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对入境人员一律实行“3次核酸检测+1次血清抗体(IgM和IgG)检测”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赵莉莉、记者林强报道 最近黑龙江强化了对疫情的监测筛查工作,对入境人员一律实行“3次核酸检测+1次血清抗体(IgM和IgG)检测”,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判定确诊患者需要几项指标?28日,在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孙巍就这些问题作出了解答。

孙巍表示,针对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新的重大变化,黑龙江省进一步做细做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有关措施,对入境人员一律实行“3次核酸检测+1次血清抗体(IgM和IgG)检测”目的就是做到凡进必检、不漏一人、万无一失,坚决守住国门线,发挥“防火墙”作用,加强航空口岸疫情输入防范,降低陆路、水路口岸输入风险。

孙巍说,确诊新冠肺炎病例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做出综合判断。流行病学史是指发病前14天内有无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居住史或与发病前14天内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无流行病学关联等。临床症状指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CT检查具有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血常规检查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等。实验室检测是指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者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或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判断一个人是否确诊病例,是本着科学谨慎原则,结合流行病学史,根据病例病情进展、临床症状及核酸检测结果等进行综合判定。

发布会上,孙巍还介绍了IgM抗体和IgG抗体的相关知识。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防御,其中特异性抗体IgM最早产生并进行早期防御,随后产生IgG抗体。而血清学检测便是通过检测血液样本中的特异性抗体IgM和IgG的存在及含量,来间接判断体内有无病毒及病毒感染情况。抗原进入机体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才会产生IgM与IgG。在这一期间,血清无法检出IgM与IgG,这时就体现了核酸检测的优势,能检测处于窗口期的患者是否受到感染。与血清学检测相比,核酸检测能够检测到处于窗口期的患者,及早发现感染者;与核酸检测相比,血清学检测的血液标本更易获取且标本质量有保证、操作简单快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护人员在标本采集和检测过程中被感染的风险、更易于基层实验室展开筛查工作等。一个是用于疾病的鉴别诊断,确保“不错”,一个是用于疾病的初筛,确保“不漏”,二者联合进行检测,综合判读,弥补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