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生命的搶救從未停止 一起看馬立霜委員救治新生患兒的故事

疫情期間,一個出生不到一小時的寶寶,被緊急轉運到首都兒科研究所,寶寶名叫睿睿,患有先天性膈疝。新生兒膈疝是一種先天性嚴重結構畸形,因其40%—60%的致死率,早已被列入新生兒高危疾病之一。目前,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已經明確的是,唯一的根治手段為外科手術。

疫情期間生命的搶救從未停止 一起看馬立霜委員救治新生患兒的故事

身為首都兒科研究所普通(新生兒)外科副主任的北京市政協委員馬立霜,是在國內較早開展新生兒先天畸形微創腔鏡治療的兒科專家,更是運用腔鏡技術醫治先天性膈疝的權威專家。在3月17日接到救治任務的那一刻起,她就帶領著醫療團隊開始了一場與時間和生命的“賽跑”。

疫情期間生命的搶救從未停止 一起看馬立霜委員救治新生患兒的故事

小睿睿的膈肌缺損一個直徑兩釐米大小的洞,腹腔內的臟器全部通過這個小洞擠進了胸腔,左肺幾乎沒有發育,心臟也被擠到了右側。這是兒研所新生兒外科近幾年收治的最危重的小患者,每爭取一秒的治療時間對孩子來說都無比重要。

疫情期間生命的搶救從未停止 一起看馬立霜委員救治新生患兒的故事

孩子轉運回來後,馬立霜委員立刻安排了胸片。胸片顯示孩子的病情非常嚴重,肺的氧合能力差,不能提供全身的氧,血壓上不去,血氧上不去,最終的結果就是各臟器缺血缺氧,孩子需要馬上做手術。剛剛出生的小睿睿生命體徵很不穩定,是否有機會接受這個救命的手術,還需要24小時的觀察。經過醫護人員不間斷地治療、觀察,孩子的身體情況達到了手術標準。

手術之前,寶寶的血壓一直波動,這讓原本的胸腔鏡手術計劃被打破,馬立霜委員當機立斷改變手術方案。寶寶僅出生24小時就要接受風險極高的手術,有極大可能無法下手術檯。面對存在的風險,馬委員說,“像這樣的小生命,只要有生命跡象,我就幫助他。

疫情期間生命的搶救從未停止 一起看馬立霜委員救治新生患兒的故事

在手術前,孩子爸爸特意請馬立霜委員拍攝了一張孩子的照片,這是他第一次清楚看見兒子的臉,守在手術室外的他,心情無比焦灼。在馬立霜委員和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終於闖過了第一關。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出生整整一個月,小睿睿終於可以轉出ICU病房,和自己的爸爸媽媽見面了。

馬立霜委員說:“生命它很脆弱,但實際上它又很頑強,就像那個種子一樣,哪怕飄到沙漠裡,它有可能都鑽出一個小嫩芽來。只要有希望,我們就會救。” 疫情期間,生命的搶救從未停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