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寫下一首如畫的送別詩,畫裡畫外都流動著美,讀來讓人陶醉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宋代文豪蘇軾對王維詩作的評價,言下之意就是說:

王維的詩擅長於描繪景物,讀王維的詩,讀者會被詩中所營造出來的畫面美和意境深深吸引,宛如置身圖畫當中。

王維繪畫,獨創水墨渲染的技法,他的作品筆墨清新,格調高雅。他的繪畫技法如同他的詩作,王維不僅僅能詩善畫,而且把藝術中的詩與畫有機的結合。這是中國畫的傳統,也是中國畫的特點

他筆下的“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等名句,傳達出一詩一畫的優美意境

劉長卿寫下一首如畫的送別詩,畫裡畫外都流動著美,讀來讓人陶醉

在我國詩歌的長河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句可以說是信手拈來,而且人們可以根據詩句所蘊含的極富感染力的描繪,用繪畫的手法將詩句中描寫的景色描繪出來,這可以是工筆細描,可以是勾勒寫意,也可以是點染烘托

人們可以畫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獨具沙漠特色的壯麗風光,也可以根據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畫出一幅充滿詩意美的月夜松間清泉圖

劉長卿寫下一首如畫的送別詩,畫裡畫外都流動著美,讀來讓人陶醉

在一首詩中能呈現出美如畫卷的效果,對於景色描摹的成功自然是其中一個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景色的描摹蘊含了詩人抒情的精湛技藝,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於景

法國美學家狄德羅在《繪畫論》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他說:“凡是富於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時富於景色,只要它具有儘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會有足夠的景色。”

劉長卿寫下一首如畫的送別詩,畫裡畫外都流動著美,讀來讓人陶醉

狄德羅畫像

借用狄德羅的這段話,來解讀我們的傳統詩歌中呈現出來的畫面美,是恰如其分的

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寫下名垂千古的詩篇,人們可以根據詩意,進而描摹渲染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畫面,詩人的目光望著遠去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

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他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正是因為詩人抓住了這眼前的富有特徵的、飽含詩人情感的景緻,後人才得以在畫作中極儘可能地去表現。

劉長卿寫下一首如畫的送別詩,畫裡畫外都流動著美,讀來讓人陶醉

唐代有一位叫劉長卿的詩人,善於在詩中描繪自然景物,並以五言詩著稱,被世人稱為“五言長城”。

他曾寫過一首精美如畫的小詩,這首詩所呈現出來的畫面不僅山水、人物動人,而且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更是形象生動。讀這首優美的小詩,就如同在欣賞一幀令人回味不盡的畫卷

這首詩就是《送靈澈上人》,原詩如下: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

劉長卿寫下一首如畫的送別詩,畫裡畫外都流動著美,讀來讓人陶醉

詩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真實的,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出家為僧。詩中所說的竹林寺,在今江蘇鎮江,當年靈澈曾遊訪到這座寺院。

劉長卿仕宦沉浮,他在唐肅宗上元二年(761)來到潤州,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鬱悶。靈澈此時詩名未著,索性到江南雲遊,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後,打算返回浙江。

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地點,兩個人不約而同的來到了潤州。雖然兩個人殊途同歸,但是由於相似的人生經歷,讓兩個素未謀面的人一見如故。

劉長卿寫下一首如畫的送別詩,畫裡畫外都流動著美,讀來讓人陶醉

劉長卿,此時滿懷仕途失意的悵茫;靈澈,詩名未著的僧人。在出世入世的思考上,他們有著不同的人生選擇,但他們卻有著懷才不遇的相同體驗,相同的淡泊名利的胸襟。

他們雖然殊途同歸,但又同樣的懷才不遇的經歷,也懷有同樣淡泊的胸襟。正是這種“同病相憐”的原因,讓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們談論人生、暢想未來,在潤州度過了一段休慼與共的時光。

這首小詩寫的就是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歸竹林寺時的場景。

劉長卿寫下一首如畫的送別詩,畫裡畫外都流動著美,讀來讓人陶醉

開篇兩句描寫的是詩人遙望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就在此時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鐘聲。“蒼蒼”是深青色,“杳杳”是深遠的樣子,一句從視覺上進行描寫,一句從聽覺上進行渲染

靈澈上人的歸宿處竹林寺,掩映在青山中,當天邊的最後一抹餘暉映射在竹林寺時,遠遠望去顯得古樸而典雅,詩人筆下的竹林寺愈發顯得具有朦朧的美感了。

這時,寺裡傳來了陣陣暮鐘聲,打破了青山的寂靜,給人帶來了無盡的想象,似乎這是催促靈澈上人歸山的鐘聲。

劉長卿寫下一首如畫的送別詩,畫裡畫外都流動著美,讀來讓人陶醉

在詩人繪聲繪色的描寫中,第一句營造出來的靜態的畫面美和第二句營造出來的動態的音樂美,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

“蒼蒼”和“杳杳”這一組疊詞的使用,凸顯了詩句朗朗上口的音樂感,也突出了詩句中蘊含畫面的層次感。竹林寺與竹林寺的鐘聲互相映襯,互相配合,坐落於青山中的竹林寺,也被詩人點染出古色古香的氛圍和情調,韻味十足,美不勝收。

劉長卿的這一組疊詞,不由得讓人聯想到王維筆下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兩者是同樣精緻的構思,同樣精煉的語言,在樸素中蘊含著秀美,在平淡中生髮著不凡。

劉長卿寫下一首如畫的送別詩,畫裡畫外都流動著美,讀來讓人陶醉

後二句是詩人對送別場景的實寫,靈澈上人辭別歸去,他戴著一頂斗笠,披帶天邊一抹夕陽的餘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走越遠,走向他的歸宿,青山深處的竹林寺。

詩人佇立在路口,目送著靈澈上人漸行漸遠,結句“青山獨歸遠”表達出依依不捨的濃厚深情。

如果說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了詩人的思緒,那麼在一抹夕陽的掩映下,獨自向青山深處走去的靈澈上人的背影,則勾起詩人的歸意

劉長卿寫下一首如畫的送別詩,畫裡畫外都流動著美,讀來讓人陶醉

詩人從耳聞而目送,心馳神往,這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詩人對朋友飽含深情,但不為朋友的離別而感到感傷,這是由於兩人同懷平靜而淡泊的心思,這不僅表達了詩人對靈澈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返歸竹林深處的清寂風度。

送別是一件令人傷感的事情,往往令人黯然情傷,但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閒淡的意境,因為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於寄託並表露出詩人不遇而閒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成一種閒淡的意境。

劉長卿寫下一首如畫的送別詩,畫裡畫外都流動著美,讀來讓人陶醉

劉長卿在詩中為我們呈現了一幀幀精美的、令人回味不盡的畫面,畫面中不僅有“遠看山有色”的蒼翠青山,也有鐘聲縈繞的、古色古香的竹林寺,更有局部特寫的、躍然紙上的人物,畫面外則還有呼之欲出的詩人的自我形象。

讀劉長卿的這首畫裡畫外的小詩,能給人帶來視覺與聽覺的享受,以及身心的愉悅,人們會陶醉在這如畫的詩環境中、如詩的畫境中。詩作會隨著時光的流動而流動,感染一代又一代的詩歌愛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