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经典欣赏(二)

(一)曹全碑

中国书法经典欣赏(二)| 两汉碑帖

明拓“悉”字无损本 国家图书馆藏

碑高253厘米,123厘米,明万历初郃阳县莘里村出土,

现存西安碑林。清康熙十一年后,碑身出现裂痕

点评:

《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出土,篆额已经佚失。孙承泽评价《曹全碑》时说:“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辑》说《曹全碑》上的字非常“秀韵”。清方朔也对此碑有很高的评价:“上接《石鼓》,旁通章草,下开魏、齐、周、隋及欧褚诸家楷法,实为千古书家第一大关键。”《曹全碑》在用笔方面采用“中锋”,在书写上藏头护尾,他的线条饱满莹润,且波磔分明,有助于笔者自由发挥,同时结构严整端齐,平稳又不失流动,整篇碑文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风格秀逸多姿,是汉碑、汉隶中的精品。也是目前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碑刻的前世今生:

《曹全碑》讲述碑的主人曹全的生平事迹。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出生于敦煌名门望族,以戎马军功名扬河西边陲。然而不幸的是,正当曹全春风得意之时,却因政治势力之间的残酷斗争而含冤入狱七年之久。直到光和七年(184年)三月,黄巾起义横扫中原,危在旦夕之下的朝廷无奈之下大赦天下,曹全才得以出狱,并碑朝廷委任为酒泉禄福长,帅兵镇压起义军。曹全担任“郃阳令”,对黄巾起义军实施了严酷的武装镇压。曹全的这一举动以及在位期间廉政爱民的崇高威望,使得郃阳57郡、县官吏在王敏、王历、秦尚等人号召下,感恩戴德,同心合力在郃阳城(今郃阳县东20公里处伏六乡和阳村附近),为曹全竖起了这座不朽的丰碑。《曹全碑》除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军起义的事件,还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反应了当时农民军的声势和郃阳县郭家起义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起义斗争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说起《曹全碑》的风雨故事,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叫行知省的人。抗日战争期间,西安、合阳等地屡遭空袭,曾经有一次,合阳遭到六架敌机轮番轰炸,死伤民众多大57人。在这关键时期,陕西省政府及教育厅等有关单位为保护文物,立即责成该县北护难村拓印碑石的工人行之省等人,在合阳文庙内就地用土构筑窑洞,维护《曹全碑》。为了保密,严防汉奸破坏,行之省和同仁放出风声,假称《曹全碑》已奉命运到省城。《曹全碑》能一次次的躲过敌机的狂轰滥炸,安然无恙,这与行之省的悉心保护是分不开的。1956年,西安碑林博物馆派来工作人员,将藏在合阳文庙夯土墙内的《曹全碑》挖出,用卡车运回碑林收藏。

作者介绍:

无名氏,汉初沿用秦制,书法体例也与秦相仿。东汉初年碑刻非常流行,那是因为当时的门生故吏常常为那些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刻碑颂扬。



(二)礼器碑

中国书法经典欣赏(二)| 两汉碑帖

中国书法经典欣赏(二)| 两汉碑帖

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敕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均有题名。

所传拓本较多。明拓本断裂适当垂处,不遑写下一字,而引上脚使长,又与是碑“年”字不同


点评: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鲁韩相敕复颜氏繇发碑》、《韩敕碑》等,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刻。该刻文细劲雄健,端严峻逸,方整秀丽。笔法看似瘦弱却不失强健,波磔则较其他笔画稍粗,至收笔前略有停顿,借笔毫弹性迅速挑起,使笔意飞动,清新稳健。清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译此碑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并说:“惟《韩敕》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郭宗昌在《金石史》中也曾说过:“礼器碑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弗由人造,其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


作者简介:

无名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