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清軍折騰28年,換來個慘勝:乾隆為何執意攻打大小金川?

乾隆時期戰爭頻繁,號稱“十全武功”,雖然有些武功並不值得炫耀,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卻戰果甚微,比如兩次金川之役。

01 遏必隆刀:第一次金川之役


乾隆皇帝在位的前十年,天下太平,沒有戰事,直到乾隆十年(1745 年),在遙遠西南邊陲發生的戰事打破了平靜。因四川西部的上、下瞻對土司(今四川省新龍縣一帶)所屬藏民劫掠從西藏撤回士兵的行李,四川巡撫紀山與川陝總督慶覆上奏要求發兵進剿,獲得乾隆皇帝的批准。


但是由於地形非常險要,碉樓密佈, 且當地藏民生性彪悍,戰事非常不順利,清軍逐次增加到了兩萬人,耗費軍費超過100 萬兩白銀,一直拖到了乾隆十一年(1746 年)六月才告結束。一年多後,因捏造下瞻對土司班滾死訊,已經回任大學士的慶覆被革職,後又賜自盡。這是乾隆朝的第一場戰爭,結果非常不理想,但隨後發生的金川戰事將更加艱難。


金川分為大金川和小金川(今四川省大金、小金縣),位於瞻對附近,同屬藏民土司。大金川土司莎羅奔逐漸強大,四處攻打周邊土司,並於乾隆十二年(1747 年)擊敗了前來鎮壓的小股清軍。


10萬清軍折騰28年,換來個慘勝:乾隆為何執意攻打大小金川?

▲大小金川位置示意圖


這件事激起了乾隆皇帝的征服欲, 他任命因徵苗建功的張廣泗代替慶復為川陝總督,負責進攻大金川,要求“毀穴焚巢”,一舉消滅。是年六月,張廣泗率兵三萬多人圍剿進攻,但“自入番境,經由各地,所見尺寸皆山,陡峻無比。隘口處所則設有碉樓,累石如小城,中峙一最高者,狀如浮圖(塔),或八九丈、十餘丈,甚至有十五六丈者,四圍高下皆有小孔,以資瞭望,以施槍炮。”


金川地處大渡河峽谷,崇山峻嶺,地形極為險要, 遍佈石造碉樓,非常堅固,沒有現代的重型火炮難以攻克。清軍子母、劈山等炮對碉樓起不到作用,只能圍困。但金川軍隊熟悉地形,作戰勇猛,經常主動出擊,清軍死傷慘重。


莎羅奔曾一度請降,但乾隆皇帝堅持要徹底消滅,結果戰事久拖不決。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清朝派遣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訥親經略軍務,“統領禁軍及各營將士”前往金川參戰,並因“久官西蜀,素為番眾所服”,起用出獄後賦閒的嶽鍾琪,加恩賞給提督銜,此時軍費消耗已經達400萬兩。


六月,訥親抵達前線後,率軍攻打“山陡箐密,碉寨層層”的臘嶺,總兵買國良、署總兵任舉中槍陣亡,副將唐開中受傷,進攻失敗。訥親奏請也築碉樓“與之共險”,認為“賊番自必搖動”,但被乾隆皇帝否決。雖然清朝八旗大臣講求出將入相,文武並不分途,但訥親沒有作戰經驗、能力, 被張廣泗輕視,將帥失和。


連戰連敗,訥親已經灰心絕望, 他與張廣泗奏請或於第二年再增兵三萬大舉進攻,或撤兵只留一萬人防守,等兩三年後再進攻,又被乾隆皇帝痛斥:


“豈有軍機重務,身為經略,而持此兩議,令朕遙度之理? 如能保明年破賊,添兵費餉,朕所不惜。如以為終不能成功,不如明雲‘臣力已竭’,早圖歸計,以全終始。”


乾隆皇帝的惱怒情有可原,此時清軍已達4萬多人,而對手僅有3000餘人,但無奈對方驍勇善戰,且有天險和堅固的碉樓,清軍人數再多也無計可施。


九月,張廣泗、訥親先後被革職,隨後又在全國增調東三省、京營、四川、西安駐防滿洲兵以及綠營兵近3.5萬千人,與金川前線兵力合計已近8 萬人,並任命大學士傅恆經略金川軍務。


