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好在哪裡?如何賞析這個作品?

諸城鬍子


理論不多說,看字。很多人不會賞析顏真卿《祭侄文稿》,就是因為這是一紙草稿,寫得比較亂,但是我們把它單字放大,就會發現美不勝收啊!請欣賞下面這60個單字。

可以說,掌握顏真卿行書三大特徵,學好這最美60單字,就能成為書法家!很多人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唐代名臣、著名書法家。唐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後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後師從草聖張旭,得其筆法,楷書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就是顏真卿平定安史之亂時(758年)所創作的行書(手稿),現收藏於臺北故宮。

顏真卿《祭侄文稿》追敘了自己的哥哥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該書作是顏真卿行書的巔峰之作,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僅次於王羲之《蘭亭序》。

本文精選顏真卿行書《祭侄文稿》中最美的60個單字,並對其書法用筆、結字總結了三大特徵,一是顏體行書的用筆多用裹鋒,運筆時將筆尖裹藏於筆腹之中,入紙鈍而無芒角;二是圓轉多於方折,三是字形向兩邊“鼓”。

對照千差萬別的顏體行書,都脫離不了這三條特徵。歷代以來,學顏體行書成就了很多書法家。可以說,這是解開顏真卿行書之謎的一把鑰匙,可以為你打開通往書法家之路。

更多書法技巧,敬請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好在哪裡?真心話,剛開始學書法的時候,看到顏真卿的行書真心的不喜歡,而這幅書法作品更是塗抹嚴重,潦草的不行,為什麼大家都說好?看不懂。但是現在過了二十多年之後,回過頭再來欣賞這幅作品的時候,卻經常能被它打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賞析一下《祭侄文稿》好在哪裡吧。

《祭侄文稿》的歷史背景

目前《祭侄文稿》真跡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去年曾出借日本展覽還引起了軒然大波。這幅作品的創作背景是在唐朝安史之亂的時候,當時顏真卿鎮守平原郡,他的哥哥顏杲卿和侄子顏季明守常山郡。後來叛軍進攻常山郡,圍城數日終城破被俘,最後父陷子死。

後來顏真卿帶兵收復常山郡,找到了侄子顏季明的頭顱和哥哥部分的肢體之後,為侄兒寫的這篇祭祀的文稿,因為書寫的時候就是面對著裝著侄子頭顱的盒子而寫,因此心情格外悲痛欲絕,所以文章塗抹較多,文字工整不一,但也正是這一點,透露出顏真卿最自然的性情、最真實的心情,真情實感溢於紙上。

《祭侄文稿》的賞析

文稿的起首“維乾元元年,歲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記錄的是時間。而後面“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揚縣開國侯真卿”記錄的是顏真卿當時的官職以及與死者的關係。這個時候因為剛開始,心情還沒那麼激動,因此字跡還算工整。

然後“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玉蘭,每慰人心”是對顏季明的一個介紹和小時候的回憶,因此線條比較細,書法給人一種輕快的感覺。

接下來上圖中文字:“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開始變得沉重起來,點畫線條也開始變得粗重。紅線中的內容是說的戰鬥時的情況,特別是到了“父餡子死”的時候,已經心情十分的激動了,憤怒的情緒也到達了一個高峰,用筆的力量在加重,字跡線條變得粗獷。因為情緒不穩,塗抹也逐漸開始多了。

顏真卿為什麼會如此的憤怒呢,因為這不僅僅是戰爭的緣故,因為文中有交待,“賊臣不救”,附近的官軍為了保存自身的力量而不去求援,所以最終造成了“孤城圍逼,父餡子死”。所以寫到這的時候,顏真卿的情緒是很激動的。

而下面一段比較塗抹嚴重的地方是“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襯,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顏真卿說自己靠著上天的恩賜,收復了河北,然後才找到了顏季明的首級,而此時顏真卿就是對著侄子顏季明的頭顱寫的這篇《祭侄文稿》,因此痛徹心扉。

所以最後顏真卿說:方俟遠日,卜爾幽宅,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等到過些日子,幫你找一個好的墳墓,希望你的靈魂能知道,迴歸故里,不要再在外面漂泊了。因為顏季明和顏杲卿都是慘死在戰場,所以古人認為他們的靈魂還在外面遊蕩。

整個的書寫過程都是在極度悲傷的情況下寫的,哪裡顧得上筆墨的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樣的作品在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可以說《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至為寶貴。

