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王安石為什麼說孟嘗君是“雞鳴狗盜之雄耳”?

鬱一文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引子:“雞鳴狗盜”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現代註解為微小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形為!王安石說他為這群人的代表,首領,對否?估且先不說評價的準確性,但從一些史料中記載,不難說完全不對,雖說言辭犀利,畢竟孟嘗君做的事,確實不夠君子!現在逐個分析幾件事,以及瞭解“孟”的性格特徵:

①:孟嘗君的能力被高估了!

作為戰國四公子之一,光有其名,並無其治國強國的能力!眼光狹窄,並無遠見!當時有一個門客馮諼,這個人應該算是他手下真正有能力,有才學,有眼光的人!田文派他去收租,租沒收回來,確把別人的欠條統統燒掉。田文氣的吹鬍子瞪眼,問他收回來什麼,馮諼答曰“替公子收的“義”回來!”田文是無語,又氣惱。事後證明,馮諼是對的,在被齊王罷相後,當地免租的群眾夾道歡迎,歌功頌德!通過這一件事情不難看出,田文的名聲,並不是靠個人的魅力及人品嬴來的,而是靠下面的人,出謀劃策堆起來的。

其後馮諼又為他謀劃了“狡兔三窟”。讓田文在戰國的亂世中立於不敗。而這些政治上的謀劃都是出自他人,並不是個人的能力體現。以此種種不難發現,田文空有一副名聲,實則並無真才實學,更談不上濟世強國的大才。

如果從這點上說,田文也是盜,盜的是華麗的外表,漂浮的虛名!

②:孟嘗君並不是個忠誠的人!

人立於世,忠誠是最難得的品質!不論是家庭還是國家!當年的田文,因與齊王常鬧意見,心裡不痛快,就跑到秦國任相!這是對國家的不忠!先不說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只說君臣有些政見分歧,也實屬正常,在秦國慕名邀約下,就改弦另張,換主子,這是大大的不忠!

既然來到秦國,就好好做人做事,結果又引起秦國的不滿,落的個倉惶而逃!雖然史書並未寫明具體事件,但這道理也在淺顯不過了。如果沒做讓秦王厭惡反感的事,又何以轉瞬離開!要知道,秦王當時是誠意滿滿的邀請,為這事還專門空著相位等田文。

史書上有記載的就是他如何逃離,為了求昭王的妃子說好話,把原先送給秦王的狐皮又盜出來送其妃子。試想下,這是不是對秦王的不忠?或許是秦王的試探呢,而這一行為也說明田文不是大丈夫所為。即便要離開,又為何用這偷摸的形為來解決,為人所不恥!不論怎樣,“偷”總是小人行徑,為世人所詬病!

當然,一件事就能看出,田文手下並沒幾個有見識才華之人!臨危時,竟沒一人能想出好的方法來,臨了臨了,就只能用雞鳴狗盜這樣的人,著實可悲可嘆!

也是這件事,不難看出,田文是個沒操守,無原則底線之人!為達目地,不惜去偷,去騙!一個自身沒有寶貴品質之人,又怎能得到他人的信任。

③孟嘗君就是個虛榮好名之人!

從小衣食無憂的他,在眾多兄弟姊妹中脫穎而出,繼承了他父親的爵位封地。金銀財寶可說用之不盡,家大業大!些許的恩惠也只不過是攏落人心罷了!一個真正有遠大抱負之人,手底下又豈能容忍市井流痞,摸雞摸狗之輩!手下因是像馮諼這樣,既有遠見,又有智謀之能力!就拿當時出任秦相之事,為何門下竟沒一個真正能分析利害關係,阻止田文此行之人!如果有,則說明田文更無腦,分不清好賴之人!

食養門客,更多的人是濫竽充數,裝飾門面罷了!顯的孟嘗君招賢納士,心胸寬廣。而這些人,無非就是奉承,吹噓自己的工具。三教九流,只要有一技之才,都可入其門下。這要多大的胸襟與情懷啊!真正有才氣高雅之士,是不屑與其結交的。齊國在田文任相時,並沒蒸蒸日上,反而確越來越糟。當然,屎盆不能扣一人,但與其他能力也脫不了干係。

總結:自古“盜者”,有小偷小摸,也有帶著一番事業來做的大盜。盜的方式也不一樣,盜的東西也不一樣。君之為財,取之有道。而“盜”與“道”的區別在於,前者不道德,小人徑徑;後者光明坦蕩,君子行為。而歷來,人的追求都不一樣,見的光的方式,是值的推崇標榜的。而一切暗黑的所為都有被揭穿的一面。而一切不正當的追求,不就是“盜”嗎?有人求財富,有人求名聲,求功名等等。不論求甚,都得上得了檯面。而田文的所作所為,真心沒幾樣值得人敬佩誠服。王安石說他為“盜”,話糙,但理不糙。

換個婉轉的說法,起碼田文不是個心胸寬廣,處事正派之人。至於是不是“盜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予評判。各位看客心中都有一杆秤,掂量掂量!

