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鐘配一副眼鏡,“南京工匠”鄧浩手藝背後見“匠心”

圖片

眼鏡定配工鄧浩。許琴攝

戴眼鏡的人越來越多,眼鏡的定配技藝直接關係到眼鏡配戴的舒適度和耐久度。日前,記者採訪了一名資深眼鏡定配工——鄧浩。今年五一前夕,38歲的鄧浩獲評“南京工匠”。

鄧浩17歲開始學習眼鏡定配。他告訴記者,剛開始學眼鏡定配時,大多工藝靠手工,那時機器用得不多。“起初覺得手藝活辛苦又枯燥。每天睜眼就是做眼鏡,一直做到睡覺。”鄧浩伸出雙手給記者看,才開始學的幾年,雙手都是傷痕。有一次,螺絲刀從左手食指穿指而過,到現在還有傷疤。而且做眼鏡需要站著操作,那時一天要站12個小時。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越做越多,也越做越好。“看著鏡片、螺絲、鏡架一個個零部件在我手中變成一副副眼鏡,彷彿是一個個新生命的誕生,我覺得有了樂趣。”鄧浩說,那時每天什麼都不想,就想著把每一副眼鏡做到最好。現在想來,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匠心,不懼枯燥和漫長,日復一日專注一件事、日積月累沉澱技能。

鄧浩精湛的手藝慢慢贏得了業內的認可,有些老師傅能在眾多眼鏡中看出來,哪一副是出自鄧浩之手,因為他製作的眼鏡總比別人精緻。越來越多的銷售高檔眼鏡和特殊功能眼鏡的店家或醫院找他定配。“有些眼鏡材料成本高,一副都要上萬元,怕別人做壞,所以指名找我做。”鄧浩說,後來,他開了自己的工作室,專門做眼鏡定配。

眼鏡分全框、半框和無框三種,其中無框眼鏡是最難做的。採訪中,鄧浩正在做一副無框眼鏡,打孔、磨邊、穿線、裝架、調整……薄薄的鏡片、細細的塑料線、比米粒還要小的螺絲在他的巧手下,很快有了各自的歸屬。記者發現,完成這副無框眼鏡,鄧浩花了4分鐘。而一般的眼鏡定配工做一副無框眼鏡,需要半個小時左右。“我做得快,也沒有特別的技巧,就是做得太多了,熟能生巧。”鄧浩說。

眼鏡的調整也非常重要。有一次,有一個客戶看著鄧浩調整眼鏡,心生感慨:“鄧老師,看你這熟練程度,怕是閉著眼睛也能調整眼鏡吧!”鄧浩聽著覺得有趣,就試著蒙上眼睛調整。練了幾天,他發現,即便不看也能把眼鏡調到最好的狀態。

在傳承傳統手藝的基礎上,鄧浩也喜歡創新。有一次,在北京的眼鏡展銷會上,鄧浩看到一個展櫃前,一個德國同行展示一款無框眼鏡的綁線新工藝。“德國人很嚴謹,按照工藝步驟,一步一步進行。我看了以後,發現不如我自創的那套綁法好。”鄧浩告訴記者,於是,他就上前跟那位德國人說:“你也看一下我的工藝。”他隨即演示了一下他的操作方法。“很明顯,我的那套方法更簡便、更牢固。德國同行看了之後,朝我豎起大拇指。”鄧浩說。

如今的眼鏡製作很大程度上依賴機器,先進的機器大大提高了裝配眼鏡的準確度和美觀度,但在打孔、磨邊等很多工藝上鄧浩還是堅持手工操作。“因為師傅手工做得比機器還要漂亮。”鄧浩的小徒弟小洪告訴記者,他寧願多花時間也要做到最好。所以跟在師傅後面,不僅學習技能,也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記者瞭解到,鄧浩不僅自己專注每一副眼鏡的製作,還擔任江蘇金陵職業技術學校的定配課程的教學工作,又帶徒傳授技藝,多年來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眼鏡定配技術人才,很多都成了眼鏡企業的技術骨幹。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工匠,鄧浩說,我們不管在任何崗位,都要發揮工匠精神,不要急於求成,靜下心來把每一件工作做到最細最好。

南報融媒體記者許琴

新青年檔案

青年技能人才是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中堅力量,擔負著建設工業大國、製造強國的歷史重任。在南京,大量的“80後”和“90後”已走上企業的生產一線,其中有不少人在各類技能大賽中脫穎而出。

但青年技能人才短缺仍是我國當前面臨的難題。近年來,南京在青年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技能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入開展校企合作、企業新型學徒制等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實用型技能人才。今年南京作為產業工人隊伍改革城市,積極推動改革,出臺《關於落實我市三年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的若干措施》,提高了職工培訓的補貼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