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鲁课堂“建构”一个美国总统

在耶鲁课堂“建构”一个美国总统

本文原载于财新网

经作者董一夫授权转载

在耶鲁课堂“建构”一个美国总统

过去几周,两位超过70岁的参选人——美国现任总统、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前副总统拜登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今天最终结果即将揭晓。这对于耶鲁大学历史学毕业生董一夫来说,要思考的不仅是谁输谁赢,更是作为精英的耶鲁师生对于美国总统“模板”和“样式”的“建构”。

在耶鲁课堂“建构”一个美国总统

董一夫

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曾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和四年前一样,今年的大选,又是一场特朗普与民主党建制派甚至是部分共和党建制派的较量。

2016年美国大选时,我在耶鲁读大四。在自由派占主流的校园里,耶鲁师生对特朗普的当选几乎毫无心理准备。还记得当时和同学们一起观看特朗普与希拉里辩论的场景——我们吃着零食,自以为在看特朗普的笑话,内心确信希拉里无疑将轻松赢得选举。

在耶鲁课堂“建构”一个美国总统

美国左派对特朗普的不解,我其实早在此前一个学期的新闻课上就窥见了一斑。当时,正值2016年大选党内初选,也是特朗普在共和党众多参选人中脱颖而出、扶摇直上的阶段。给我们主讲新闻讨论课的是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作为报道水门事件的两名记者之一,在美国新闻界可谓大名鼎鼎。尼克松以后的美国总统(包括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他于今年9月刚刚出版采访特朗普后写成的《愤怒》),都是他的采访对象和笔下人物。不过,在特朗普赢得一个又一个州的共和党初选时,伍德沃德有如“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一时却讲不出个所以然来。

在耶鲁课堂“建构”一个美国总统

在耶鲁课堂“建构”一个美国总统

耶鲁大学英语系讲师鲍勃·伍德沃德及其最新著作《愤怒》(Rage)

伍德沃德课上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讨论胜任美国总统一职所必备的条件。通过伍德沃德选课门槛的15名同学围坐一桌,按照自己的理想和理解开始“建构”美国总统:沟通能力、外交技巧、独立思考……伍德沃德则提到了一个总统对事物基本认知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条件,在伍德沃德眼中,是一个总统的品性(temperament)

然而,这一系列的“必备条件”,在自由派看来,恐怕都显得与特朗普本人格格不入。不得不承认,当年在课堂上对特朗普的不解,实际上也正是作为精英的耶鲁师生对美国政治认知的一种反映

当然,作为华盛顿资深的政治通,伍德沃德并没有排除特朗普当选的可能性。现在回想起来,伍德沃德在课上的表达,虽显现出对特朗普的不满和不解,但也暗示了美国政治的现状,以及美国政治中“一切皆有可能”的特点。

比如,在一次讨论新闻核心价值的课堂之前,我在作业中写道,记者应当对读者负责,而对读者负责的方式则是尽力追求真相。课上,伍德沃德笑着告诉我,我的说法像是亚马逊老总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对新闻的看法(贝索斯之前已收购伍德沃德所任职副主编的《华盛顿邮报》)。“不过,读者真的想读到事情的真相吗?”正当我感到一丝得意时,伍德沃德突然反问我,“难道读者们不想看到他们所愿意相信的内容?”

对于这个问题,恐怕伍德沃德自己也没有完整的答案。但是,他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当时已经认识到,

美国民众对新闻和信息的摄取有着一定的选择性。这种习惯,再加上不同立场、不同风格的媒体对“真相”的政治化,美国媒体已经逐渐形成政治上两极分化的“回音室”。伍德沃德对“回音室”的察觉,恐怕要早很多人一步,但是即便是他,也低估了这种效应对美国选民的影响。

对于2016年大选的结果,伍德沃德并未给出明确的预测,只是希望“民主制度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被学生问到特朗普是否绝无可能当选的时候,他冷静地说:“当年,里根最初参选时,也有很多人说他绝对不可能成为美国总统。”

记得2016年美国大选当晚,耶鲁校园与美国那些无数支持民主党的地区一样,在种种“绝对不可能”的预测被特朗普的胜选打破之后,弥漫着震惊与沮丧。

在耶鲁课堂“建构”一个美国总统

2016年大选,希拉里在普选选票上虽然大胜特朗普280万张,不过在选举人票方面,仅仅拿下232张,远不及特朗普

大选之后,耶鲁的文科课程,几乎都停止了原定内容的讲授,变为教授带领学生们反思大选的讨论。耶鲁历史系也推出了课外的讲座,试图帮助学生理解时事。其中一场讲座由3位著名的美国历史教授举办,我特意提前赶到讲座场地,但根本没能挤进门——大礼堂里地上坐的位置都没有了。后来得知,那3位教授带着学生们回顾了特朗普所代表的美国本土主义等较为边缘化的政治倾向的历史脉络,让学生们以历史的眼光看清美国的现实。

我有幸听到的是耶鲁东欧史专家提摩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教授在2016年大选过后一个月为学生们举办的讲座。斯奈德来自“摇摆州”俄亥俄,精通东欧各国语言,并对东欧的政治体制发展以及纳粹大屠杀有着深入的研究。与众多耶鲁教授一样,斯奈德是著名的公知,口才超群,讲起课来慷慨激昂,又不失幽默。在特朗普当选后,他写下了《论暴政:二十世纪的二十个教训》,警示美国公众面对的威权主义的危险,并针对如何捍卫美国民主制度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尽管《论暴政》只是一本小册子,但是斯奈德的观点在全球多处引起了共鸣。