本篇結束!


銘豪談史


從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來說:孟嘗君不過只是雞鳴狗盜之徒的首領罷了。可以看出來,王安石還是不太瞧得起孟嘗君的。首先,王安石並不認為孟嘗君手下的“雞鳴狗盜”之徒算得上真正上得了檯面的人才。再者,他同時也認為孟嘗君的才能也不見得比這些人高出許多,只能算是他們的首領。王安石所處的宋代是一個偃武修文的朝代,文人士大夫在朝中的地位很高。連樞密使、太尉這些頂級的軍事官員大都是由文人擔任。因此,對於武人,這些飽讀詩書的文人自然是看不起的,更何況是常人眼裡不學無術的“雞鳴狗盜”之徒?

但我們也需要客觀地看到,孟嘗君所處的時代和王安石是不同的。孟嘗君田文所處的是“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這是一個為達目的不折手段的大爭之世。孟嘗君所以養士,就是希望這些在某些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能夠在關鍵時刻起到關鍵的作用。

事實也確實如此。提到“雞鳴狗盜”,最有名的事情就是:孟嘗君田文在入秦被囚禁期間曾經依靠手下善於偷盜的門客將已獻給秦昭王的狐皮盜出再次先給了秦昭王的寵妃,從而得以靠寵妃說情逃離了咸陽。後來,秦昭王反悔,他又依靠手下門客學公雞打鳴騙開了函谷關的城門得以徹底逃離了秦國。手下的門客能夠救他於危難,不能不說是在關鍵時刻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冷靜地理解王安石背後要表達的意思。孟嘗君在齊國任職的時期,正是齊國國力急劇衰弱的時期。彼時秦國國力已經對山東六國中的任何一個形成了碾壓的態勢。六國要生存,唯有抱團取暖“合縱”抗秦。然而,實力較強的齊國竟然一直為秦國所矇騙,加入“連橫”,與秦國結成了同盟。眼見其它五國被秦國逐漸削弱卻無動於衷。孟嘗君雖然手下門客眾多,但最終沒有一個能夠貢獻出匡扶社稷於危急的大才。不要說商鞅這樣的改革家,就是連齊國先前出現的田忌、孫臏這樣的良將也沒有過。這點或許也是他不能不被後世文人所詬病的原因。


子夜羌笛


這句話說的非常狠,但從王安石的個性來看,說出這話也不算稀奇。

對於孟嘗君的這種評價,雖然有幾分偏激,但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作為戰國的四大公子之一,孟嘗君在戰國中後期的名氣,非常大。

孟嘗君,是田氏宗族的人,但屬於沒落的一支,因為和齊國君主沾親帶故,因此,雖然沒有掌握太大的權力,卻也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隨著戰國中後期“養士”之風的興起,孟嘗君田文也開始自己養士的經歷。

雞鳴狗盜之徒的作用

孟嘗君養士的特點,和許多人不一樣。歷史上對於孟嘗君養士,總結了一個字“雜”。

也許,是和田文的性格有關係,這個人,生性風流倜儻,又養尊處優,但偏偏性格方面有幾分豁達豪爽的俠客氣度。因此,對於投靠他的人,並沒有太多的門檻。有一些像是馮瓘一類比較有才學和能力的人,也有一些市井之徒。雞鳴狗盜之徒,就是其中的代表。

