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為什麼不能攀緣?看佛陀怎麼說

同樣是佛陀說的教法,

因為聽法者用心程度的不同,

就會有不同的瞭解,而產生偏差。

所以,

我們要用心去體會佛陀的每一句教法,

並且用般若的智慧去分析。


學佛為什麼不能攀緣?看佛陀怎麼說

佛陀:有攀緣的心 就會受六道輪迴之苦

有一回,佛陀對弟子說:“要把自己的心照顧好,不要攀緣;心若不斷攀緣,煩惱就難斷;以至於輪迴六道,苦不堪言!要斷除六道輪迴的苦,一定要斷除攀緣的心。”

一位富有的長者聽了佛陀的開示後,覺得很有道理,就把這句話放在心裡,決心好好修行,不再輪迴六道受苦,因此對一切眾生,完全沒有考慮到好或壞、該做或不該做,只想:不攀緣。

從那時起,他對守門人說:“若有乞丐來要東西,你都替我拒絕。從現在開始,我再也不想跟眾生結緣了。”

這個消息慢慢傳開,很多人就議論紛紛!說某某長者在還沒有信佛前,那麼有愛心、常常幫助人;但是信佛後,心腸如鐵,看到婆羅門的修行者、生活貧困的人,一律拒於門外不肯佈施。“這真的是佛陀的教法嗎?”大家都很疑惑。

學佛為什麼不能攀緣?看佛陀怎麼說

佛陀其他弟子聽到了,就趕快去請教佛陀:“佛陀!您的教法是不是要我們斷絕外緣,不能跟眾生攀緣?”

佛陀說:“我所說的是要斷除攀緣之心――對人我是非的執著、對名利地位的不斷追逐,這就叫做不斷攀緣心。有了不斷攀緣的心,就會受六道輪迴之苦。”

弟子說:“佛陀!那麼某某長者所聽到的佛法,是斷章取義了!因為誤解攀緣的意義,現在他心腸如鐵石,斷絕了對窮人的幫助。”

佛陀聽了很無奈地搖搖頭說:“眾生愚痴,聽法時總是斷章取義――知其一不知其二,執在一端,而有偏執的心態。”

於是這位佛弟子便趕到長者家,告訴他:“你錯了!佛陀的教法是要‘施而無所求,舍而無所求’;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要守住這分無所求的心,不要有執著。”

長者聽了趕緊請教佛陀:“佛陀!難道我真的聽錯了?”

學佛為什麼不能攀緣?看佛陀怎麼說

佛陀說:“你不只聽錯,也做錯了!要脫離六道輪迴之苦,必要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法。而在六度之中,又以佈施為第一;你斷絕了對窮人的幫助,是不對的。”

“可是佛陀,您不是說不要跟眾生攀緣嗎?”長者問道。

佛陀說:“我所說的是心不要攀緣——要用心去付出、去施捨而能無掛礙、無執著;能做到三輪體空,這才是真佈施,若心有執著、掛礙,就叫做攀緣心。”

聽法不能以偏概全,學佛一定要用智慧深思,體會人生正確的道理,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如果能用深度的智慧、冷靜的審思來分析,哪怕只是一句話也能“一理通,萬理徹”;否則就會變成斷章取義。

同樣是佛陀說的教法,因為聽法者用心程度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瞭解,而產生偏差。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佛陀的每一句教法,並且用深度的智慧去分析。

夢參老和尚:什麼叫攀緣

什麼叫攀緣呢?眼耳鼻舌身意“觀”色聲香味觸法,六根攀緣六塵境界,虛妄所起的一切分別妄念。妄念所表現,喜歡的你就取,憎嫌的就舍。所有思想生起滅去,就在這上面攀緣。六塵境界相有,你的心隨之有,境界相滅了,你的心也隨之沒有了。這是虛妄的,沒有真實體性。假使你認為這是真心,就錯了。一切眾生迷了,把虛妄的執著當成自己的心性。妄心就是無始的生死根本。

印光大師:不修自心而向外攀緣難得益

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汝學佛,而不知息心念佛,於儒教尚未實遵,況佛教乃真實息心之法乎。〖即制心不令外馳之謂。編者敬注〗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佈施,乃至萬行。心經,照見五蘊皆空。皆示人即境識心之妙法也。若一向專欲博覽,非無利益。奈業障未消,未得其益,先受其病矣。(復馬契西書三)

學佛為什麼不能攀緣?看佛陀怎麼說

虛雲老和尚:無攀緣貴要之門,唯一心辦道

蓮池大師入京師,同行的二十多人,詣遍融禪師參禮請益,融教以“無貪利,無求名,無攀緣貴要之門,唯一心辦道。”既出,少年者笑曰:“吾以為有異聞,烏用此泛語為。”大師不然,曰:“此老可敬處正在此耳。”渠縱訥言,豈不能掇拾先德問答機緣一二,以遮門戶,而不如此者,其所言是其所實踐,舉自行以教人,這是救命丹。若言行相違,縱有所說,藥不對症,人參也成毒藥;你沒有黃金,買不到他的白銀,有黃金就是有正眼,有正眼就能識寶。各自留心省察,看看自己有沒有黃金。

星雲大師:因為攀援所以產生煩惱

人類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每天總是不斷的向外去攀緣,對於外在的世界虛妄分別,因此產生了許多煩惱。如果我們能夠一切返求自心,而不讓此心隨境而轉,則不當看的不看,不當聽的不聽,不當說的不說。這就等於孔子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