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怕……",“胆小鬼”们没有错,3招教你培养勇敢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常听一些朋友反映:自己的孩子胆子太小,不敢一个人熄灯睡觉,不敢去接触小狗小猫等常见小动物,还有的孩子十分害怕打雷闪电等等。我家就有这样一位小朋友……


案例1:自家闺女怕蛾子、怕蜜蜂、怕黑,不敢独处

“妈妈,有蜜蜂,我害怕!”

"妈妈,我要上厕所,你能跟着我吗?我害怕”……

随着天气转热,屋里的小蛾子等小飞虫也越来越多,但是却没想到成了5岁女儿的天敌。蛾子在屋里飞,她就边逃跑边叫喊:“妈妈,有蛾子,我害怕!快来打死它……”看着女儿的惊恐状,我是既无语又心疼,赶紧追着蛾子跑跑停停,直到消灭它们,女儿才能安静。所以,最近家里经常上演“人蛾大战”!

还有,小时候打针很勇敢的女儿,现在一听到打预防针这几个字,就开始大哭,“妈妈,我不想打针……”

听多了女儿一天到晚喊害怕,作为妈妈的我也是几多愁水向东流啊……


案例2:著名育儿专家尹建莉小时候怕小动物的故事

育儿专家尹建莉在书中曾提到,她小时候非常害怕一种小动物,不光怕活物,也怕图片,甚至连文字都害怕。

原本,她很喜欢看《动物世界》的电视节目,有次,偶然在镜头上看到这种小动物,就再也不敢看这个节目了。

她的母亲也害怕这种动物,而且,很注意保护她不被吓着。但是,她的恐惧反而与日俱增。


那么当孩子跟你说“我怕”时,你是如何回应的?相信你的答案和我是一样的!

抱起孩子,温柔的说:“别怕,孩子,这有什么好怕的。”

可是这些安慰往往并不奏效,孩子的情绪仍然比较激动。

这时,看着面前的胆小鬼,很多父母相信孩子的胆量是可以锻炼出来的。怕黑就不开灯,怕高就站在高处向下看,以为孩子可以怕着怕着就不怕了。

温馨提示各位好友:尽管恐惧是可以通过努力克服的,但胆量绝不是在恐惧中历练出来的。

这些怕黑、害怕小动物等现象,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恐惧情绪反应。其实对孩子来说,恐惧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是深深地扎根于儿童内心的紊乱情绪。恐惧是儿童正常心理发展过程的一部分,是儿童对周围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和情景所做出的健康、健康的情绪反应。

一、幼儿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儿童惧怕的对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经验的丰富而会发生变化,孩子多对动物、陌生的环境或突然失去身体支持等感到恐惧。而且年龄越大,其主观想象的、预料的危险,引起的恐惧越多,引起幼儿恐惧的途径主要有:

1、容易受到他人恐惧的感染

儿童是天生的模仿者,容易受到他人的暗示,也比较易受到他人恐惧的感染。儿童在看到、听到别人处于恐惧状态中时,即使自身处境并无任何引起恐惧的因素也会坐立不安,受到感染。

听同事说起过,女儿童童在看综艺节目《密室大逃脱》时的一段难忘经历:

陈赫、邓伦、杨幂、谢依霖、黄明昊、魏大勋六人来到了一间神秘的房间,房间里灯光全无,一片漆黑,忽然间灯光闪烁了起来,众人看到墙壁上挂着一位身穿白衣女子,吓得直接大喊起来,灵魂都出窍了......

谢依霖被吓得瘫痪在地,杨幂腿软崩溃,蹲在地上哭,邓伦被吓得脸色大变,陈赫更是被吓得连自己的名字叫什么都不知道了,在节目中说:“这辈子都没有跑这么快过,灵魂都没了。”


童童当时看到、听到节目中的人在惊恐状态下的喊叫,嚎啕大哭,捂着眼睛大声喊叫:“妈妈,我害怕!你快关了电视!关了电视!……”同事紧接着关了电视,抱着女儿安慰了好久,童童的情绪才稍微稳定了一些。从此,童童再也没有看过这档节目。

2、欠缺有关的知识、生活经验

儿童恐惧大都是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引起的,他们不能全面、正确认识地引起恐惧的事物或者情景。

法国思想家霍尔巴赫曾说:人越是无知或缺乏经验,便越能感受惊恐、孤寂、森林的幽暗、夜的静寂和黑暗、风的呼号、突然的和混乱的音响,对于不习惯这些事物的一切人来说,都是恐怖的对象。

邻居家刚满4岁的笑笑也特别怕黑,“我家孩子什么都好,就是胆小怕黑,不敢到光线黑一点的屋子里取东西,夜晚不敢一个人睡觉。你问她怕什么,她就会说出一大堆鬼怪、野兽等不存在的东西。很多都只是她在卡通书上看过,或者电视里见到的,就成了她怕黑的理由。”

笑笑妈原本觉得宝宝胆小怕黑不算什么大问题,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出现怕黑这一现象。但让她担心的是,自家孩子胆小怕黑的程度过于严重,几本每天都离不开大人,稍微到了光线暗一点的房间就会紧张,有时连白天都不敢单独在一个房间里,晚上睡觉必须开着灯,大人陪在旁边才敢睡觉。



3、某些恐惧经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孩子受到某种事物强烈的刺激而产生惊吓,以后碰到类似的事物或者情景就引起强烈的恐惧反应。

