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讀蘇軾詩詞《臨江仙·夜歸臨皋》

臨江仙·夜歸臨皋

北宋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豰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讀蘇軾詩詞《臨江仙·夜歸臨皋》

這首詞作於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九月。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經受了一場嚴重政治迫害的蘇軾,此時表現出一種超人的曠達,一種不以世事縈懷的恬淡精神。有時布衣草履,出入於阡陌之上;有時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間,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這就是此詞的創作背景。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讀蘇軾詩詞《臨江仙·夜歸臨皋》

蘇軾一生最偉大的作品,大部分是這一時期創作的。比如我們熟悉的《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等,而這首《臨江仙》可以看作他精神境界昇華的一個轉折點。他倚杖江邊,靜聽濤聲,此時他的思想正自由翱翔,在探尋人生的真諦。“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是說詩人脫去心靈的枷鎖後,生命的境界變得更加開闊。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讀蘇軾詩詞《臨江仙·夜歸臨皋》

這首蘇軾夜宴醉酒歸來之作,上闋描繪醉醒之間的朦朧,不能進門的蕭索,聽江聲的超然;下闋“長恨此身非我有”則表現出內心的不平靜,一生坎坷、孤寂憤懣之情噴薄欲出。但卻筆鋒一轉,風靜浪平,心也隨之平靜,“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結尾詞句將東坡內心追求寧靜安謐、一任性情、超然世外的浪漫理想表現出來。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讀蘇軾詩詞《臨江仙·夜歸臨皋》

面對人生坎坷,從最初的彷徨茫然、到後來的挺拔逆行、最後超然世外,蘇東坡的心境不斷進入新的境界,追求新的人生,直到從俗世煩惱中解脫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