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猪大大的精彩故事


儒家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感谢!借这个机会,一起看一下中国儒学在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梳理一下中国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一、 儒家根基及儒家思想渊源

始于尧和舜的禅让制是儒家文明的根基。

尧在16岁的时候即担任部落首领,到了晚年,需要选拔接班人,以代替他管理部落。由于舜做人宽宏大量,能够用仁德之心,感化接二连三想加害他的弟弟和讨厌自己的父母,也能够很好的处理复杂的部落内外事务,经三年的综合考察,尧通过庄严隆重的禅让大典,把帝位传给了舜,而不是自己的粗野好斗的儿了丹朱。

周公礼乐形成完整的典章教化制度。

周灭商后,分封了众多诸侯,为了巩固周王朝对各诸侯的管理,周公旦从政治文化方面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来规范社会各阶层的职能,如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同时,周公又在洛邑制作礼乐,借以在典章之外,以礼乐潜移默化的熏陶形成文化的传承,感化人心。礼乐涉及君臣父子、言行举止、男女尊卑等方面。典章礼制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保证了社会秩序的井然,而乐,则对森严僵硬的体系予以调和。通过以上举措,大大促进了西周社会的稳固,奠定了国家治理以教化为主的思想基础。

孔子为至圣先师,儒家大成者

东周时期,破坏礼乐之事时有发生,这时,周礼的强大继承者与支持发扬者孔子诞生。孔子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在鲁国做中都宰时,正直公正,恪尽职守,故而声名鹊起,仰慕者众,于是孔子开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民间学堂,开启了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私人教学,借教学之机,与弟子传播交流仁德忠恕之道。后来,孔子弟子们把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成书,是为《论语》,该书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也成为儒学的开创者,万世师表,以至于过了大概1700年后,宋代的大思想家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教学之外,孔子有感于礼崩乐坏,历时九个月,编修鲁国历史为《春秋》一书,共一万八千字,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书成而乱臣贼子惧。后世著名的春秋三传即源于此书。

二、 儒家思想继承


严格来讲,是孔子及其弟子共同开创了儒学。孔子去世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们成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和发展者。这些弟子包括:

西河之学的开创者子夏,他曾言:对妻子重品德,对父母尽孝心,对君主献性命,待朋友守诚信。子夏的弟子李悝写成了《法经》一书,成为法家始祖,卫国商鞅携此书助秦变法。而春秋三传之一的《春秋公羊传》的作者公羊高相传就是了夏的弟子。

性格直率,讲信义、重诚诺的子路,信奉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临死不忘正冠。

曾被孔子说“吾门有偃,吾道其南”的精通于礼的言偃,被称为南方夫子。

躬身实践,临终坚持更换与自己身份切合的竹席的曾子。

重点提一下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孔子嫡孙孔伋,字子思。

子思

子思师承曾子,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因二者的思想有某种一致性,所以人们往往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称为思孟学派。子思重礼,且能身体力行。其儒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庸之道。该思想远接尧舜,当初尧让位于舜时即强调社会治理“允执其中”,契合当初周公力倡之“中德”思想,后成《中庸》一书,系统阐述了中庸思想,讲述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子思提出诚信,主张仁,以仁为本,能知仁行仁。子思为儒家五大圣(孔子及其弟子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的合称)人之一,被尊称为“述圣”,《中庸》之外,代表作还有《孝经》和《子思子》。

子思的儒学思想被很多很多儒家人士所承袭,成就最高的是孟子,至今谈起儒家思想,仍讲孔孟之道。

孔子初创儒学,比较零散,子思对之完善有限,直到孟子,再一次对儒学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使得前承儒学至此终于形成了一套细密完整的治国思想体系。首先,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与子思的“仁政”思想,提出一套仁政主张,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孟子擅长辩论,其思想体系在辩论中不断呈现并发展。孟子提出的“人禽之辨”即主张人与禽兽当有区别,其别在于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此四心,有之为人,无之为兽。孟子主张性善论,以此思想基石,继而提出“王霸之辨”、“义利之辨”、“经权之辨”、“舜跖之辨”等。基于仁,孟子创造性的把儒家思想道德哲学从“仁”推进到“义”,从此,义便在道德哲学体系中具有了特别重要的地位,继而形成了儒家以仁和义为核心标识的道德哲学体系。孟子是是儒家学说和思想的集大成者,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

