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之局实为卧龙之困,蜀汉之殇源自玄德之愤

蜀汉之局实为卧龙之困,蜀汉之殇源自玄德之愤

  • 题/蜀汉之局实为卧龙之困,蜀汉之殇源自玄德之愤
  • 文/唐晋,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写稿即为兴趣、也为得到他者认可。轻笔拙作、浅知己见,得以成文、望堪斧正。
  •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知三国者,无不赞孔明之志洁;无不知南阳卧龙之智,无不敬武侯功业忠遂。自其人躬耕南阳之际,便好为《梁甫吟》,亦自比管仲、乐毅之才具。后世之人皆因此盛赞其人身处微末草野便胸怀大志,毕竟管仲助齐王成霸业、乐毅伐齐七十余城无可敌,乃无双国士造就不朽之功业,这无论是放眼古今何处,寻常人等自是不堪比较。

也难怪《三国志》中言及:时人莫之许也。当是时的诸葛亮说白了不过是一耕陇田亩之夫,与其并称宿敌的司马懿也因此戏谑称之。然诸葛之才,无论千载悠悠如何迭变,潜龙出渊必是天下风云搅动之时。

蜀汉之局实为卧龙之困,蜀汉之殇源自玄德之愤

(诸葛亮剧照)

隆中对策可安天下乎?

读诸葛者,必先读“隆中对”也。此策问可谓是蜀汉逐鹿中原之首要战略,亦由此可观诸葛孔明才智卓绝。可论究时下对于“隆中对”的态度,反而与先前大相径庭,多有深思考量此策略是否能够贯穿蜀汉终局。从结果看则显然是失败的,毕竟在诸葛亮的设略中,荆州、巴蜀乃蜀汉大业之根基,占据之有则可与曹魏争锋。

蜀汉之局实为卧龙之困,蜀汉之殇源自玄德之愤

(魏蜀吴三国并立之局)

可还有一个关键条件是,东和孙吴。

那么问题来了,荆襄之地归属,中国人都知道是刘备朝东吴“借”来的,况且孙权也并非昏弱败家之主,如何能够将荆州轻易予人?这便造成了刘备与孙权联盟这一信任基础的破灭。毕竟你拿了人家的东西,还让人家和你精诚合作,未免太过于不现实。

于是,乘关羽北争曹魏之机,孙权毫不留情的将手伸到了荆州,势必物归原主。

蜀汉之局实为卧龙之困,蜀汉之殇源自玄德之愤

(孙权剧照)

而巴蜀益州,诚然为帝业之宅,无论是秦崛起、汉初兴都离不开巴蜀源源不断的物力支持,天府之国的美誉也不是白来的。可秦始皇和汉高祖只是把巴蜀当做钱袋子来用,基本盘还是建立在以关中为核心的秦川中原之地。

颠簸一生的刘备人到中年才得取了荆、蜀、汉中之地,反观隔壁的老对手曹魏,天下十三州独占九州,曹操经营汉祚多年生生将其幕府下的官吏,打上了曹魏的烙印。就连较弱的东吴都一直猥琐发育从来不浪,实行以吴人治吴的方略,彻底将本地士族与孙家利益捆绑在一起。

蜀汉之局实为卧龙之困,蜀汉之殇源自玄德之愤

(诸葛亮插画形象,风姿绰约)

实际上一直处于濒危状态的,始终是蜀汉政权。诸葛亮更为清楚,在劝谏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不免忧叹: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常人只认为这是一句谦辞诫语罢了,可若你分析蜀汉兴起之势,不免咋舌。

自赤壁之战后,意在囊括寰宇的曹操大败而归,倒是彻底成全了蜀汉和东吴在南方的明争暗斗。

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攻取荆州南部四郡,顺势朝孙权“借”来了荆州江陵,这样一来便凑齐了荆州版图。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受邀前往巴蜀助刘璋对抗汉中张鲁,顺势在对抗外敌的同时,将盟友刘璋的巴蜀之地通盘吃下。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据占荆、益两州的刘备继续向汉中挺进,一年过后以击败曹操遂进位汉中王。

