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叫一時爽,過後悔斷腸!愛吼叫的父母,註定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娃

吼叫一時爽,過後悔斷腸!愛吼叫的父母,註定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娃

01

最近看了一期《超級育兒師》,裡面的一對母子讓我很有感觸。

3歲的兒子浩浩有時會蠻不講理,喜歡哭鬧,而母親呢,性格非常暴躁,喜歡用吼叫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這樣一個性格關係下,他們的日常相處都是類似於這種:

兒子跟著媽媽去菜市場,一直哭鬧央求著媽媽“我要抱,我要抱”。

但媽媽一口回絕“不行,要忍住,說了不行就是不行”。

吼叫一時爽,過後悔斷腸!愛吼叫的父母,註定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娃

任憑浩浩如何哭鬧,媽媽都堅決拒絕,生氣時還會撇下孩子,也不管人來人往的馬路上有多危險。

後面跟媽媽來到菜市場,浩浩的注意力都轉移到了新奇物品上,發出一大堆疑問:

“買這個行麼,這個是什麼啊,這個.......”

吼叫一時爽,過後悔斷腸!愛吼叫的父母,註定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娃

我們都知道,對於一個3歲的孩子來說,本就是處在一個認知欲爆棚的時期,自然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

可是反觀媽媽呢,卻耐心全無,只會一個勁地拒絕孩子:“好了,不許再問了,我不說了!”

最後回到家中,浩浩玩起了小汽車,原以為家庭氛圍會更加輕鬆點,但媽媽又對小汽車發出的聲響產生不滿:

“你現在吵死了,我頭都疼了.......我要是再聽到聲音,我跟你說我不和你客氣了。”

吼叫一時爽,過後悔斷腸!愛吼叫的父母,註定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娃

後面竟然還上手阻斷浩浩玩汽車,場面一度很是混亂......

其實,這位一直嫌棄兒子煩人的媽媽意識不到,每一次衝突,她的吼叫聲都蓋過了孩子。

而家裡最大的噪音,也都是她自己發出來的。

但她就只覺得這一切都是源自孩子的無理取鬧,所以自己才會不斷地阻止和吼叫。

為了讓媽媽感知到孩子每日面對的吼叫,節目專門準備了一個聲音體驗場地,讓她聽一聽自己平時的聲音。

吼叫一時爽,過後悔斷腸!愛吼叫的父母,註定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娃

當昔日自己的“大吼大叫”都一一回響在她耳邊時,這個媽媽從起初的震驚、到緊張,再到抱頭蹲在地上痛苦,足可見其崩潰程度。

試想一下,媽媽自己都無法面對這些吼叫聲音,又何況只有3歲的兒子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吼叫的聲音,都對孩子和整個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吼叫一時爽,過後悔斷腸!愛吼叫的父母,註定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娃

02

《不吼不叫》書中說,孩子就是你面前的一臺24h監視器。

這臺機器,記錄了許多類似於浩浩母子的相處場景——

從早上一直磨蹭到現在,你看看現在幾點了,上學遲不遲到;

怎麼叫你洗澡這麼難,那你以後都別洗了;

都說了吃飯不要把飯搞出來,你怎麼就記不住,你是豬麼?

煩不煩啊,你哪來這麼多問題,都被你問煩死了......

毋庸置疑,這些吼叫的話語,都不同程度地傷害到孩子的自信和求知慾。

而且很多時候,家長所說的吼叫是為了讓孩子聽話,也是不成立的。

吼叫一時爽,過後悔斷腸!愛吼叫的父母,註定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娃

可能當下孩子是聽話了,但那只是礙於你的權威,你的吼叫和壓迫,並不是從心裡認可你的教導。

朋友阿月就曾抱怨過家裡的小霸王,現在快成個陰陽臉,每次我不吼他,他就嬉皮笑臉的,依然按照自己的心意任意妄為。

逼的我不得不吼他一頓,他才會老實一點。

由此也導致朋友兒子以“大人的吼叫”為基準,來判定自己可以任性的界限。

而且之前吼過他的事,下次你不接著吼,他又覺得你開始放低標準了,難以管教的程度也是讓朋友分外傷神。

由此可以看出,你的吼叫也會讓孩子的聽話變成一種應付,並不能起到真正意義上的教育作用。

吼叫一時爽,過後悔斷腸!愛吼叫的父母,註定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娃

03

長期被父母吼叫的孩子,最後怎麼樣了?

