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孟嘗君是欺世盜名之輩嗎?

暢十四


題中“欺世盜名”是一種道德評判,但在戰國亂世,禮崩樂壞,連年征伐,上至國君、中至貴族世卿、下到遊俠劍客,沒有一個以道德為重的。

所以,我不以道德為評判標準,而以才能為依據。

孟嘗君的大名,歷代為人稱頌,千載之下依然如雷貫耳。

有說其好客自喜,天下讚譽;有說其宰三國之相,名重當世。天下知有薛公,而不知有齊王。隱隱然,睥睨天下之豪傑。

然而,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在我看來,真正的孟嘗君田文相對於那些同樣縱橫天下的大才,遜色太多了,他最多一中人之姿,比普通人高一點。

為何這麼說?

孟嘗君有四大缺陷:不謀身;不謀家;不謀國;氣量狹小,以私害公。

1、不謀身。

所謂狡兔三窟,在亂世之中聰明人都要為自己謀取一個安全的容身之地。

而孟嘗君倒好,竟然在自己的薛縣封地內放起來高利貸,這種騷操作也做得出來。自己的封地就是自己的基本盤,是立身的根本。不籠絡當地鄉黨,鞏固自己的根基,反而放起了貸。一旦有所需要,誰個幫你?

還有一次他手下一個姓魏的門客,將收的租稅借給了一賢人,田文竟然大怒,趕走了該門客。

可見,在他眼中,金錢重於謀身。所以,他一被齊王免去宰相之權,三千門客便樹倒猢猻散,全跑了。

2、不謀家。

亂世之中,小小薛縣夾雜在齊魏中間,田文不懂得找個大靠山,反而妄圖謀求中立,當真可笑。

有人稱讚這是他的才能,不然怎麼可能在亂世裡保持中立?

拜託,這明顯是愚蠢好吧。亂世之中,還有中立的小國存活嗎?連韓國都只能苟延殘喘。有資格中立的只有大國,比如齊國。小地方膽敢中立,一旦發生戰事,第一個遭殃的就是它。

所以,孟嘗君一死,齊、魏立馬聯軍將薛縣給滅了,整個老家被連根拔起。

而且當時他的兒子們還在忙著爭奪繼承權,田文死前居然連這個最基本的繼承問題都沒安排好,以至於這一脈斷子絕孫,可見其謀家之力太差勁了。

3、不謀國。

田文是齊宣王的侄子,齊愍王的堂弟,正宗的王族之後。

田文任齊相時卻毫無作為,只知道招攬門客,圖務虛名,最多時其門下竟然有食客三千,他的萬戶食邑租稅居然不夠用。這麼做的好處呢,只是宣揚他孟嘗君的名聲而已,而於國卻無實際貢獻。

反而還遭致齊王猜忌,以為他要造反作亂。

一次,田甲造反劫持了齊愍王,而齊王第一個懷疑的居然是孟嘗君田文,可見其對田文早已猜忌頗深。嚇得田文直接逃到魏國,後來誤會消除了,田文回來後卻還沒接受教訓。齊王滅宋後,又一次想收拾田文,又嚇得他跑去了魏國。

可見,田文早已成了他一塊心病。

4、氣量小,以私害公。

田文是不是“四君子”中最有才華的,我不敢說。但如果要評誰的氣量最小,那他絕對當之無愧的第一。

出使秦國時,被秦王關押,逃出來回齊國後,被任命為齊相。而他當宰相的第一件大事,居然是聯合韓、魏聯兵攻秦,原因竟是他個人對秦國的私怨。

以個人之私怨,凌駕於國家之上,堂堂宰相,四君子之一,竟是這般做派。

這還沒完。在他從秦回齊的路上,在趙國平原君接待他,有個人開了他一句玩笑,說以為薛公是個高大個,沒想到竟然是個小矮子。於是他又一次一怒之下竟然帶人亂砍亂殺,竟一口氣殺了幾百人,滅了人家一個縣。

可見田文愛慕虛名之甚,而氣量卻又如此之小。

別急,還沒有完。

最厲害的是,齊王滅宋後逼走了田文,田文逃到魏國後,竟然聯合趙國、秦國、魏國、燕國等反過來攻打齊國,齊王在逃亡中死了,齊國被五國洗劫一空。

這就是田文,沒有母邦,只有個人之利益。不顧長遠,只看眼前。

不謀身,不謀家,不謀國。氣量狹小,以私害公。

這樣的人,真的配得上與無忌公子相提並論?

後人稱頌孟嘗君,也只是借用他類比“好客”而已,似乎他也只有這一個值得稱道的優點了。就連司馬遷也只說好客名不虛傳。因為其他,卻是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西延


孟嘗君他是戰國時代四公子之一,不是有其名無其實者,他百方收搜人才,不管雞管狗盜的人,只要有才幹,他有著超人的野慧,先是入秦為丞相,以後回到自己的齊國任丞相,又到魏國,其中看來他不是一般,而是胸有成竹的人啊!