要知道,刘备在赤壁战前不过依附于各路诸侯而立,盛极而占据徐州一地罢了,当时还有吕布还与其瓜分此地。然时间不过悠悠十载,自刘备投奔刘表,三顾诸葛草庐,天下大局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蜀汉之局实为卧龙之困,蜀汉之殇源自玄德之愤

(刘备剧照)

十年功成创帝业

卧龙出渊果真名不虚传,诸葛亮作为运转其中的关键性人物发挥的作用自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不禁有人发出质疑,难道无诸葛,刘备便不能成就一方基业吗?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是无诸葛,刘备亦可成就一方事业,然则其速、其势、其规模绝不可同日而语。

诸葛亮缘何出山便能够助力刘备建立蜀汉之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卧龙之才。不同于三国时期的其他策士谋士,诸葛亮也是半个谋士,但其人才就绝不仅仅限于谋局谋策,亦为卿相之才,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战略家。

蜀汉之局实为卧龙之困,蜀汉之殇源自玄德之愤

(千年佳话:三顾茅庐)

曹操之所以能够在十八路诸侯当中崛起,概身兼人主之资与人主之智两者。而反观刘备,无论是同时期的人还是后世来人,皆质疑其仁义背后的虚伪道德,可刘备也有无奈之处,其人最大的优势便是中山靖王之后,此乃汉季颠扑不破的政治资本,所以造就其人的声名,也是囿限刘备悍然举义的樊笼。

这很大程度上便能够说明,刘备只具备人主之资,却无人主之智。而诸葛亮则是补助其人成就憾缺的关键一环,也难怪刘备发出: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蜀汉之局实为卧龙之困,蜀汉之殇源自玄德之愤

(刘备有人主之资无人主之智,而孔明恰好补其短板)

诸葛亮正是深悉刘备有人主雄姿,而缺大才相佐,愿就蜀汉之臣。而恰巧的是,远在东吴的孙权实则也招揽过其人。吴人张子布曾向孙权推荐其人,可诸葛亮却坦然拒之,张子布不解便问其人是何故不愿辅佐孙权?诸葛亮回答道:

“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能以贤才用之,而不能用尽其能,这便是诸葛亮之韬略,而刘备恰好欠缺的就是这关键一环。

所以一番君臣际遇,成就了千载美名,也造就的蜀汉兴业之基。可接下来该何去何从,才是诸葛亮相佐蜀汉的起点。

蜀汉之局实为卧龙之困,蜀汉之殇源自玄德之愤

(诸葛亮为蜀汉基业相佐一生)

功成业就的刘备终于成为了真正的刘皇叔,加之汉中与曹魏争锋席卷大胜之势,此际的曹魏对于蜀汉也采取了以防守为主的战略,就连之前一直与蜀汉交好的东吴情绪也复杂起来。

之前明明说好的孙、刘联合共抗曹魏兵锋,结果我还在猥琐发育,你已经carry全场,说不准接下来你的矛头就要对准我。这让东吴如何能够安心?况且蜀汉的招牌旗号便是“兴复汉室,翦灭曹贼”,那曹魏无论完蛋与否,你我孙刘两家必有一战啊!

秉持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原则。原本的孙刘抗曹变成了曹孙抗刘,况且我东吴只是想拿回来本该属于我的地盘,荆州乃至于益州皆为先前你刘备欺诈所得!安能作数?而关羽败走麦城也成为了必然之因,蜀汉集团本就不稳固的大纛[dào],产生了动摇倾覆之机。

蜀汉之局实为卧龙之困,蜀汉之殇源自玄德之愤

(败走麦城)

蜀汉之祸实在内忧

刘备遂发动了夷陵之战,强行撕破与东吴交好的脸面,衔恨而来。

诸葛亮一时智绝,无论是先前的联合孙吴共拒曹魏,还是计取荆州、益州、汉中之地,满盘落子皆落其人彀中。然,刘备急火攻心之下的东伐彻底推翻了此前诸葛亮所筹谋的计划,关羽败走麦城丧荆州全地,也使得益州一地难做大业支撑。