雖然當時的輿論對這種“養士”的方法並不認可,但當孟嘗君出使秦國,雞鳴狗盜之徒,的確通過自己的偷竊水平和學雞叫的水平,讓孟嘗君得已逃出,沒有被秦國扣留。

這一段故事被載入史冊,成為一段佳話。而雞鳴狗盜之徒的表現,也證明了,田文養士,還是有用的。

孟嘗君的”養士“風格

但從歷史最終的評價來看,孟嘗君在四公子中,地位並不很高,如果不是春申君死於非命,很有可能會排在倒數第一。這就體現了孟嘗君一個特點,小事精明,大事無能。

對比信陵君和平原君,這兩位的能力相當強,而且可以獨當一面,威震天下。即使稍有不足的春申君,在合縱的大業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孟嘗君,對於權力,並不特別在意。雖然他養士很多,足以撼動齊國的君權,但對於實際權力的爭奪和齊國的走向,孟嘗君實在缺乏足夠的駕馭能力。

面對秦國的攻勢,孟嘗君缺乏信陵君的銳氣,也缺乏平原君的韌性。看似什麼事情都在參與,實際上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孟嘗君自保的本事,遠大於積極進取的本事。而這種其中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養士”風格的影響。

孟嘗君的”養士“缺陷

戰國時期的遊學士子,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傲氣,越是有本事的,越是傲氣。而這些傲氣主要體現在,要讓這些公子失面子。比如侯嬴。這是一個有能力的士子的底線和尊嚴。

這種底線和尊嚴也是相對的,公子選擇遊學士子的時候,士子也會選擇公子,當那些有本事的人發現公子身邊的人,良莠不齊,雖然都有些本事,但才不堪大用。這就反過來,會影響到對於公子,比如孟嘗君審美以及品味的懷疑。雖然有些以貌取人,不太理性,但第一映像永遠很重要。因此,孟嘗君在豁達養士的過程中,無意中流失了很大一部分有能力的人。

對於孟嘗君這種養士風格,王安石有一些非議,也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常說,世界上沒有無用之人,只有沒有用好的人。所有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放在合理的地方,會發揮極大作用。但這並不是說,所有人都可以為我所用。我們必須要知道自己的斤兩,也要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麼事情。很顯然,孟嘗君知道自己的斤兩,但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對於目標的模糊,讓孟嘗君無法真正明白,養士的重要性。


舊書齋


大家好,我是鐵劍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分享自己的一點淺見。
這個問題的是中心是王安石為什麼如此評價孟嘗君,因此需要逐步解答。

首先,孟嘗君是誰?

出生年月不詳,卒於公元前279年,戰國時期齊國貴族,封襲其父爵於薛(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和張汪鎮),又稱薛公,號孟嘗君。

孟嘗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年齡最大,名氣也最大。孟嘗君留給後世的有兩件事,其中一件是廣交朋友,因為他門下有食客數千人,所以在中國的通俗文學作品中,只要說起一個人愛交朋友,一般都會說他“交友似孟嘗”,或者諢號“小孟嘗”等。另外一件就是“雞鳴狗盜”。

其次,孟嘗君做過什麼?

孟嘗君是齊國貴族,在史書上他留下的主要事蹟大家都耳熟能詳:

1.好客養士。

這是戰國風氣,但他養的門客中除了那兩位“雞鳴狗盜”和一位因為吃飯問題而自刎的,以及後來替他收稅收買人心的,沒什麼名人。

2.去秦留秦攻秦。

先是秦國來邀請,想去而被蘇代說破真相,沒去。之後在公元前299年,齊湣王又派他去出使,就是這次發生了“雞鳴狗盜”事件。也是這次而和秦國結怨,次年即帶三國聯軍攻到秦國函谷關。

3.三國相國。

一般說孟嘗君做過三國的相國,但是秦國嚴格來說不算,只有齊、魏勉強可算,但他作為不大。

4.身死族滅。

齊湣王嫉妒他,繼位的齊襄王親近他,但是以小小的薛地而保持中立,只不過是一廂情願。他死後,幾個兒子還爭奪爵位,很快,齊魏聯合就把薛地給滅了。

再次,說說“雞鳴狗盜”。

這件事大家都很熟,這裡只是簡述一下。

公元前299年,孟嘗君被派到秦國,立刻就被委以相國的位子。但是秦昭王身邊有人提醒,既然孟嘗君是齊國貴族,那肯定會向著齊國,不如殺了。

危急關頭,孟嘗君找到了秦昭王的一個愛妾,讓手下一個可以化妝成狗的人去把他先送給秦昭王后的白色狐裘盜出來給了這個愛妾,於是靠著“枕邊風”拿到出境證件,逃離。

逃到函谷關,關門要等雞叫才開。而這時秦昭王已經回過味兒來,追兵在後,又是孟嘗君手下一個會學雞叫的人,用這個本領,騙開了關門,成功逃脫。

最後,回到正題,來看王安石的評價。

王安石對於孟嘗君的評價如下: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呼!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難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和編輯《資治通鑑》的司馬光以及蘇軾屬於同代人,提到他都會想到沒成功的“變法”事件。

