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橙》是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作品,写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版于1962年,于1971年被鬼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搬上荧幕。然而却因为影片中充斥着色情与暴力,被许多国家列为禁片。
回过头去看安东尼的小说时,可以发现通过文字所表达出来的,那种强烈的画面刺激感会减缓很多。并且,文字对于问题的探讨,丝毫不逊色于通过影片,在小说里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可以直观地看到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想刻画的人物心理。
《发条橙》的故事,是关于极端的善与恶、性与暴力,这些话题在如今看来似乎稀松平常,但在上个世纪中后期,引起了现象级的思想震荡。
01.肉体暴力仅是情绪的宣泄,是暴力美学最基本的形态
小说主人公阿力克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就处于肉体暴力的阶段,他通过对别人施暴,和自己的同伴对别人进行无恶不作的行为。
这一阶段的他是恶的代名词。盗窃、打人、随意破坏,似乎他天生就是恶人。他享受着极致的暴力快感:"德国大师棕色的华丽的乐声萦绕不去,我还想着,我愿意更加凶狠地痛打那对夫妻,把他们俩撕成碎片,就在他们的地板上。"这次的暴力,让他自食恶果,在他后来出狱后,遇到了这家的男主人,而那时的女主人已经因为他的暴力而去世了。
他以恶意来对抗善良,从邪恶之中寻找自我,看透了魔幻的现实。他说,邪恶意味着自我,意味着自足,意味着你我的傲然孤立,人的自我本是上帝的天然造物,是上帝的大骄傲,大快乐。在他看来,上帝创造了他这样一个邪恶的"本体",所以他便可以这样的"恶"来对抗一切庞大的、不公的规则和机构。
在阿力克斯看来,他的一切恶的行为,都是天生的。这和荀子的"性本恶"论是相和的,他在《性恶篇》中明确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生来就是"好利"的,为了利益、好声色、无人伦……人性本恶,他还主张通过教化,来抑制恶的趋势,引导人向善。
阿力克斯的"恶",在作者的笔下,是天生的。他的所有暴力行为,不过是"恶"的情绪宣泄,他甚至不知道这些暴力行为有何意义,只知道那样做会让他得到极大的快感。
他的生命终极意义,是虚无的,通过对别人身体的残害,来确认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我们很多人,会愿意相信,人性本善。自小,我们学习的是三字经中的"性本善",其实并不是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没有恶,恰恰是我们清楚地明白这个世界存在着人性之"恶",才更愿意相信和追求善良。
热播剧《隐秘的角落》中,我们看到朱朝阳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恶"的,张东升在谋杀时和工作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分裂。他们并非生来就是"恶"的,而是在外界环境的改变下,才一步步走向了罪恶的深渊。他们本身并不是原罪,那些隐藏在他们背后险恶人性——自私、背叛、恐惧、疯狂,才是真正改变他们的因素。
教学中的张东升是专业的,和同事的相处也并无不快,但是在岳父母的冷眼压迫之下,在妻子变心之后,他开始变得可怕,那些不被重视和关爱的瞬间,才是激起他体内"恶"的力量。朱朝阳原本是个学霸,是母亲疼爱的好孩子,在好朋友有难时提供帮助,但却在一点点地沦为撒旦的奴仆。
可以说,我们或许天生带有"恶"和"暴力"的因子,这两种因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只有遭遇某种变故才可能被激发,或者永远都不可能被激发。
02.精神暴力最可怕的不是思想改变,而是想要极致的善良
极致的恶和极致的善都是危险的。这二者不可同时共存,这两个极端,在各自的范畴内滋生。
相信看过《水浒传》的人,会知道这部四大名著之一,有很多暴力的描写,包括对女性的贬低,对暴力抵抗和起义的崇尚。暴力美学在这部名著中,是引人注目的,因而在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之时,有人曾质疑,传播暴力美学的《水浒传》是否合适?
其实《水浒传》大多还是表面上的肉体暴力,还远未达到精神暴力的层面,不管是打虎、杀狗官、杀豪绅,都只是身体上的伤害,远未达精神的折磨,甚至改变。
《发条橙》的第二部分,也是阿力克斯在监狱的实验中,人性发生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残忍,并且充满了讽刺意味。他们所谓的实验,便是试图将人变成至善之人。
实验的方法,是通过让阿力克斯每天观看大量的暴力和色情视频,以此让他产生厌恶感。阿力克斯在这个过程感觉无比的痛苦,承受着恶心感,来面对一些画面的刺激。
这种方法,就是外化的精神暴力,通过画面的刺激,以达成精神控制的目的,并以此改变人的精神状态。
实验的主导者布罗德斯基大夫告诉他,"善良是来自内心的,善良是要人去抉择的。当你无法选择,你也就不再为人了。"大夫依然将他看作是"恶"本身,善良只是一种选择。但是他后来也说了,当善人不一定是一件好事,甚至怀疑起上帝对善的态度:"上帝是喜欢善,还是希望人们自己选择善?如果人被迫为善,是不是选择恶反倒更好一些?"