《祭侄文稿》是書法藝術的昇華,這也是為何他能被公認為天下第二行書的原因。欣賞《祭侄文稿》如果不瞭解這些,恐怕很難體會到顏真卿的真情實感的表現。

王僧虔雲:“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這也是《祭侄文稿》的藝術價值所在。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分享傳統書法文化,希望能夠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


翰墨今香


在中國書法史上,能夠得到“書聖之下,萬家之上”的這樣書法地位,這是非常不簡單的,我們說,如果王羲之是書聖,那麼顏真卿就是亞書聖了。

事實上如果把王羲之的《蘭亭序》與顏真卿的《祭侄稿》拉在同一個時代比較的話,我們認為那麼顏真卿的《祭侄稿》完全要比《蘭亭序》的藝術成就和美學成就要高得多。因為顏真卿的《祭侄稿》,它代表著一種雄強的力量,而王羲之的《蘭亭序》是沒有這樣雄,沒有這樣強的力量。

顏真卿的書法地位在宋代以來就非常崇高,這應該說跟蘇軾對他的推崇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蘇軾把顏真卿的書法,韓愈的文章,杜甫的詩歌,吳道子的繪畫相提並論,推崇備至。

他在元豐八年(1085)寫的《書吳道子畫後》這篇文章裡說:

知者創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於學,百工之於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

故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遊刃餘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

餘於他畫,或不能必其主名,至於道子,望而知其真偽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蓋一二見而已。

元豐八年,十一月七日書。

我之所以把蘇東坡的《書吳道子畫後》這篇文章都全文給大家貼出來看,是因為蘇東坡的這篇美學文章寫的非常精彩,儘管他是以評論唐代人物畫大師吳道子的繪畫作為重點的,但是這裡邊的美學思想卻是非常的豐富,例如,他評價吳道子的繪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也常常用於對書法有創造性成就的書法作品和書法家的讚美。

同時,蘇軾還在這篇文章中提到了顏真卿的書法,並且把顏真卿的書法推向一個非常崇高的地位,居然與杜甫詩歌,韓愈文章並駕齊驅,這都已經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想象。

古人雖然重視書法重視書法家,但是把書法的地位提高到與詩歌與文章相提並論,甚至於與宋代最崇尚的文章大師韓愈和詩歌大師杜甫相提並論,這是無法想象的。

因為在古代文人心目中,最重要的還是文章。文章是文人價值的第一標誌,因為文章寫得好,就就證明他有蓋世的才華。

文章寫的好的人,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具有治國安邦之才的才人俊傑。沒有說因為書法寫得好就可以安邦治國的。

歷朝歷代的文人把10年寒窗的讀書,然後科舉進士作為最大的驕傲資本,但是還沒有任何一個書法家把苦練10年書法作為最大驕傲資本的,因為你是練了就是20年書法,也不是驕傲的資本,因為書法畢竟與文章的地位是不在一個層次上的,如果寫不出好的文章來,只有書法寫的好,那叫徒有才情。

因此,在古人以人生價值而論抑或以社會意義而論,文章才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附屬的第二位的,甚至於談不上什麼地位的,例如像繪畫基本上談不上什麼大的文化地位。

這就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文本位的價值觀。

但是蘇東坡一掃古人的文本位的思想偏見,他把書法,繪畫,詩歌,文章相提並論,認為這是人間最重要的創造。

事實上,自從蘇東坡以來,或者更早以來的中國文化的重要標誌,確確實實就體現在詩、書、畫這幾個方面,那麼落實在具體的實處就是詩歌,文章,書法,繪畫,這樣一些文化藝術的創作。這在一個相對和平的時代崇尚文化當然是沒有任何錯誤的。

所以蘇東坡就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知者創物,能者述焉。

顏真卿作為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他就是一個“創物”者,所謂的創物者,就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發明家創造家。歷代學書法的,都要以顏真卿的書法為楷模,可以說,顏真卿的“述者”豈止一時人物。至今,顏真卿仍然是我們學習書法的主要大師之一。

顏真卿的書法藝術成就是非常輝煌的,當時的皇帝唐玄宗就很欣賞他的書法才華。

例如我們大家都很熟知的顏真卿的楷書作品《多寶塔》,就是唐玄宗親自資助千福寺的一項工程,這個工程當中,寶塔的塔碑就是由顏真卿奉命書寫的,這足以證明顏真卿的書法成就能夠受到皇帝的欣賞,已經說明他是當朝傑出書法家了。