除了讓孩子變得不自信、怯懦之外,以下幾點,父母也要多加重視。

容易讓孩子產生攻擊性

都說你什麼樣,你的孩子就什麼樣。

長期處於父母吼叫環境下的孩子,也容易感染到父母的易怒情緒,變得暴躁,對人和事會產生攻擊性。

紀錄片《鏡子》中有這樣一個小孩,會對父母大吼大叫,還會對母親動手。

吼叫一時爽,過後悔斷腸!愛吼叫的父母,註定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娃

但他之所以攻擊性這麼強,是因為父母性格暴躁原因造成的,通常有決定不了的事,父母就會大吵。

可想而知,對於孩子的教育,也定然少不了爭執與吼叫。

長此以往,孩子就耳濡目染了父母暴躁的脾氣,遇到讓他不痛快的人和事,就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和心理。

損傷孩子的情商和社交

心理學家認為,憤怒的吼叫讓孩子很難學習到積極的社交方式,甚至還會損害孩子的情商。

記得看過一個視頻,一個小男孩在幼兒園出現了嚴重的社交問題,沒有一個小朋友願意和他玩。

因為他和夥伴玩耍時,總喜歡衝夥伴大呼小叫,有時不高興時還會動手打同學。

吼叫一時爽,過後悔斷腸!愛吼叫的父母,註定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娃

即使父母讓他道歉,他也一個勁地撒潑打諢,直到母親衝他一通吼叫,他才乖乖聽話。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場景,我們可以看出,父母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習慣用吼叫來讓孩子屈服。

在這樣一種強勢壓迫下,孩子很難有正確的社交觀念,由此表現出的行為偏差也就不難理解了。

畢竟孩子的問題,說到底都是大人的映射。

傷害親子關係

《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洋子16歲的兒子沒經過她同意,就將一幫朋友叫到家裡來玩。

結果被有事提前回來的洋子看見了,她一進門就聽到巨大的音樂聲,還看到兒子在後院和朋友抽菸喝酒。

洋子瞬間又氣又怒,忍不住衝兒子吼叫起來:

“你們這些人在這兒幹嘛呢,你們如果不立刻離開,我就要叫警察了。”

吼叫一時爽,過後悔斷腸!愛吼叫的父母,註定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娃

她根本沒有和孩子交流,就已經假想了最壞的狀況,甚至在人都走光後,又衝兒子吼了一通。

直到兒子憤怒摔門離去。

其實對於青少年問題,本就棘手不易處理,而洋子仍用慣常的吼叫方式,不僅解決不好問題,反而會損傷母子間的關係。

如果她能冷靜下來,認真和兒子交流一番,再考慮如何處理,或許會更為妥當。

吼叫一時爽,過後悔斷腸!愛吼叫的父母,註定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娃

晨媽一直覺得,吼叫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反而是最糟糕的一種行為。

因為吼叫一時爽,過後悔斷腸。

你的吼叫除了會將問題激化之外,更會傷害到你與家人之間的關係。

所以,下一次你還忍不住衝孩子吼叫時,請記得提醒自己:

  • 是不是一定要發脾氣?
  • 發脾氣孩子就會聽話、問題就會解決麼?
  • 這樣發脾氣對孩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都說育兒先育己,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們自我成長的過程。

希望每一個家長都能以穩定的情緒,給到孩子平和快樂的成長環境,好好愛他們,一起共同成長!

來源:媽媽手冊

作者:晨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