小小的大金川,總人口不到一萬,士兵只有3000 人,8萬清軍圍攻了兩年卻不能戰勝,耗費的軍費高達2000餘萬兩,乾隆皇帝對戰事已經非常悲觀,公開承認自己的指揮錯誤,且無論勝敗也要如期結束戰爭。


為了震懾軍心,張廣泗被斬立決,隨後訥親也被祖父遏必隆的佩刀斬殺。清軍山窮水盡之時,對方同樣也山窮水盡。


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戰事峰迴路轉,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已經抵抗達兩年之久的莎羅奔終於撐不下去,突然請求投降。莎羅奔在康熙年間嶽鍾琪奇襲西藏時,曾是他的部下。


為了打消莎羅奔的投降顧慮,嶽鍾琪僅率四五十人進入對方營地勒烏圍,並留宿一夜。莎羅奔對他的這位老上級“迎謁甚恭”,第二天一起在佛像前發誓,隨後嶽鍾琪率領莎羅奔等諸位首領奔赴清軍大營,“膝行叩降”,傅恆“承旨赦罪,遣令回巢”,慘烈漫長、代價高昂的金川之戰以這樣結尾,實乃因為有一位傳奇式的英雄人物。


10萬清軍折騰28年,換來個慘勝:乾隆為何執意攻打大小金川?

為了這塊彈丸之地,清朝付出的代價是極其慘重的,乾隆皇帝的第一寵臣、大學士、一等公訥親,曾在改土歸流、平定苗亂中立功的總督張廣泗被處死,多名高級將領戰死,國家財政已經無法支撐。


如果金川再堅持一兩個月,清軍將不得不公開承認失敗而退兵,因此這個至少看起來還算體面的結果讓乾隆皇帝喜出望外,他封傅恆為一等忠勇公,嶽鍾琪為三等威信公。


金川之戰的發動,不接受對方投降、堅持要取得徹底的勝利,所導致的戰事漫長、死傷慘重,這都是乾隆皇帝決斷的結果。好在乾隆皇帝撞了南牆還知道回頭,劃定了明確的止損線,更幸運的是,恰好在即將到達這條止損線前,金川投降了。


02 見潰兵如蟻:第二次金川之役

乾隆十四年(1749年)勉強平定金川后,金川一帶一切如舊,各個土司之間照樣互相攻殺。清朝官方奉行“以番制番”,希望眾土司聯合消滅勢力最強的大金川,但事與願違,情勢更加惡化,大、小金川反而聯合。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事態終於不可收拾,四川總督阿爾泰奏請介入,否則大、小金川必將稱霸一方,乾隆皇帝則下令“當統兵直搗其巢穴,或計以誘致,或竟以力取,將(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擒解省城候旨”,並且認為只要5 000名士兵就可完成這項任務。


七月,四川提督董天弼率軍進攻,但先勝後敗;乾隆任命溫福(鑲紅旗滿洲)為定邊副將軍,率八旗滿洲兵前去參戰。三路清軍分別由溫福、董天弼、阿爾泰率領進攻,初戰告捷。


到了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九月, 已經調集軍隊7萬多人, 火藥10萬斤, 子彈500多萬顆,終於在年底攻佔了小金川的統治中心美諾,但僧格桑逃往了大金川。乾隆皇帝改變了之前只消滅小金川的目標,要求消滅實力更為強大的大金川。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五月,為了大金川戰事已經調撥了2400萬兩白銀,而庫貯尚有7000 餘萬兩,乾隆皇帝表達了“此時惟進剿(大)金川,為眾番除害,以奠邊隅。即多費軍需,亦所不惜” 的決心。


大金川一帶氣候惡劣,山勢險峻,冰雪覆蓋,經常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可供通行,而在險要隘口、懸崖絕壁上卻密佈碉樓、石牆,內設槍炮,清軍進攻極為艱難,每前進一步都傷亡慘重,被迫頓兵不前;此時小金川兵又趁機收復故地,清軍前後受敵。


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六月,清軍的士氣已經降到最低點,金川兵則勇敢頑強,突然奇襲清軍的木果木大營,清軍全面崩潰,統帥溫福左胸中槍戰死。


多年以後,當時在金川前線的明亮(鑲黃旗滿洲,傅恆的侄子)向禮親王昭槤回憶當時的情景:“董公天弼(提督)、牛公天畀(總兵)、張公大經(總兵)等皆死之,師遂大潰。我兵自相踐踏,終夜有聲。渡鐵鎖橋,人相擁擠,鎖崩橋斷,落水死者以千計。吾方結營美諾,見潰兵如蟻,往來山嶺間。”近2萬人的清軍戰死4000餘人,中高級軍官戰死150名,其餘均四處潰散。