顏真卿本人還跟唐代傑出的書法家張旭有師生關係。經過宋代蘇東坡這樣的文化巨匠的推波助瀾之後,他的文化地位,其實是越來越高了。

顏真卿之所以能夠在王羲之之後登上書法輝煌之巔的地位,因為他的書法成就具有兩個特色,第一是他的書法創造能力超越了古人,第二是他的為人品位堪稱古今第一。

他不但為人正直,是一個傑出的忠臣良將,而且能文能武,是文人士大夫心目中崇高的楷模人物。

顏真卿的書法作品《祭侄稿》就是睹物深生情的一個傑出的證明。

所以,這裡對《祭侄稿》到底好在哪裡,我想說如下說幾點。

第一,《祭侄稿》歷史文獻的價值

第二,《祭侄稿》的文學創作價值

第三,《祭侄稿》的書法創新價值

下面我圍繞著這樣三個方面簡單說說。

現在流傳於世的《祭侄稿》不是刻本也不是摹本,而是一個書法真跡墨本。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祭侄稿》就是1300多年前顏真卿親筆寫的文字。這就是一個歷史實物。

像1300多年前唐代的任何一個實物,就是出自普通人的書法墨跡,也都值得珍藏,因為就是普通人的書法,也有大量的歷史信息在裡面蘊含著。何況顏真卿的這個書法墨跡,它是一個具有記載歷史的一份歷史遺物。

《祭侄稿》中的主人公,顏季明是顏真卿的侄子。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十月,安史之亂爆發之後,他跟隨叔父平原太守顏真卿與父親常山太守顏杲卿共同參加了抵抗安史之亂叛軍的戰鬥,但是在戰鬥中,寡不敵眾,常山被叛軍攻破,不幸與父親同時被俘,父子二人寧死不屈,慘遭叛軍史思明部的殺害。

當時的戰鬥是非常慘烈的,因為安史之亂叛軍是以破竹之勢從范陽一路殺向了河北,但是這一路幾乎沒有遭到任何有效抵抗,叛軍長驅直入,有一部分已經殺進了河南。

只有在河北的平原,顏真卿指揮了鄉團,頑強的抵抗,這種抵抗對於大唐的軍事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他鉗制了叛軍的一部分戰鬥力,拖延了叛軍進攻的速度,給唐王朝爭取了抵抗安史之亂叛軍寶貴的準備時間。

兩個月之後的次年,叛軍史思明攻破了顏真卿堂兄顏杲卿治下的常山郡,當時,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是常山郡的行政長官太守,常山被叛軍攻陷以後,顏杲卿和他的兒子顏季明一起被捕,並且被叛軍殘酷殺害。

顏真卿家族在抵抗安史叛軍當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他們顏氏一門,包括堂兄顏杲卿和他的兒子顏季明,死去了300多人。

安史之亂爆發後的第三年,也就是顏真卿寫《祭侄稿》這篇文章的乾元元年(758),顏真卿收斂了侄子的屍骨,為了安葬侄子,按古人葬禮的慣例,要為死者寫祭文悼念,顏真卿就親筆寫下了這篇著名的《祭侄稿》。

顏真卿的這篇《祭侄稿》充分的體現了顏真卿文學上的造詣,因此也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文學作品。由於這是草稿,所以在這篇文獻當中也有很多的塗抹之處,反覆的塗改之後才,把這篇文章寫完,可見顏真卿為了寫這篇文章也是披肝瀝膽,才情並茂,所以這篇文章讀起來非常感人甚至催人淚下。

然而後世對顏真卿《祭侄稿》評價最多的還是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因為顏真卿是唐代最偉大的書法家,所以他的書法的成就歷來就被人們給予更多的關注。

例如元代大收藏家張宴收藏到《祭侄稿》以後,他四處徵求有鑑賞能力的學者文人對顏真卿《祭侄稿》的評價。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我們今天看來都是非常中肯的,比如他說:“此《祭侄季明文》今在餘家。住京師,嘗會諸賢品題,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端楷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

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於此也。觀於此帖,真行草兼備三法。”

  • 顏真卿《裴將軍詩》局部

張晏元代是有名的收藏家,以藏懷素《食魚帖》、顏真卿《祭侄文稿》、 李白《上陽臺帖》等傳世名作品最為有名。

同時我們也看到,張宴不但是一個大收藏家,他也是一個大鑒賞家。他對顏真卿《祭侄稿》書法的評價可謂非常中肯到位。比如他說“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張宴這裡所說的心手兩忘,正是顏真卿《祭侄稿》從書法創作的意義上來說,是非常難得的一種境界。而這種境界又能夠恰到好處,又不是能夠多見的。