继孟子之后,儒家思想的另一代表为荀子。

荀子出身儒家,尊崇孔子,儒家思想之外,广泛吸取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同时对各个学派做出了深刻论述。基于对子思和孟子一派儒家思想的批判态度,荀子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即如现在所言的封建糟粕,荀子对迷信习俗拜鬼祈神以求富贵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指出,天星坠落、社木鸣叫、日蚀月蚀、风雨不调等现象,因不了解而感到奇怪是正常的,但完全没有必要去畏惧。荀子认为上天一视同仁,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礼是区别等级、划分名分和职责的标准,就其作用,是“明分”,既是个人的修身,也是国家的政治需要。

三、 两汉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董仲舒

秦汉初始,由于秦始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渐渐被推到了历史舞台中心。而董仲舒通过“天人三策”,全面论述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的必要。从此,儒学从民间真正进入政治中心,成为社会主要思潮和君权维护的重要理论支持。董仲舒所主张的“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深得汉武帝之意,后续一系列改革即依此思想推行。同时,该思想与《春秋公羊传》所发明的微言大义不谋而合并被进一步挖掘,以致“公羊学”极为兴盛,影响巨大。儒学权威自此确立,董仲舒被视为“儒者宗”。晚年,董仲舒基于对《春秋公羊传》的研究和自己多年的治学心得,写成政治哲学著作《春秋繁露》一书。该书以“大一统”为主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理论,奠定了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跨越千年的三纲五常论即源于此。董仲舒把儒学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他把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宇宙构成论体系,这是儒学神化的重要标志,为下一时期魏晋玄学和宋明心性论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由于汉初的统治者需要为自己的“大一统”寻找合适的理论依据,逐渐形成了研究、解说、注释儒家经典的学术风气,这也就是儒学的经学化,即汉代经学,其开创代表人物为东汉末年的郑玄。郑玄一生勤奋,遍注群经。自此以后,以儒家礼教为核心,调和古今的经学得以世代相传。

四、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为主干,兼收道家、佛家思想,渐渐构建起了融通天、地、人三者的精致哲学体系。

其先驱人物为北宋初期的胡瑗、孙复和石介。

胡瑗42岁开始讲授儒学经术,他教授正统的儒家学说,集教学理论、实践和改革于一身,确立了培养“致天下之治”的人才教育理念,要求德、智、体、乐全面观察。胡瑗实施分科教学,推广普及教育,严格校规,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并创立了高校寄宿制度。他的教学方法被官方总结为苏湖教法并得以全国推行。他培养的人才直接为儒学复兴、宋代理学的建立做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才准备。石介出自孙复门下,他们三人并称“宋初三先生”,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强调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极力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论据。他们大开讲学之风,广收弟子,于是各个阶层的人物得以机会接触学习他们的儒学思想,为新儒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鼻祖,二程程颢和程颐的老师。

儒学在汉代确立正统,历经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的演变,再加上由于玄学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以及波斯、希腊文化的渗入,儒学的正统地位在这一时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周敦颐把诚作为儒家修养的中心,认为诚是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源。基于《周易》的研究,周敦颐写就《太极图说》和《易通》,除了阐发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之关系、修养方法外,还提出了“性五品说”,认为刚、柔、善、恶是人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周敦颐的性五品说与诚、神(人的思维能力)、几(精神活动刚刚萌发而尚未明显时)范畴构成了他的伦理学说,建立了做人的最高标准即“立人极”的道德伦理思想。符合最高准则的便是圣人。讲求通过无欲、主静、迁善改过的方法实现中、正、仁和义。这些思想开理学家重道德伦理之端,影响深远。而周敦颐让他的学生二程寻找“孔颜乐处”,促进了儒学学说的完善与发展,使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这时的理学哲学体系,从佛教道教中汲取了许多儒学原本没有的东西,构建起一个容纳自然、社会、人生为统一体系的格式,提出了宋明理学的主要概念范畴,而后续的理学家所要做的,只是使这个体系更加严密更加系统而已。

