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地处兰州闹市中的兰州大学,是中国一流学府,这是一座拥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学,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无论是身处中国最为困难的历史变革时期,抑或是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它都能以最坚强的形象最博大的胸怀,发展包容自己。

这所大学里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不仅见证了兰州大学的时代变迁,这里更是见证了甘肃科举制度沉浮,而透过这个沿袭了多年制度的兴亡,也折射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终结。满清王朝的风雨飘扬,社会的更迭,学子们的期盼与努力,或许在这里都可以寻得到踪迹。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二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使得中国一度成为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而中华文明得以如此地发扬光大,尊师重道也是功不可没。

中国人,对于教育的重视对于为人师者的尊重,贯穿着整个中华文明。

而封建制度下的人才选拔制度,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形式。这就是为大家所熟知的——科举制度。

这种流传了千年的制度,也旧时封建社会的中国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无数文人学子,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提名,报效国家。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一句完全被后人误读的话。这绝不仅仅是表明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的意思,我认为它更多地是希望唤醒人们读书的愿望。彼时的制度,也赋予读书人许多的“特权”,比如可以免赋税、免徭役以及免兵役等,这也变相地验证了整个社会及统治阶层对于读书人的尊重。

在兰州,熙攘的市中心,兰州大学的院内,就有这样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至公堂。这里详细记载着甘肃科举制度的过往。屹立百年,目睹了多少学子的学海沉浮。


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兰州至公堂的由来

至公堂,建于1875年,其牌匾"至公堂"由左宗棠亲自题写。门楣两侧对联亦是左宗棠手书,至今犹在。初时称甘肃贡院,如今的至公堂是当时贡院的主体建筑。

在明、清两朝,甘肃和陕西两个省经常被一起提及,俗称“陕甘”,这是由于特殊的历史沿革造成的。甘肃自明代起其行政管理就隶属于陕西,直到康熙二年,即1663年时才从陕西划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省。

自明代至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前(左宗棠于1866年任陕甘总督),甘肃一直却没有自己的科举场所。陕西和甘肃的科举考试考场设在陕西,甘肃学子如果想参加考取举人的科举考试,必须前往一千多公里外的陕西有关的闱场应试。而在清光绪皇帝以前,时逢西北战乱,甘肃连续十年未曾科考,这无疑使得许多甘肃人才被埋没,极大的制约了甘肃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清朝末年,中国遭遇列强欺辱,内忧外患。当局统治者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惊醒,一场国家与社会改革随着有志之士们对世界的重新认识,轰轰烈烈的展开了。走在改革最前沿的且又急需解决的的必然是人才培养和教育问题。再加上甘肃连续十年未曾科考,地方主政官员,一所甘肃自己的科举应试场地的建设迫在眉睫。

而此时,正是甘肃大兴科举,为国家征选人才的时机,甘肃贡院应运而生。


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左宗棠心系天下 请奏成立贡院

清朝末期,甘肃省辖今宁夏、青海河湟地区、新疆乌鲁木齐、哈密一带以及今甘肃全省,由于地域辽阔,路途遥远,当时的交通非常不便,加之考试花费较大,大多读书人又家境贫寒,拿不出盘缠去往西安应试。这样使甘肃有资格参加乡试的士子,只有极少数人有能力花费巨资到西安参加乡试。而绝大多数的甘肃士子虽皓首穷经,饱读诗书,却始终无力参加乡试,只能终老乡野,抱憾而死。1866年,左宗棠,左公出任陕甘总督。左公心系天下,体恤民情,一心为国募才。上任伊始考虑到甘肃地区士子苦读而无出头之路,即奏请朝廷,请求在兰州设立贡院。后朝廷批准,甘肃全省各地募银51万余两,于并于875年(光绪元年)在兰州城西北角海家滩(今兰大二院)建成甘肃举院,即至公堂!从那以后,甘肃的士子们再也不用因家境清寒终生不得参加科考抱憾而亡。

甘肃贡院落成后于当年的八月举行了甘肃首次乡试,参加乡试的士子超过了3000余人,比以往前往陕西参加乡试者多出几倍之多。左宗棠不但奏请简派考官,他自己更是以陕甘总督的身份亲临贡院并落座督考。获得此次乡试第一名举人的是来自秦安的考生--安维峻。

后来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任陕甘总督的谭钟麟,再次增修了甘肃举院,这给当时甘肃士子参加乡试带来了更大的便利。 甘肃贡院占地纵140丈,横90丈,外筑城垣,内建棘闱,棘闱即试院,中为"至公堂",堂前建有明远楼,楼左右为南北考试号房,举院的大门在城西,门楣上书"为国求贤"四个大字。

甘肃贡院的落成使用,极大地方便了甘肃学子参与选拔。也为国家选拔人才开辟了新局面。甘肃贡院,因左宗棠心系天下而生,也可谓是因时而生。

▲为国选拔人才 至公英才光芒耀眼

至公堂经历百年变迁,一代一代杰出的青年才俊,从这里走出去,走向更大的舞台,为国家为民族读书奋斗,尽情地挥洒青春展现才华。

光绪元年(1875年)秋,在新建成的甘肃贡院里进行了陕甘分闱后的第一次乡试,应试者三千人,青年才俊安维峻中解元,光绪六年(1880年)考中进士,传为一时佳话。光绪二年(1876年)左宗棠又奏准清廷允许甘肃每科增加10名举人,自此每科乡试,甘肃可考取40名举人。此后,从光绪六年(1880年)至二十九年(1903年)甘肃举院共选取646名举人赴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116名,其中兰州地区考中31名进士,特别是光绪十八年壬辰科有同榜进士柴朴、孙尚仁、王树中、刘积义等4人,光绪二年的丙子恩科、光绪三年的丁丑科、光绪六年的庚辰科、光绪二十年的甲午科、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科、光绪二十九年的癸卯科,以上每科都有3名兰州进士荣登皇榜,这在全国来说都是少见的。对地处西陲的兰州来说,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在这些兰州进士中,既有抵御外敌以身殉国的颜履敬,以死谏诤的御史吴可读,"陇上铁汉"安维峻,一代名师甘肃名人水梓,"文坛泰斗"张国常,一代名医秦霖熙,兰州翰林、五泉山人刘尔炘,也有积极参与"公车上书"的王世相等一批与时俱进的精英人物,至公堂走出的甘肃名人还有求古书院山长天水刘光祖、兴办实业的河州邓隆等。在风云激荡的年代,这里的学子也为国家兴亡奔走呼号,"公车上书"就有甘肃的61名举子。


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繁华落幕 如今大学里的幽静角落

当年为了发展甘肃教育,为国家选拔人才,造福地方发展而兴建的贡院,随着封建制度的终结而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座建筑被保留了下来,这段历史也不应忘记。

虽然如今的至公堂,做为甘肃省科举博物馆,承载的更多记录与展示的功能,但它的幽静与美丽依然感染着现在的人们。

清晨,当暖暖的阳光洒在西北高原的时候。这里是人们开启一天幸福时光的地方。这里清幽的环境,美丽的古建,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无论是随意地走走,亦或是打打太极,宁静美好的氛围包围着每一个人。

无论当年多么的繁华似锦,当年是如何的风光,甘肃贡院做为封建时代的产物,必将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而退出历史舞台。但退出历史舞台的只是它的考试功能,而它做为国家重视教育的体现,都将成为人们流连的地方。这里也是了解甘肃科举制度最好的地方,是见证兰州大学百年沧桑巨变的地方。而现在更是人们感受清幽美好的地方。


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至公堂 隐藏在大学里的科举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