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者“觀心”時,應當重點觀察什麼?

打坐之“坐”,核心重點實際並不是身“坐”,其實是心“坐”,也就是為了令心得”坐“得住。

心若“坐”不住,身就自然是坐不住的。雖然如此,我們也不應因此以為盤腿身坐的形式不重要,因為欲得心“坐”,令身得久坐之力,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兩方面同時下手,假以時日,便可令身心寂然不動,此身此心都受本心指揮如意,如臂使指,名為自在。反之,身行妄動,心念雜亂,本心知為是者往往無力而行,本心知為非者反順妄習而動,如此名為不自在、不解脫。由是,念念趨入惡性循環,使得心理不良,煩惱叢生,身為病業所困。

由於我們一生之中,如此惡性循環,妄動之時甚多,所以應當經常主動採用暫時自我束身的方式,以相應暫時約束心念;同時,還應有意識地時時主動約束心念,以反過來令身調直健旺。目的是為了身與心相生相助而不相攻,從而步入良性循環,鞏固身心互動之間的良性循環關係,名為身心和諧。

打坐者“觀心”時,應當重點觀察什麼?

這就是打坐之“坐”最真實的基本道理與目標,乃為離前述之惡性循環而求上述良性循環。若離此目標,而另行妄求,那都只是離根本而求末節,乃至只是在求石上栽花、水中撈月而已。

正因如此,當我們坐姿端正之後,最重要的就是約束心念。首先是令心得專注,練習一心一意的能力,而非散心亂想,在此基礎上再學習內觀心念,察覺自身的不足,以圖修正。

應當培養的善法,或者說正念,或者說正能量,實際上可歸納為十一種:

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痴、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上述十一種,不妨大略解釋如下:

  • 是指沒有狐疑不安的心態,能於理性上建立道德信仰。
  • 是指自身責任不足、善法不夠時,能夠反思不文飾。
  • 是對自己過去妄念妄行能如實知妄,不自掩飾。
  • 無貪是不生非分欲取佔有之心。
  • 無嗔是不遷怒於他者。
  • 無痴是不執著於非理、妄想的境界中,通俗而言不做白日夢。
  • 精進是勤奮自強不息。
  • 輕安是身心輕捷、安定。
  • 不放逸是不令自己懶散,溺於欲樂,不知節制。
  • 行舍是能及時舍斷不善法,放下執念。
  • 不害是不生對其它生命的傷害之心。

若上述十一種善法具足,相反的,六種根本煩惱、二十種隨煩惱也就能斷除,身心也就會自然寂然得樂而得自在。

所謂六種根本煩惱,也即:

貪、嗔、痴、慢、疑、惡見

二十種隨煩惱是根本煩惱之派生,即:

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亂、昏沉、掉舉

當我們行所謂“內觀”或“觀心”時,實際上所觀的要害應當是什麼?其實就是應當觀上述善法是否產生,不善法是否斷除。若能對此明察秋毫,於善法生,於不善法滅,就會自然進步神速。這種通過調心來打坐的方式,才是真正的上乘禪坐。其它種類的打坐方式,都是不盡根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