蒲江黎懷義


戰國四公子,分別指的是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以及趙國平原君趙勝。

為啥稱呼他們為戰國四公子呢?難道說他們都是國王的子嗣?類似民國四公子都是鉅富官紳的子嗣?其實並不是這樣。

主要是這四個人,在各自的國家,擁有絕對的權力。而且喜歡招賢納士,收養了大量門客。因此才會被稱之為戰國四公子。

很多人對孟嘗君是有意見的,因為這哥們,作為齊國貴族,居然先後在三國出任相國之職,大有叛國的意思。因此孟嘗君田文,身上揹負著各種欺世盜名的罪責。


孟嘗君的身份,註定了他和商鞅、李斯、蘇秦、張儀這些人不同。

孟嘗君田文,又被稱之為薛公,因為他繼承了自己老爹田嬰的封地薛地,正兒八經的富二代、官二代。

這還不算最關鍵,最要命的是,他老爹田嬰是齊威王田因齊的兒子,也就是說,孟嘗君田文,乃是齊威王的孫子。

這一層關係可就要了命了,因為田文是正兒八經的齊國王族,所以田文勢必是要為自己的祖國賣命的。因此他不能像商鞅、李斯、蘇秦和張儀這些人一樣,到處亂竄。

這些人都是寒族出身,就算有公卿之後也無傷大雅,戰國時期求賢若渴的君王不少,因此人才流通很正常。而田文絕對不行,因為他繼承了大量齊國王族的資產,自己也是齊國王族之一。

田文靠著老爹留下來的遺產,開始招攬各路英雄。田文本人沒有太大本事,但是他有錢啊,有錢就能招攬英雄,所以田文手下門客幾千人之多,且大多數都有一定的本領。


這個時候秦昭襄王四處求才,他得知薛公手下有很多能人異士,便打算將田文弄到秦國來做丞相。面對這種誘惑,田文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是他是怎麼處理的呢?

田文選擇了接受,這是他走錯的第一步棋。你是齊國王族,你所有的錢都是齊國王族的資產,你拿著齊國王族的錢招攬了大量門客,跑去給秦國效力?這換誰都不能接受。

齊湣王二十五年,復卒使孟嘗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嘗君為秦相。人或說秦昭王曰:“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後秦,秦其危矣。”於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嘗君,謀欲殺之。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史記》

因此齊國上下,對孟嘗君田文的聲討,是此起彼伏,絡繹不絕。而田文則自顧自在秦國做丞相那麼他能夠有好結果嗎?


田文叛秦歸齊,門客起到了關鍵作用。

你是齊國的王族,這個身份就是一個烙印,秦國人就真的會信任你嗎?果不其然,秦國人開始非議,認為孟嘗君這個人始終是齊國王族,他什麼事兒都會先替齊國著想。讓他做了丞相,那秦國還不完蛋?

秦昭襄王想了想,覺得很有道理啊,於是就把剛剛招攬來的田文給罷免了,甚至打算要將田文囚禁致死。

田文提前得到了消息以後,打算通過秦昭襄王的寵妾向秦昭襄王求情放了他。可是寵妾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得到田文那件白色狐皮裘。這不是為難人嗎?

寵妾明知道,田文的白色狐皮裘已經送給了秦昭襄王,而且天下只有一件,卻偏偏要那一件。這個時候田文手下有個偷東西的好手,進宮把這件衣服偷了出來,這才挽救了田文。

田文出逃的時候,時間太早,雞叫的時候才能開城門。為此田文手下一個口技能力很強的人,學了幾聲雞叫,其他雞跟著叫,守城人才放他出行。

田文能夠逃過一劫,都是這些有特殊技能的門客給了他巨大的幫助。過去其他門客還嘲笑這兩位,認為他們能力太低下,現在才明白孟嘗君的眼光有多深遠。

回到齊國以後,田文以自己聲威,終於得償所願,成為了齊國的丞相。那麼田文會在齊國如魚得水嗎?


田文再次背叛母國,聯兵伐齊。

回到齊國以後,田文的確過了一段很舒適的生活。因為他的名氣比較大,手下門客又比較多,所以深得齊湣王的器重,一直擔任齊國丞相。

居數年,人或毀孟嘗君於齊閔王曰:“孟嘗君將為亂。”及田甲劫閔王,閔王意疑孟嘗君,孟嘗君乃奔。魏子所與粟賢者聞之,乃上書言孟嘗君不作亂,請以身為盟,遂自剄宮門以明孟嘗君。閔王乃驚,而蹤跡驗問,孟嘗君果無反謀,乃復召孟嘗君。孟嘗君因謝病,歸老於薛。閔王許之。---《史記》

但是田文這個人小心眼,他跟秦國結仇以後,一直想找機會收拾秦國。於是藉著與韓、魏兩國聯合攻楚的時機,他將矛頭對準了秦國。大軍一路打到了函谷關內,以秦國的妥協而告終,田文在諸侯之中的威信也就樹立起來了。


連秦國他都敢動,還有哪個諸侯敢得罪薛公田文呢?這個時候齊湣王很自然地開始懷疑田文的野心,畢竟田文是有繼位權的,而且勢力又這麼龐大。無奈之下,田文只好借病歸隱,隨後逃離齊國,前往魏國做丞相。

去魏國也就算了,可是田文這傢伙又記恨起了齊湣王,不惜讓魏國和秦國、趙國聯盟,一起攻打齊國。齊湣王因此戰死,孟嘗君田文就這麼害死了自己母國的國王,不被世人唾棄才怪。

田文這個時候,真正做到了一怒而諸侯懼的地步,但是他的名聲在齊國也是壞掉了。其他諸侯國難道瞧得起他這種行為嗎?當然也是很不屑的。

因此田文死後,齊國和魏國兩國共同將他的封地薛給滅掉了。薛公田文的幾個兒子還在那兒爭奪遺產,可謂是悲哀至極。


總結:朝秦暮楚,是任何人都不會喜歡的。

大家都不喜歡朝三暮四的人,其實諸侯國也是一樣,不喜歡朝秦暮楚的人才。就算你是個人才,如果不斷更改效忠的諸侯國,那也不會得到重用,至少不會進入核心圈。

為什麼?因為人家始終覺得你這個人不靠譜,不是一個忠誠的人。孟嘗君就是這樣,手下人才濟濟,所以待價而沽。各種投奔,出賣母國,最後的下場自然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