其實顏真卿的書法成就,更重要的是他有創造意義,他的創造意義價值,早在唐代的一些學者,文人的眼中就看得出來,例如唐代陸羽對顏真卿的書法創新給予了積極的評價,他說:“徐吏部不受右軍筆法,而書體裁似右軍,顏太保受右軍筆法,而點畫不似。蓋徐得右軍皮膚眼鼻,所以似之,顏得右軍筋骨心肺,所以不似也。”

任何一個書法家沒有創新,他就永遠活在古人的世界裡,他就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大書法家而崛起,顏真卿他不是這樣的書法家。

  • 王羲之《蘭亭序》建立行書體系的中和之美,對於複雜的思想情感的表達還是遠遠不夠的

這正是顏真卿書法創新成就能夠自立於書法史上的重要意義。

顏真卿在書法上的創新是多方面的。他生活在唐代與他的成長過程也是有很大關係的。顏真卿家族他們最早是在南方定居發達的,但是,後來他們又遷移到了北方,居住在長安一帶。

但是顏真卿在12歲的時候又被母親帶到了南方蘇州,在外祖父家足足居住了10年,然後他從蘇州參加科舉。

南方是王羲之書法流傳最廣泛的一個地方,具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蘇州也是隋唐之際非常發達的一個城市,他們居住在這裡,不但在文化上,而且在經濟上都有著良好的成長環境。顏真卿早年學習書法也是從二王入手的。

二王書法主要的特色,用趙孟頫總結的話來說,就是“雄秀”二字。顏真卿早年也是沿著王羲之雄秀二字,這樣一種美學風格在學習書法的。但是這樣一些風格的限度,遠遠不能滿足顏真卿的胸懷所望,尤其是經歷了安史之亂的政治環境大突變,顏真卿的思想境界和書法風格也有了很大的轉變。

所以安史之亂以後,顏真卿的書法風格里邊所吸收的雄強的風格就開始突顯出來了。

這些風格的突出,表現在楷書《東方朔畫贊》與《多寶塔》的迥然不同。如果說《多寶塔》還非常秀美的書法風格,那麼,《東方朔畫贊》就開始體現出顏真卿雄強博大的“大唐”精神來了。而《東方朔畫贊》距離安史之亂爆發僅僅只有一年。這個作品的產生,顯然是為他安史之亂以後書風大變設下了很好的伏筆。

  • 顏真卿創作於天寶十三年的楷書《東方朔畫贊》,距離他創作《多寶塔》(天寶十一年)僅僅兩年書法風格大變

從顏真卿的行書上來看,《祭侄稿》的書法風格明顯是雄強博大的新氣象。

例如書中出現的枯筆飛白,以及濃墨線條和細絲線條,錯綜複雜的交織在一起,好像千軍萬馬在激烈廝殺一樣,這樣的風格在顏真卿以前的書法作品中是根本看不到的,即使到後來的一些書法中我們也看不到。

顏真卿的這些新的思想境界和藝術的追求,完全打破了二王以來的以雄秀為主的書法美學,這是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創舉和創新,所以,《祭侄稿》不僅僅次於王羲之的《蘭亭序》屈居第二,實際上他早已引領了書法未來向博大精深的美學上的延伸,這正是顏真卿對王羲之書法藝術的弘揚和發展。

我們以前回答過網友們曾經提出過一個問題:一千多年以來,有沒有人超越過王羲之呢?

我們曾經對此也做過一個回答,什麼回答?就是說王羲之他創立了楷書、行書、草書這樣一個新的書法框架體系,這個框架體系唐代以來,誰都沒有突破,但是,就在這個框架體系之內,顏真卿無疑是對這樣一個框架體系有豐富和發展的推動者,他的代表之作無疑也就是《祭侄稿》。這就是顏真卿在二王書法體系裡邊所作出的創新的價值。

與趙孟頫同時代的元代書法家、詩人陳深(1259-1359)跋《祭侄稿》雲:“顏魯公,唐朝第一等人。公字畫雄秀,奄有魏晉而自成一家。前輩雲:書法至此極矣。《祭侄季明文稿》一紙,詳玩此帖: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其工邪。蘇文忠謂:‘見公與定襄五書草數紙,比公他書尤為奇特。’信公忠賢,使不善書,千載而下,世固愛重,況超逸若是,尤以寶之。”

陳深雖然延續了蘇東坡對顏真卿書法的評價,但是他說的顏真卿《祭侄稿》“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的評價,不正是顏真卿書法的創新,而二王書法所不到之處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