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厲要求孩子道歉,這樣真的好嗎?

小寶和小他一歲的斌斌一起玩積木,原本兩人玩的很好,但小寶一不小心把斌斌的積木給弄倒了,斌斌“哇”的一聲大哭了起來,媽媽看到這幅情景後,為了哄斌斌不哭,要求小寶立刻給斌斌道歉。但小寶因為心裡委屈,並不想給斌斌道歉,這可惹怒了媽媽,於是,媽媽在小寶的屁股上狠狠打了幾下。

我們總是要求孩子懂禮貌,但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家長可曾想過事實是否真的像我們看到的那般?我們的孩子是否受到了委屈?家長也未曾瞭解,真誠的道歉有利於孩子反思自我,而被強迫的道歉,則會讓孩子陷入糾結、困惑當中,而如果家長讓孩子道歉,僅僅是因為家長愛面子,那麼,這樣的逼迫孩子去道歉更不可取,這樣只能讓道歉流於形式,並不能讓孩子理解道歉的真正意義。

嚴厲要求孩子道歉,這樣真的好嗎?

建議:

1、不要粗暴的打斷孩子們:孩子們處理問題是有他們的節奏的,如果孩子一發生案例中的事情,家長就立刻粗暴的過去打斷孩子,這樣家長其實“偷走”了孩子處理問題的一個好機會。如果問題不至於涉及到安全和健康,家長可以等待下孩子的反應,看看孩子會如何處理這件事。有的小朋友可能會用一個“歉意的笑容”代替道歉,然後兩個孩子“哈哈一笑”算是解決了問題。而有的寶寶可能會拉拉對方的手,抱抱對方來表示歉意。當然,也有些寶寶會也跟著哭起來或者尋求家長的幫助。當孩子需要家長幫助和介入時,家長再介入。

2、傾聽和了解情緒,比道歉更重要:當我們看到兩個孩子起衝突時,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就要求一方向另一方道歉,因為被強迫做事情,孩子往往會感到委屈和生氣,道歉也將流於形式。家長可以現瞭解下孩子的情緒,這樣問問孩子“小寶,這是怎麼了呢?小朋友怎麼哭了?”讓孩子說出原因,或許這個原因與你看到的不同,你也可以問問孩子“那小朋友哭了,你是不是也很不安和難過?”讓孩子把心裡的感受說出來,在發生矛盾衝突時站在孩子身邊,讓他不用害怕才是最重要的。解決問題是孩子情緒平復之後的事情。

3、將關注點放在解決問題上,把犯錯作為成長的機會:如果真的是孩子無意間犯了錯,家長不要對孩子進行懲罰,不妨問問孩子“那你不小心把斌斌積木弄壞了,該怎麼辦呢?”或者“我們要不要一起幫斌斌搭好積木?”引導孩子將關注點放在解決問題上,讓孩子知道,問題發生後,也可以通過解決問題來做出彌補。“犯錯誤是成長的機會”這樣的教育方式才會培養知錯就改、承擔責任的孩子。才不會出現孩子因為害怕而隱瞞錯誤、轉嫁責任的處事方式。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可以問問他“斌斌哭了那麼久,我們是不是要安慰下他?”,然後讓兩個小傢伙重歸於好。

嚴厲要求孩子道歉,這樣真的好嗎?

大人做事情,總是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我們認為道歉是有禮貌的事情,卻忽略了這個階段的孩子的認知能力。我們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讓孩子有機會處理問題,引導孩子正確解決衝突,這比強迫孩子道歉來的實際和有意義。至於道歉、有禮貌這些行為,孩子可以通過從大人的言行中自然學習得來,而非強迫就可以學習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