二程,程颢与程颐

二程相差一岁,自1088年二人在洛阳从事讲学,“洛学”由此产生。“理”,或者叫“天理”,是二程的哲学最高范畴,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最高本体即理。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理产生,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都是理的体现。二程赞成孟子的性善说,认为“性”即是“理”,上至尧舜下至庶人都有。在知行关系上,认为知先行后,以知为根本,行难知亦难。格物即是穷理,穷理后可获得知识,即“学”。二程哲学,初步建立起一套以天理为本体的宇宙观、认识论和人性论,包含一些朴素的辩证思想,如肯定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承认矛盾的普遍存在,天下的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成双成对出现。理的概念始于二程,他们确立起理学思想体系和学术活动的范畴,二程之后,理学思想所构建的学说体系被进一步展开,经由朱熹集其大成,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官方的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张载的“关学”思想

关学是理学的重要一支,因张载是关中人得名,萌芽于北宋庆历之际的儒学者申颜、侯可,到了张载方正式创立。张载得悟儒、佛、道之间互补互联的道理,进而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他认为矛盾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人人都有天地之性,人人皆可为圣。基于人与物都有天地之性,提出“一切人都是我们的父母,一切物都是我们的同伴”的仁爱思想,要求君子博爱。张载提出一系列理学相关命题,并且给予深刻而系统的回答,他的气学理论被朱熹和陆九渊等儒学人士所吸收,成为理学一支的奠基人。

一代名儒,儒学集大成者朱熹

8岁能懂《孝经》的朱熹在31岁时拜程颐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起理学这一套客观唯心主义体系。1167年,朱熹偕学生林用中、范念德赶赴岳麓书院,与主管教事张栻以“太极”和“中和”为主要议题会讲三月。前来听讲者人满为患,马饮河干,岳麓书院于是名扬天下,繁荣至今。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进行道德修养和教人之法的学术讨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三天辩论,胜负不分,但朱熹与陆九渊因辩论而起的良性学术互动对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朱熹学说的最高范畴是“理”,认为理是宇宙所有事物的本原,先于天地而有,有理方有天地,理永恒不变。朱熹使儒家的伦理规范上升为宇宙之理,获得了形而上学的普遍性和至上性。他对理的宇宙本体地位从理论上展开了比宋代其他儒学更加精密的论证。基于二程思想基础,朱熹进一步论证天理与人欲,肯定二程“性即理”的人性论。朱熹的新儒学思想远承孔孟,近接二程,同时吸收佛老哲理方法,融会贯通,形成儒学思想的成熟理论形态,至此,宋明理学趋于成熟,后渐走向衰落瓦解。朱熹系统总结了以往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作斗争的经验教训,把我国的唯心主义哲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他的学术思想对后来学者产生了重大影响,王夫之、李恭、戴震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致知格物、天理人欲等有关思想,开辟了清代的儒学风气。他所作的《四书集注》成为各朝开科取士的金科玉律。

心学一派开创者陆九渊

陆九渊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开创者,对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有直接影响。陆九渊的理所包含的内涵,即所谓正理、实理、公理、常理,是先天固有的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纲常和万物的规律。而他的心学思想,认为心是宇宙的最高的本体,心与理是一个,不容分开。世间万事万物都生于心中,而充塞于宇宙之间的,没有不是理的,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他不承认程颐、朱熹是孟子的直接继承者,而他自己才是直接继承于孟子的思想。陆九渊以30年之功,建立心学体系,自成陆学一派,传播心学理论,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与朱学对立,但不主张护门户。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

王阳明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学说,将心学发展成为“知行合一”的哲学理论,是明代心学之集大成者。青年时代王阳明曾信奉朱熹的哲学,后对程朱理学的弊病有了深刻认识,于是抛弃程朱转向陆九渊的心学,并给予极大的发展。朱熹析心与理为二,分离知与行,王阳明则主张心理为一,知行合一。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提出致良知说,认为人心灵明即良知,良知即天理。天地万物从良知中产生。由于知行合一相较于朱熹的知先行后,重视了对行的认识,具有积极意义,促进了知行观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突破了“天理”的统一统局面,打破了人性品级的区别、等级划分,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度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地位,左右我国思想界。

