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本弱,若不合父母心意,國際不打小孩日,還請住手

文|凝媽

孩子本弱,若不合父母心意,國際不打小孩日,還請住手!

4歲女童被繼母打進ICU的消息讓人痛心,理由竟然是孩子把大便拉進了紙尿褲。

其父親於傳龍一直在撇清自己的責任,其實爸爸是幫兇,也曾經用手、數據線、苕帚毆打女兒。

據鄰居稱,孩子不好好吃飯也會捱打,孩子衣冠不整、臉上有傷疤不是一次兩次。鄰居勸他這可是你親閨女,你不能這麼管的。”他回了一句“他不聽話

孩子本弱,若不合父母心意,國際不打小孩日,還請住手

這樣的事件,關鍵問題不是因為她是繼母才打孩子,而是因為她內心有施暴傾向,其父親也還不是一樣,親生父母打孩子的並不在少數。

  • 2019年8月3日,山東鄒平的一個媽媽嫌棄孩子吃飯慢,竟然把6歲的大女兒打死。
  • 陝西7歲的男孩小天,從5歲起,就被媽媽家暴。身上多處淤青、腫脹、疼痛,胸前還有一道長達8釐米的刀割傷口,醫生足足縫了30多針。

看到這樣的消息,都不敢直視,人心都是肉長的,不知道他們的心是什麼材質。

孩子本弱,若不合父母心意,國際不打小孩日,還請住手

國際不打小孩日,有多少人瞭解

每年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這是由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1998年最早發起的。

目的是倡導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不只希望家長4月30日這一天不體罰,更希望他們學到正面管教方法,永遠不體罰。

之所以會設立這樣一個節日,就是因為家長體罰孩子的現象很普遍。

在國內,有“不打不成器”的傳統做法,家長受傳統觀念影響根深蒂固,所以會打孩子。家長在小時候受到過體罰,當時痛恨父母,但是自己做父母后又不自覺地模仿父母的樣子。還有的家長因為社會壓力大,孩子不聽話時,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靠打孩子宣洩自己的憤怒。有調查顯示,有 12%-18%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喜歡採用體罰的方法。

在國外,歐美國家雖然有法律禁止打孩子,但是私下打孩子的也不在少數。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界定也不一樣。在美國國德克薩斯州允許合理管束兒童,只要對孩子

使用非致命武力將是正當的。

所以,國際不打小孩日的倡議是積極意義的,就是提醒人們反思自己的行為,控制自己,不用體罰的好方法懲罰孩子。

孩子本弱,若不合父母心意,國際不打小孩日,還請住手

打孩子,對孩子的傷害不可逆

今天看了一本書,叫做《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裡面提到,美國兒科學會等多個大型機構都反對體罰兒童,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一項長達50年的研究發現,體罰會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讓孩子有攻擊性:

孩子更不聽話;

降低孩子的智商;

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風險。

人類的情緒腦佔大腦體積的70%,當有危險時,情緒腦控制身體,理性腦退居二線,釋放大量激素,提醒處於危險當中,引起身體的警覺,孩子會感到害怕,緊張不安。

孩子本弱,若不合父母心意,國際不打小孩日,還請住手

大腦更容易記住壞信息,正可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體罰孩子暫時鎮壓住了孩子,但是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

郭濤在《爸爸去哪兒》中扮演的就是嚴父角色,因為一件小事就忍不住對石頭髮火,遭到觀眾批評。

他在書中寫到,父親採用的教育方式,在他身上留下了烙印,當有情緒的時候,會下意識的採用父親的方式,雖然知道會傷害孩子,但是還是控制不住。

自己生長在一個傳統家庭,小時候被父親吼,到十幾歲的時候,不聽話,父親就打他,或者用更大的壓力壓制,他會感到害怕。父親對他的體罰,已經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知乎上有個提問“女孩小時候常被父親打有什麼影響?”

有網友說,她20歲,暑假關門休息被父親罵公主病,和父親爭吵,父親打傷了她的右臉。現在的她性格內向、自卑怯懦,感覺低人一等,開不起玩笑。

想起父親,一絲溫暖,全是恐懼,彷彿噩夢驚醒

看到這些分析和案例,無需多言,應該能夠知道體罰孩子的威力,不是管住了孩子,而是傷害了孩子。

孩子本弱,若不合父母心意,國際不打小孩日,還請住手

孩子本弱,請善待

孩子畢竟是孩子,因為能力不足,肯定會出現錯誤,比如4歲女孩拉到紙尿褲裡,她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自理能力不足。如果父母再沒有好好訓練,自然會犯讓父母感到“低級”的錯誤。

孩子的獨立意識也會逐漸增強,想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和父母會出現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孩子不聽話是必然現象。

鑑於以上原因,我們還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對待孩子的任何問題,有句話說的好“孩子沒有錯,孩子的錯誤全部是父母的錯。”

按照正面管教的理論,我們應該對孩子進行正面引導,而不是體罰。

1、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的能力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到了一定的階段就會有相應的能力,但是如果父母不進行協助,任其發展,也會出現滯後的情況。

孩子到6個月該自己吃飯的時候,就給他勺子,逐步教會他使用勺子。到2歲以後,該學習筷子了,就要指導他用筷子。

孩子到1歲半有獨立上廁所的意識了,就協助他去廁所。到2歲以後,不想穿紙尿褲了,就慢慢地幫他戒掉,還要教會他如何使用馬桶等一系列問題。

類似吃飯、上廁所、穿衣服這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長在合適的時間教會孩子,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就不至於犯錯了。

孩子本弱,若不合父母心意,國際不打小孩日,還請住手

2、和孩子制定規則

心理學家說,沒有規則就沒有自由。孩子需要自由,但是必須在遵守規則基礎上的自由。

要想讓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就要和孩子制定規則。比如起床的時間、自己要做的事情、買東西的頻率等等,事無鉅細地制定好相應的規則。和孩子進行溝通,讓孩子按照這些規則去做,孩子有心理預期,就不至於強烈反抗。

3、溫柔堅定的執行規則

心理學家建議對待孩子溫柔而堅定,意思就是對孩子的態度溫柔和善,但是行動一定是堅定的。

在執行規則方面,一定堅持原則,不能妥協。不能因為心情好就可以放鬆,心情不好就要堅決執行。始終如一,讓孩子明白不能隨便違反規則。

4、用其他方式代替體罰

孩子總會有犯錯的時候,我們不能體罰,但是也要懲罰,不懲罰孩子也不會成長。可以用其他更好的方式代替體罰。比如下面這些方法:

讓孩子進行家務勞動,本來只打掃自己的房間,犯錯誤了就要打掃所有房間。本來只掃地,還要刷盤子、擦桌子。

孩子心愛的玩具,在一週內不能玩,一週之後再玩,讓孩子感到心痛。

本來計劃要出去旅行,就不能出去玩,只能待在家裡。

孩子本弱,若不合父母心意,國際不打小孩日,還請住手

結語

國際不打小孩日,還在以打代管的父母們,我勸你還是收手吧!

管理孩子一直是心理學家、教育家研究的課題,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方法,我們應該與時俱進,學到最科學的方法,應對當下的孩子。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國際不打小孩子日##暴力不是教育的必須##養娃我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