而这时的阿力克斯,就是被迫成为善人。我们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别人成为"谁"的权力,他们的选择,成就了自己的形象和"人设"。他们被迫成为善人的同时,也得承受作为善人的可能会失去的,这时是否是成为恶人更恰当一些呢?答案只能靠自己来选择。
近段时间闹的沸沸扬扬的仝卓和高天鹤事件,其实也体现了这样的道理。他们在此之前,立下阳光、上进和优秀的人设,然而一次次翻车之后,人设崩塌,只能接受被处理的结果。如果仝卓不曾改变过应届生身份,高天鹤不曾在考试中作弊,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不会掀起一波波的社会讨论。他们作"恶"的结果,势必要承受的。善人并不难做,可是成为"恶人"的那一刻开始,就得做好被撕开真相的准备。
人性之中带有的"恶",或许并不是极致的"恶",行差踏错时,也许依然有机会改过。
而阿力克斯所遭遇的最可怕的是,这个实验将他的"恶"完全剥离了,从极恶到极善。善良并无不好,只是极端的善良,对于正常的人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有通俗的说法:"人善被人欺",也有流行的说法:"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其实都在谈论人不能过于善良。而阿力克斯所被实验的目的,就是实验者想要创造一个只有善良的世界。
这其实是很"乌托邦式"的构想,阿力克斯亲手将这个构想打破了。他们所制造的极善的阿力克斯,并不能很好地生存在世界上,出狱后的他被父母嫌弃,被曾经的伙伴欺负,并且他无法还手。
或许我们应该像作者说的那样:
"无论是我的,或者库布里克的寓言式作品,所强调的正是如此,宁愿要一个人们自己甘愿作恶的社会,恶行出自他们的自由意志,也不愿意要一个被硬拧成良善的、无害的社会。"
03.以暴制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方式,人性问题复杂而难以捉摸
美国暴力执警,导致黑人弗洛伊德死亡,引发了全美轰轰烈烈的反对种族歧视行动,甚至影响了全球的种族问题。
在《发条橙》中,读者不难发现,以暴制暴的鬼魅氛围一直存在着。
"一面征发野蛮的青年暴徒去当警察,一面倡导让人意志消磨、形销骨立的驾驭治理之术。"和阿力克斯同样是问题少年出身的丁蛮,在阿力克斯入狱后,摇身一变成了警察。习惯暴力的青年成为了警察,在阿力克斯出狱后,带头欺负他并且对他进行了实质性的施暴。当应该保护人民的警察系统,都出现不正当的方式,那这个民族的安全也岌岌可危了。
当弗洛伊德被扼住喉咙,求救无门的时候,当他被活活窒息死亡的时候,一场反对的风暴席卷而来。关于种族主义的,关于人道主义的,没有人想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纳税所供养的一个机制内,出现这样不保护反而伤害的事。
伯吉斯在小说的第三部分,批判的就是上层建筑中制霸的权力。他深受辛克莱·刘易斯的影响,尤其是他的反乌托邦小说《不会在这里发生》(1935)阴暗地预言了美右翼独裁政权的崛起。当他将"以暴制暴"引入故事,让曾经的邪恶少年成为权力的一份子,这个故事就显得更具有讽刺性,更有批判性。
以暴制暴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方式,甚至摧毁辛苦建立起来的善良。小说的结尾,阿力克斯喊道:"这真是一个可怕又混账的臭世界。"重新走上犯罪,再次作恶,是他即将到来的结局。
暴力不是压抑人性,反而是助长人性之恶。人性的复杂,不是一言两语就能说尽。有的人表面谦谦君子,背地里却是心理阴暗的人。我们无法随意评判一个人,尤其是与我们隔得很远的人。
休谟在《人性论》中指出心灵是混杂于无数种状态和情况中的,"在同一时间内,心灵是没有单纯性的。"
这世界,本就没有极恶和极善之人,无论是想要通过肉体暴力还是精神暴力,来改变人性,都是极难的。
《发条橙》的故事,读来令人惊悚,但又发人深省。这个社会是怎么样的,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见识不同,看法也会不同。我们在对待外界,以及将自己和外界勾连起来时,抱持着怎样的态度,想要获得什么,还是付出什么,都是很难一概而论的。
对于伯吉斯而言,展现阿力克斯的故事,目的性很强,野心很大,无论是揭露丑恶,还是批评极端善良,还是批评改变人性,还是讨论善恶之复杂性……都是他想要构筑的让读者品读的世界。
文/当归 202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