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你梳理一下老子的《道德經》中的邏輯

吃的是認知擠的是原創;用負責的認知談趣事,談感悟

幫你梳理一下老子的《道德經》中的邏輯

老子,據《史記》記載名叫李耳,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生卒不詳,據推測生活在公元前600-500年之間。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彼時地球上有4個軸心文明,老子是中華文明的引領者。所著《道德經》邏輯自洽,有辯證思維,樸素而唯物,簡潔而唯美,所以也受到西方文藝復興後的一些哲學家的欣賞和推崇。

老子在周朝末期任職於圖書室,那時天下禮崩樂壞,諸侯征戰,百姓疾苦。遍讀前朝留下的書籍,獨立思考寫就《道德經》,全書81章,5000多字。《道德經》直指治國。

老子本人並沒有創立道家和道教,是被他們奉為祖師的,《道德經》或被斷章取義或被單獨放大,經過2500多年被數不清的人解讀過,利用過。或治國,或修身養性,或道德教育,或養生,它早己植根於我們的文化中,成為我們思想的一部分。博大精深,文明源泉是他的標籤,現世很多人容不得聽到對於它一絲不同的聲音。

個人秉承獨立思考之精神,參照一些單純譯本和文言文對照看了好幾遍,思維導圖出我讀的《道德經》。

幫你梳理一下老子的《道德經》中的邏輯

01 “道”是老子思想的邏輯起點

開篇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引起人們的萬千興趣。“道”是物質性的,一切事物的本質,它創造出時空,創造出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同時它又是規律,不可名。它陰陽,盈缺,虛實轉換,週而復始,運動發展,“…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沒有“波粒二象性”的味道?有沒有讀出“奇點”?有沒有“弦理論”的感覺?老子悟出“道”來實在是高明,比西方的上帝早好幾個世紀,而且上帝還有被人格化的先天缺陷。現代科學即便能把“奇點”怎麼來的講清楚,也只能消滅上帝,但無法否定“道”。

“道”這麼玄妙,老子是怎麼悟道的呢?老子肯定沒有現在的物理學知識,他是通過“道,常無慾”—生成萬物但沒有佔有慾的特性入手,用精神修煉法—“常無慾,以觀其妙,…淡泊寧靜”來悟道。

接著他形容一些能接近於“道”的人的特徵:既隨和又莊重,既寬容又慎微,大智若愚,知道適可而止,少私寡慾。

他又以看得見的物形舉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滋養萬物,有益於萬物,不與萬物爭利,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水至柔,曲折,不爭,無慾而利萬物,老子讓大家多觀水去領悟。

老子在《道德經》裡循循善誘這麼多,是希望人們像他一樣去修道,悟道,得道。

02 “德”的邏輯

《道德經》中的“德”是“道”與“無為而治”的邏輯連接點,德可是人間的感情,它是道嗎?用它約束人的邏輯合理性何在?我也是看了好幾遍才懂得“德”的邏輯,一是因為《道德經》是東一榔頭西一棒的,排列沒有明顯順序,二是萬物有時是宇宙範疇,有時是指人間生物,需要甄別。

“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兩句話既肯定了聖上統治人間的合法性,又說明聖上進行人間統治也要循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之威尚不能久…”天地為什麼對我們人類那麼不好呢?因為這是它們在循它們的道,它們沒有“德”。

那人間什麼最符合道呢?是“德”,是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人間萬物,道生德養,德和道一樣,生養了萬物卻不佔有它們,幫助了萬物卻不依賴它們,成就了萬物卻不做它們的主宰,這就是最玄妙的德,叫玄德。有沒有覺得劉備給自己的字起的太霸道—劉玄德?

德和道一樣“無慾”,所以尊道貴德。天地又不仁,人間怎麼辦?這是老子賦予“德”在人間行道的邏輯合法性。

老子同樣也補充說明了德中“上善若水”,“仁愛,託天下”等品性是尊道的。

03 “無為而治”的邏輯

在上2節里老子說了“道”,說了人間有道—尊道貴德。老子介紹自己悟道的方法,也展示了形幾於道的水,接近於得道的人的特徵。也肯定了聖上統治的合法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

那麼,老子當然會要求聖上符合統治者的特性:

循道效道,具備玄德,少私寡慾,謙下無爭,樹立榜樣。

然後,聖上才能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這句話其實在《道德經》裡沒有出現,“無為”這個詞條在經裡出現了10多次,最相似的應該是“為無為,則無不治”

“無為而治”非指無所作為,而是不可妄為,不可強為。“無為”是道的存在方式,道創生萬物是沒有意志沒有任何企圖的,是無慾的。

一個“治”字便讓老子的用心昭然若揭,老人家還是心懷天下的。

聖上該怎麼治國呢?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常無為而不為…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

“塞其兌,閉其門…”

簡而言之,聖上對百姓抑制慾望,“堵塞感官之竅,封閉慾望之門”。

老子對聖上和百姓教訓的語氣不同。

經裡還“威脅”聖上不循道的後果,與戰爭的關係,柔弱勝剛強的辯證關係,德里面的細分及關係等等,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道德經》通篇邏輯自洽,思維辯證,2500年前的老子,確實高明!

04 用科學降維審視無為而治

寫到這兒,我起身抖了抖身上億萬箇中微子。

前幾百年物理學發展迅猛,目前,宏觀,中觀,微觀還剩下到底是“弦理論”還是“量子理論”來統一三觀的問題。近一百年生物,生命科學異軍突起,成果不斷。《道德經》既然涉及到人,咱們可以用現代科學降維審視一下。

慾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存和繁殖是基因寫給我們的基本任務,慾望的滿足還有大腦給分泌各種激素來獎勵我們。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人的慾望也不同,給聖上出了個大難題,聖上也是人啊。而且慾望和意志的結合也推動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到現在這樣,慾望起了不少作用。還記得小李子的一部電影《海灘》嗎?一群人象世外桃源一樣的自給自足,民主自治著,但最終還是因為人性的複雜無法駕馭而崩塌。

人類的智慧現在也不能很好的解決這個政治問題。

05 給崇拜老子的人再加點料

1.人還是受精卵的時候,細胞分裂從1到2,2到4,4到8個時候,細胞受母體帶的RNA控制開始向不同的器官組織細胞分化繁殖。以上的數字可以看成2的0,1,2,3次方。像不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2代表陰陽,3次方是不是比原來的陰陽和氣解釋要順暢些?呵呵,這是我瞎想的,填個小料。

2.熵增理論也告訴我們人類社會一定要治,只是治的道我們還在摸索,但是“德”絕對是所有國家對統治者的要求,是他們的KPI。

3.人的慾望曲線是個拋物線,過了一定年齡或滿足生存等一些條件後,大腦的獎勵機制不工作或少工作,慾望自然可以降低到低的水平,現在的日本和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出現這個集體現象,這是不同於老年人的慾望生理性降低的。

我們解決瘟疫,饑荒,戰爭這些主要威脅生存的問題時間越久,基因會不會重組突變,讓我們去掉些慾望呢?又或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徹底不要考慮生存等問題了,人類會不會自己改基因,去掉很多欲望,情緒等呢?

也許老子希望的小國寡民世界在另一個平行宇宙中?也許我們現在正走向這個結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