此段評價的意思是說,世人都說孟嘗君會交朋友,門下食客數千,所以有能力的人都來投——“能得士”。但是都得了什麼士呢?只不過是有著“雞鳴狗盜”本領的人,靠著這些人逃得性命。但是以孟嘗君的地位,卻沒有得到能力更強的人,本來以齊國的強大,應該有這樣的人能夠抵抗甚至制住秦國,那還用“雞鳴狗盜”的力量嗎?

在王安石看來,也正是因為有這些“雞鳴狗盜”的人,才導致了真正的“士”沒有出現。


所以,王安石評價中的“雞鳴狗盜”,既是名詞,也是形容詞,說孟嘗君是“雞鳴狗盜之雄”,有著雙關意思。

依我看來,身處戰國亂世,貴族與國君的關係本來就微妙。韜光養晦的少,恃才受忌的多。孟嘗君沒有靠著自身力量而讓齊國強大,也沒能在食客環伺中保護自身安全,又教子無方,這樣的人生的確有些“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以上是我的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鐵劍齋


看到這個問題了,我想說說自己的一點看法,王安石這樣說孟嘗君也不是沒有道理。

孟嘗君何許人也,戰國四公子之一,其中有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 是為戰國四公子。 信陵君第一,春申君次之,孟嘗君第三,平原君居末。

再說孟嘗君田文,齊國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有人說他超過了齊威王田地。就是這樣一個身份顯赫,聲名遠播的人,其門下食客萬千,能人異士多得是,就連只會偷雞摸狗的雞鳴狗盜之徒他都收到門下,可見田文的心胸寬廣,愛惜人才呀!

當時戰國時期連年征戰,各國都想稱霸,甚至滅其它的國家。這樣就需要人才了。秦國也不例外,秦昭襄王嬴稷邀請孟嘗君田文入秦為相(因為當時還是閔八子和魏冉當政呢,魏冉早就對秦國丞相的位置有預謀了),這個過程當中,孟嘗君田文不但丞相之位不保,還差一點就命喪秦國,還是雞鳴狗盜把他給救了。

所以,王安石才會說孟嘗君是“雞鳴狗盜之雄耳”。


jflnex


借古喻今而已,只是利用“孟嘗君”來罵他的政敵們是“雞鳴狗盜”之輩。你說他是在指桑罵槐也可以。原文如下: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俊哥說談


國家沒有科舉制,官員的選拔其實很混亂。

比如戰國時期實行的其實是公子和門客。

比如孟嘗君手下有3000門客,這3000人就相當於後備儲蓄的預備役官員。

而孟孟嘗君入秦,結果被困的秦國有生命危險。

關鍵時候手下門客學雞打鳴,找到狗洞鑽出去,用不入流的方式救了孟嘗君一條命。

雖然後來人誇獎他,手下門客各種技能都有,不拘一格收養人才。

可是作為國家儲備官員,孟嘗君手下的門客,卻會一些雞鳴狗盜的方式,這些人難道是未來的官員嗎?

這種官員預備役合格嗎?

所以也有人對孟嘗君這種雞鳴狗盜的門客十分看不起。

沒有大才,只有小才怎麼能夠平天下,所以秦國平定了天下,而孟嘗君他們沒有。


武安君學歷史


因為孟嘗君從秦國逃走就是手下學雞狗叫才得以脫身的。


老餘侃大山


孟嘗君是戰國四君子之一,排名靠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孟嘗君田文和母國齊國齊閔王關係交惡,跑到魏國任相,而且聯合五國伐齊,這叫後人見了覺得過分了!雞鳴狗盜確也是孟嘗君從秦國逃回齊國時,函谷關還沒開門,田文害怕走不了,下面士人提前學雞叫,其它雞也一起打鳴,函谷關守衛以為天亮了,提前幾個時辰開關,田文才逃走!


九哥57143


孟嘗君門客三千,只圖虛名,故招收些多是雞鳴狗盜之輩,大才不多,雖然在危機時刻救過孟嘗君的命,但終難成大事業,故有此稱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