乾隆皇帝認為木果木是清朝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慘敗,更激起了他一定要徹底消滅金川的雄心。


他任命阿桂為定西將軍,明亮為副將軍,增兵2萬餘人,鑑於綠營兵戰鬥意志薄弱,其中八旗和蒙古兵佔了近一半,此時金川前線已經集結了7萬多人的清軍,又加撥了3400多萬兩的軍需。清軍仍舊先攻得而復失的小金川,因碉樓工事上次已被破壞,小金川很快就被佔領。大金川土司索諾木三次向清朝投降,甚至將已病亡僧格桑的屍體呈獻,但被乾隆皇帝拒絕,他堅持要徹底消滅大金川。


經過一年八個月的殘酷戰鬥,終於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八月,攻下了大金川的重要據點勒烏圍,阿桂紅旗報捷,僅七日就將戰報傳遞到正在木蘭圍場打獵的乾隆皇帝。阿桂與明亮各率一路清軍會攻大金川的最後據點噶喇依,苦戰不休,至第二年正月,索諾木跪捧印信,與兄弟、妻子及其大頭人、喇嘛、大小頭目2000餘人出寨投降,歷時四年半的大、小金川之戰終告結束。


10萬清軍折騰28年,換來個慘勝:乾隆為何執意攻打大小金川?

▲清平大小金川之戰


將軍阿桂為平定金川的第一功臣,封為頭等誠謀英勇公,副將軍明亮封為一等襄勇伯,參贊大臣海蘭察封為一等超勇侯。金川之戰還湧現了一顆燦爛的新星——傅恆之子、年僅21歲的福康安,他被封為三等嘉勇男。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四月,在紫禁城午門舉行盛大的受俘禮,由福康安率將校押解俘虜,乾隆皇帝隨後在瀛臺親自審訊,索諾木等四人被凌遲處死。


大、小金川之戰以清朝完全的勝利而告終,但代價極其慘重,前後合計有10萬大軍,集結在方圓不過500裡的偏僻之地,死傷數萬;因物資運輸極為困難,軍費高達7000多萬兩白銀,是整個乾隆朝代價最高昂的戰爭。


金川戰爭可以說是乾隆皇帝一個人執意發動的,是否值得,是功是過,基本上要由他一個人承擔。那麼這是否僅是乾隆皇帝個人好大喜功的產物呢?


清朝建立後,加強了對邊境地區的統治,比如在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度,內部雖然仍保留自治地位,但在行政、軍事兩方面已經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則推行改土歸流,將很多地區的土官制改成內地的州縣流官制,金川戰爭可以說是雍正年間改土歸流的又一個高潮和繼續,改土的對象是川藏地區實力強大的土司。


清朝原來的策略是以番制番,鼓勵互鬥,甚至默許、扶植弱小的土司來削弱強大的大小金川土司,結果發現事態不妙,不僅削弱不了,甚至還有被金川吞併的危險。一旦金川統一了川藏地區, 下一步就會直接威脅到西藏,控制達賴喇嘛,隨後便是蒙古不穩,大清帝國的統治基石就會鬆動。


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因為這幾乎是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崛起、成為一個強大帝國的翻版,這對於建州女真的嫡系後人來說再熟悉不過,因此乾隆皇帝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將這種危險的苗頭扼殺在搖籃裡,他絕對不會允許第二個後金帝國、準噶爾帝國出現。


他以明朝末年坐視建州女真坐大的教訓為戒,防患於未然,不能息事寧人,不能等到對方氣候已成才想到要征討,那就為時太晚了,因此“我大清國正當全盛之時,中外一家,豈容徼內土司,獨梗化外?……此在事勢機宜,斷不容已,並非好為窮兵黷武也”。


這段乾隆皇帝的自我辯白應該說是發自內心的,金川 之戰雖然代價高昂,但必須要打,且絕不接受投降,以此來威懾一切潛在的、蠢蠢欲動的敵人。雖然從技術上講,金川之戰清朝贏得很狼狽,以獅搏兔,損失卻如此慘重,但從此以後,川藏地區保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安寧,這一戰看來也是值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