在耶鲁课堂“建构”一个美国总统

耶鲁大学历史学Richard C. Levin讲席教授提摩西·斯奈德及其著作《论暴政:二十世纪的二十个教训》

现在回看,这场课外讲座好似《论暴政》的姐妹篇。斯奈德在讲座上的第一个论点,如当头棒喝,从根本上挑战并撼动了不少耶鲁学生的历史观。他提出,许多美国人认为,既然苏联在冷战中败下阵来,那么这就意味着美国的制度选择是正确的。这种“历史终结”的论调,斯奈德称之为是一种“

必然性政治”(politics of inevitability)的历史观,即无论发生什么,美国制度的成功都是必然的。这也正是为什么许多美国人认为,无论特朗普在选举过程中做什么,大选的结果都是必然的——代表美国建制派的希拉里能够赢得选举。

斯奈德向在座的学生发问:“苏联的失败,就自动证明了美国制度的成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许多美国人心中“必然性”的错觉,正是这个简单问题的错误答案之根源。

随着特朗普的当选,“必然性政治”在美国已经终结。接下来的危险,在斯奈德看来,是“永恒性政治”(politics of eternity)的历史观,即无论人们怎样努力,好的事情都不会发生,一切都会永远错下去。这种消极的历史观,正是东欧各国曾经在苏联的阴影笼罩下所经历的。

斯奈德讲道,一个切实的历史观,必须要跳出“必然”和“永恒”的误区。他提到,为了捍卫民主制度,减轻特朗普的威权主义倾向对美国制度的危害,美国人需要认清语言的重要性、保持对真相的敏感度、拒绝盲从他人、注重自身在公民社会中的参与以及学习并汲取他国的经验

。这些建议,也正是《论暴政》中所论述的内容。

通观讲座,斯奈德所强调的是公民的责任,以及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这也是为什么他引用哈姆雷特的感慨作为讲座的结语——“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唉!不幸的我却生来要重整乾坤!”(The time is out of joint — O, cursed spite, that ever I was born to set it right!)

随着特朗普的就职,我来到了查尔斯·希尔(Charles Hill)主讲的修辞讲演课堂。与耶鲁大部分教授不同,希尔属于美国传统的右派。他是一名资深外交官,也曾是两任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和基辛格的高级顾问。这门修辞演讲课,是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两位候选人——小布什和克里在耶鲁大学读本科期间都曾上过的一门课(当时还不是希尔主讲),同时也被小布什认为是其本科学习中最宝贵的收获之一。

在耶鲁课堂“建构”一个美国总统

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重要战略Brady-Johnson杰出学者查尔斯·希尔

修辞演讲,离不开对语言的探讨。而每堂课的前三分之一,都是希尔对当天主流媒体报纸头条的分析,而主流媒体的头条,则离不开刚刚上任的特朗普。特朗普在上任之初,就以各种言行挑战自由派的底线,先是发表了以“美国优先”与“美国浩劫”为主题的就职演说,并在几天后颁布行政令,禁止7个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的公民入境美国。

特朗普的一系列言行,在耶鲁校园中都有着很大的反响,学生们反对与抗议的声音此起彼伏。然而,在希尔的课堂上,他并没有对特朗普的政治进行过多的评判,而是让学生们注意特朗普使用语言的方式,增强对语言使用的敏感度。“后人会问你们那时发生了什么”,希尔常常提醒我们,“到时候你们要能够讲明白”。

在耶鲁课堂“建构”一个美国总统

在希尔眼中,语言不仅局限于演讲与文字,也包括肢体语言以及穿着与影像。他提到,特朗普无论在什么场合,几乎都是身着亮蓝色西装,打着领带;特朗普的领带,总是格外的长,甚至招来纽约时报时尚专栏的讽刺;而特朗普的头发,更是颇有特色。希尔并没有评论特朗普形象的好坏,而是强调,无论爱恨,他的形象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耶鲁课堂“建构”一个美国总统

当然,特朗普最不能让美国自由派精英们接受的,恐怕要属其非理性甚至反智主义的语言表达。希尔讲道,美国政治的语言——尤其是总统的修辞——自20世纪初以来一向理性切实,但特朗普的这种诉诸于情感的演讲方式,实际开始于奥巴马在2008年的总统竞选。不过,特朗普与以往真正的不同,在于他对真相的不屑——“语言失去了意义”。在希尔课上所讲的历史经典中,古雅典的没落,正是起源于语言的失灵,而他同时也暗示到,美国正面临着同样的危险

然而,理性绝不是修辞学的全部。当被问到为什么特朗普几乎毫无理性的言辞能够赢取足够的选票击败希拉里,希尔冷静地告诉我们:“当你用理性解释问题的时候,你已经输了。”

今年的大选,谁输谁赢呢?无论如何,美国总统,或者说美国总统的“模板”和“样式”,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在类似耶鲁这样建校早于美国建国的大学课堂上被“建构”出来的。今年大选过后,无论结果怎样,新一番“建构”想必还会在耶鲁以及其他大学的课堂上展开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upcoming events, please follow us on WeChat at YaleCenterBJ.

更多精彩活动,请关注耶鲁北京中心微信公众号YaleCenterBJ。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