原本在诸葛亮的构设当中,东吴之地并非不图也,根本问题在于时机的把握,孙权可谓不逊色于曹操、刘备的人间雄主,东吴在其人的治理之下国势已攀升至最高峰,实在不可急图。

蜀汉主要矛盾还在于和曹魏之间的角逐,而非贪取东吴偏隅之地。况且曹操全盛时发兵南下都铩羽而归了,何况如今的蜀汉才刚刚建祚不久,国势别说是有所发展,就连基本盘都没有稳固下来,强行开战恐是败多胜少。结果正中诸葛亮的猜测,刘备大败而归,未过多久于白帝城辞世。

蜀汉之局实为卧龙之困,蜀汉之殇源自玄德之愤

(白帝城托孤)

蜀汉国势一举倾颓,再不复先前昌盛。后主刘禅因嗣继位,诸葛亮秉持国政,打开了蜀汉的新局面,也展开了大刀阔斧的国策修改。可事态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其人可以左右的范畴之中,诸葛亮惊虑的发觉此时的蜀汉正处在严重的内忧之下。

没错!就是内部矛盾正在紧急的酝酿中。

益州之地本就有限,虽可拒天时地利之险以绝敌军,可在当下看来这一点的存在反而对于己方来说颇为鸡肋。原因便在于,曹魏已多年未曾与蜀汉大动兵戈,东吴也重修旧好、和睦无事,人家都不来打你,占据这所谓天险又有何用?反而是诸葛亮屡出祁山攻伐曹魏,巴蜀之地的艰险成为了其人掣肘之要害。

蜀汉之局实为卧龙之困,蜀汉之殇源自玄德之愤

(后主刘禅)

那大家相安无事岂不是挺好的?蜀汉也可正图此时机猥琐发育,渐复国势。当时的益州官僚也是这样想的,甚至连刘禅都曾问道:

“相父为何要屡屡攻伐曹魏?人家可从未主动犯我啊!”

反倒是气得诸葛亮一时急火攻心。其实刘禅的想法代表了当时很大一部分的想法,甚至很有可能正是这些“意图偏安”之辈,常进谗言蛊惑后主刘禅。但无论如何,荆州的丢失,刘备的大败,使得原本精进图猛的蜀汉,彻底一蹶不振。

蜀汉之局实为卧龙之困,蜀汉之殇源自玄德之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

诸葛亮为何频频动兵,却无所功成?到底还是因为底蕴积累不够!蜀汉成业不过十余载,还未来得及好好的内化,便一战皆失于夷陵。导致当时的蜀汉之臣,意图苟安也不为过分,可诸葛亮不能苟合这种偏安的风气,这不仅仅是先帝托命,也是维系蜀汉生命力的根基。所以在内,其人采用严刑法令的形式来聚拢蜀汉内部的声音,从而获取北伐曹魏的内部支撑。

可枉然的是,严刑峻法换来的是“君子与小人咸怀怨叹”,北伐曹魏却频频受到掣肘,时人皆认为诸葛亮北伐之举是在空耗武功、靡费粮秣。这也便是当时诸葛亮主政期间,为何明明在三国之中,内政是最为修善的一方,灭亡却是最早的一个。

蜀汉之局实为卧龙之困,蜀汉之殇源自玄德之愤

(诸葛亮功业未就,性命不久的神伤)

益州之地确为帝业之宅邸,可在此造就的蜀汉上下的官员,大多数囿限蜀道险峻之篱藩,不愿与所谓的汉室赴汤蹈火了,毕竟任曹魏统治还能够实现蜀人治蜀,在蜀汉的政权之下却少有晋升之机。由此如何能够同心同德?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际,传言其人以七星灯续命之说,虽为小说演义光怪陆离的手笔,却真正描绘出了其人对于蜀汉大业未成功遂的抱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