殷叮嘱,承载着傅雷夫妇对儿子的情感和挂念,还带给傅聪“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和苦痛。

《傅雷写给孩子的家书:爱在最深切的关头》,万金难抵如影父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