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易水河畔上的诀别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刘向 编(两汉)《荆轲刺秦王》

高中时期学的这篇《荆轲刺秦王》至今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它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是因为我敬仰荆轲的大义和无畏,敬仰高渐离心中那份真挚的友情和情义。近来闲来无事又翻起这篇著作,当读起上面这段时脑海中又不知不觉浮现出了历史上那段可歌可泣悲壮万分的场景。

萧萧的秋风响起把寒冽的易水河岸吹得很冷,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一道白虹。漫天萧瑟下高渐离慷慨激昂的拂奏着古筝,荆轲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连冰冷的易水河都为之动容不在奔腾。所有在场前来践行的宾客无不掩声而泣,这时高渐离变了声调又发出激奋的声音,荆轲随着琴声喝着“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众位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不自觉地竖着顶起了帽子。秋风拉扯着荆轲的外衣可是荆轲依然笔直的站在易水河畔,只是他将头看向了秦始皇的宫殿那身躯如雕像一般巍然不动。灰色的天空中成群结队的大雁似乎也被这场景感染,它们放慢了挥动着的翅膀也要听一听这慷慨激昂的琴声和荆轲那悲壮的歌声。远处几颗立在寒风中的枯树也发出了呜呜的哭声,枝干上稀稀拉拉的树叶再也无法克制它们想要翩翩起舞的心,仿佛是在表达它们对荆轲最后的敬仰之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易水河畔上的诀别

而此时荆轲严峻的脸上划过几滴滚烫的泪水,他心里想必早就知道此去无论成败与否将再无生还的可能,可是那又能怎么样,为了燕国,为了战死沙场的将士,为了因战争而哀鸿遍野的百姓,他想结束这一切,所以他只能义无反顾,舍弃自己只是心中的那份大义。他刺杀秦王的意志早已无比的坚定不管如何也无法动摇他的决心。作为他的好友高渐离已为荆轲弹奏完这最后一曲,不知所言的他只是面色凌重的看着荆轲的背影,不知不觉间视线已模糊成了一片,泪如雨下将他的衣物打湿。这时跟随荆轲的秦舞阳说道:“时候不早了,义士我们该出发了”。荆轲或许已经从这种哀伤的情景中回过神来只有淡淡的两个字:“走吧”。荆轲毅然决然的驾着马车载着带给秦王的“礼物”向秦国方向飞奔而去,夕阳将荆轲的身影从地平线上拉的很长很长,任由漫天的尘土也无法遮挡住在寒风中那孤独的背影略显雄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易水河畔上的诀别

前来践行的宾客包括太子丹,将脖子越拉越长想要目睹荆轲这最后的身影,期望着这位英雄能够完成这拯救燕国,拯救天下苍生的壮举。随着荆轲越走越远直至消失在地平线上,他们才不甘心的回了回头。慢慢的宾客才逐渐散了开去。

这就是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的那副画面,一副值得我们很多人铭记的画面。大丈夫理应生当如此,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但当历史的关键性时刻选择了你,为了自己的国家和家人我们能做的只有义无反顾!。

最后附录上一首描写荆轲的诗。陶渊明《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