楼上的朵妹刚刚下楼,被突然窜过来的黑狗吓了一跳,后来远远的看到黑狗时就会非常害怕,再由怕黑狗到怕所有的狗,现在是怕所有的四足动物,这是恐惧刺激的强化和迁移引起的。

二、过度恐惧心理造成的危害

孩子恐惧一些东西是很自然的,但如果过度恐惧或者胆小过于严重,就会影响到孩子的生长,甚至是孩子未来的身心健康。

1、过度恐惧影响幼儿智力开发

由于幼儿心理紧张不安,因而对许多活动失去兴趣,缺乏探索的精神。当幼儿不能保持平静和愉悦的心理状态时,在各种活动中就很难完全集中注意力,因而影响活动的效果。

2、过度恐惧影响身体健康

今年春季,新冠肺炎肆虐中华神州大地。因为有关肺炎的各种信息的大轰炸,很多孩子甚至一些大人出现了恐惧情绪。

当人处于过度恐惧时,身体自然会出现一些反应,如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身体乏力,精力不佳;甚至由于心理暗示,感到自己出现了新冠肺炎的类似症状:咽干咽痛、胸闷、头昏等。

3、恐惧心理影响社会交往

张昆,男,22岁,某大学二年级学生。5年级时,学习困难,曾经多次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问,自觉紧张没有回答上来,引起同学的嘲笑,并被教师批评,当时感觉很羞愧,“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从此之后,张昆一到人多的场合就觉得紧张,总感觉别人都在注视自己,不敢看别人的眼睛,觉得自己在生人和女性面前说话不自然,特别是当众发言时会口吃或声音颤抖、变调,伴手抖、口干、出汗、脸红、心慌,自己时刻提醒自己要克制,可是越想要克制,紧张感就越强烈。为此,他开始回避一些聚会或集体活动,张昆感到十分痛苦。

张昆小时候因被提问遭遇嘲笑、批评、羞愧,恐惧这颗种子深深地埋到了他的心底,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粒种子萌芽并迅猛生长,导致张昆出现了严重的社会交往恐惧症。

张昆幼时的这段过往,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教师当年的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

但是当自己的孩子也遭遇类似恐惧经历时,我们家长朋友是否也可以及时干预哪?



三、家长如何干预孩子的恐惧心理

孩子过于胆小害怕是一种过度惧怕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人生旅途都会带来不小的困难,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及时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1、改变恐吓式教养方式

很多家庭都存在恐吓式教养方式,虽然恐吓能一时奏效,但是却导致孩子的安全感缺失,引发孩子的恐惧情绪。

我家女儿从小就精神倍儿好,经常把家人熬到都睁不开眼了,人家还是玩得不亦乐乎啊。不得已时,会说再不睡觉,大老虎就要来了……

疫情期间,全家人一起观看了革命剧《沂蒙》,这个小精神对剧情很感兴趣,有时会看到12点才睡觉。

孩子经常会问,“妈妈,日本人为什么会杀我们中国人?”

“因为他们坏啊……”

“那他们会不会杀我?”

“不会,你那么听话……”

但是这句看似安慰的话却埋下了隐患:

“妈妈,我不睡觉,我害怕日本鬼子,我怕他来杀我,我怕老虎……”

我深深的意识到我在不经意间在孩子的心灵播下恐惧的种子。

改变恐吓式教养方式,让孩子远离恐惧。

我用了大概1个多月的时间陪伴孩子,晚上8点开始洗漱,读睡前故事,保证9点前闭眼睡觉,当然前提是必须要有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

孩子入睡快,睡眠时间充足,早晨8点也能准时醒来。

看着熟睡的女儿,真心希望那些大老虎等给孩子造成的阴影能渐渐散去。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加强孩子行为习惯的指导,以坚毅勇敢的行为影响孩子,培养他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心理。


2、科学解释消除儿童的恐惧

儿童的恐惧情绪,常常是因为无知或者缺乏经验不了解该事物而产生的。要想使儿童认清真实的情况,消除恐惧心理,父母就得对引起恐惧的事物和情景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疫情期间,女儿也产生了对新冠病毒的恐惧。下楼扔垃圾时,女儿大喊“妈妈,快回来,有新冠病毒……”

我选择了孩子喜欢的方式---动画诗篇,选择了《带花冠的病毒,你为什么那么坏?》《病毒来了,我不怕》《预防冠状病毒,孩子你可以这样做》等几个通俗易懂的动画,帮助孩子科学认识新冠病毒,如何预防新冠病毒,出门和回家后的注意事项等消除孩子对新冠病毒的恐惧,从容面对疫情。



3、鼓励儿童勇敢接近恐惧

儿童在有家人的保护和引导下,逐步、勇敢地接触恐惧对象,让他们知道恐惧对象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从而消除恐惧心理。这就是最有效的克服恐惧的方法——“系统脱敏法”。这是一种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

国外有位叫琼斯的医生曾治疗过一名患“恐猫症”的男孩。这个小男孩有次被猫吓到,此后见猫就害怕,后来见到凡有毛的东西都感到恐惧。

于是,琼斯就采用这种治疗法:他先用兔子做试验,将一兔笼放在离孩子较远的地方,而后用兔子喜爱吃的食物,鼓励孩子拿着去步步靠近兔笼。孩子便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兔笼前并用手摸了一下兔子。以后,琼斯又用同样的方法消除了这个男孩对猫的恐惧。

孩子经过家人的引导,慢慢接近恐惧的事物,久而久之,他便会见怪不怪,慢慢消除了恐惧心理。

在育儿这条路上,希望我们能多一些智慧、多一份耐心、和孩子同进步、共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