王阳明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陆王二人成为我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过深远影响。

晚期心学代表刘宗周

刘宗周早年不喜王阳明之学,中年后才开始信从。至晚年,则提出自己的慎独、诚意为宗旨的思想。他所理解的心之本体是指意识主体的一种原始意向,并强调意不是念,念有起灭而意无起灭,指出“意无所为善恶,但好善恶恶而已”。刘宗周认为诚意是最根本的功夫,诚意是统帅,致知是辅助诚意的方法。


五、 经世致用

明清以降,儒学向着经世致用的方向发展,指出学问必须用于实践,这自然有益于国家社会发展。

经世致用顾炎武

顾炎武是清朝的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他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出与程朱理学不同的为学旨趣。他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救世。并认为王氏心学空谈误国,导致了明末的国家动荡,政权不稳,以至亡国。否认心学为儒学正统,不合孔孟之论。顾炎武主张博学于文,即饱读圣人之学,熟读儒家经典,用羞恶廉耻之心来约束自己言行。懂得羞恶廉耻,并能注重实学,才是真正的圣人之道。

黄宗羲的儒学思想

黄宗羲与王夫之是继顾炎武之后,清初思想界的重要代表,他们三人合称明末清初三大儒。

黄宗羲从民本的立场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君为臣纲的封建伦理关系及等级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痛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不合理。提出要冲破“成说”的束缚,反对沿袭先儒语录,提倡学贵在自得,贵在创新,不应把经典僵化、教条化,应当自有见解。呼吁人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王夫之的儒学思想

王夫之精于经学、子学、史学、文学、政法、伦理,兼通天文、历数、医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且留心渐渐传入的西学。他对传统学术批判继承,冲破了朱学、王学的束缚,总结并发展了传统的唯物主义,将张载的学说加以完善发展,形成了以完整的元气本体论、变化日新的辩证思维和理气合一的历史观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同顾炎武一样,王夫之为学也是经世致用,他采取学思并进的方法,无论是肯定的正学,还是排斥的异端,都采取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原则。

戴震反理学树考据

儒学到清代中叶,以考据学的面目出现并发展到鼎盛。戴震对程朱理学批判较为彻底,认为理学的病根在于不肯抛弃谈心说性,而尊崇理,抛弃气,又保留理而抛弃欲。在反理学的过程中,戴震树立起考据学风,主张用考据的方法,恢复四书五经的原始含义,进而阐明儒家文化之本源。校勘学有几千年的历史,直到到了戴震和考据派手里,才在“识文字、通训诂、明声假”等文字学基础上,使用科学方法精核考评,成为科学的理论。



意泊之


儒家是中国历史上延误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有更多著名的人物,如孔子、孟子、曾子、颜子,子思、朱熹、王守仁等。


寒江雪1983


1、圣人孔子,儒学大厦的奠基者。他首先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教育家,设杏坛讲学,有教无类,开平民子弟接受教育的先河。作为思想家,基于春秋乱世,他提出了“礼”和“仁”和核心思想。并于晚年编订了“六经”,是儒学的金科玉律。

2、亚圣孟子,儒学的发展者。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他提出的民为本、君为轻,治民之产,性善论,养浩然之气等学说,无不是治国修身的伟大思想,影响深远。

3、宗圣曾子,儒学的阐扬者。据说《大学》就是他所著。该书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士人修身、为学、治国指出了具体路径。该书自从宋代后,成为读书人科举仕进的必读书。

4、荀子,先秦儒学集大成者。他致力于富国强兵,使儒学更紧密地和现实结合。人定胜天论;性恶论;解蔽论等,逻辑严谨,说理畅达,闪耀着可贵的思想光芒。他也是法家的导夫先路者,韩非子、李斯是他的高徒。

5、汉代大儒董仲舒。他实际是我国官办大学的创始者。他向武帝上策建议,就有了我国最早的大学—当时叫太学,学生叫太学生。他的学说在具体治国层面,强调德、刑结合,重道德教化,并非”独尊儒术”。其天人学说,客观上对独大的天子有约束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