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還是得靠製造業!

文章選自公眾號功夫財經


救命還是得靠製造業!


給關老師打 call

疫情可能導致非洲至少30萬人死亡。然而,這只是災難的一小部分。

製造業是保障人類生存的人工生態,和自然生態中的氧氣、淡水一樣重要。

這個世界很現實,如果你不融入這個世界,那麼你就是不存在的。

繼中國之後,歐洲也開始逐步走出疫情陰影。全球抗疫進入後半程,主戰場將向印度、非洲大陸轉移。形勢相當嚴峻,尤其是非洲。

非洲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很多真相。

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會導致非洲至少30萬人死亡。然而,這只是災難的一小部分。

世界衛生組織當地時間23日發出警報,由於防控瘧疾的工作因新冠病毒肺炎大流行而中斷,今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瘧疾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增至769000人!以往大部分年份裡,這個數字大約在50萬-60萬之間。

更為嚴重的是,三十年一遇的超級蝗災一旦造成糧荒,結果之慘烈超乎想象。

非洲現有人口12.3億,將在沉重的死亡陰影之下惴惴不安。更可悲的是,不要指望非洲疫情會有確切的統計數據,所謂30萬、100萬都是很粗糙的估算。

救命還是得靠製造業!


直到最後,也只知道死了很多人,而不會知道到底死了多少人,這是非洲大型自然災害的常態。

每年非洲死於瘧疾的數據也是出自極為粗糙的統計方式——目測。沒有正規屍檢,公共醫療體系覆蓋率低,在統計報告者視線之外的死者,連化為數據中那個“1”的機會都沒有。

感慨之餘,應該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類靠什麼抵禦自然災害的侵襲?

1

強大的製造業是一切的基礎

與撒哈拉以南極度不發達的非洲地區相比,歐亞、北美的人民無疑要幸運很多。雖然各國的抗疫成果有高下之別,但是整體而言,在經歷了爆發高峰之後都開始回落,死亡率主要在分佈於1%至10%之間。

其中,製造業強國的表現尤其好,全球製造業規模排名最高的四國——中、美、日、德,死亡率均處於低位。製造業四強之外的其他製造業強國,如以色列、新加坡、韓國,抗疫表現也可圈可點。

防疫不靠譜的美國在“製造業四強”中墊底,確診人數突破百萬,近六萬人死亡,但是死亡率仍遠低於德國之外的歐洲主要發達國家。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西班牙等死亡率均在10%上下,丟盡了發達國家的顏面。

救命還是得靠製造業!


圖片來源:彭博社

美國的抗疫表現糟糕,固然存在具體防疫措施的失當,但是製造業空心化的嚴重干擾也很明顯。雖然美國製造業產值僅次於中國,但是製造業在國內GDP的比重多年來滑落,近年來在GDP中僅佔12%,低於德、日的20%,更遠低於中國的30%。

美國製造業的特點是科技含量高,但是除核心科技部件外的生產製造都移到了海外,高附加值的數據好看,但是比起工廠林立的其他三大製造業強國,實際生產能力夠嗆。

因此,早期抗疫時出現了要啥沒啥的尷尬局面,啟動《國防生產法》才能逼著通用、福特開足馬力。此時,美國的疫情已經蔓延全國。製造業空心化耽誤了美國抗疫。

同樣的情況在歐洲發達國家更為明顯。意大利的“菲亞特呼吸機”比不過德國大眾轉產呼吸機的迅速到位,法國的“LV口罩”拼不過中國東莞作坊。英國引以為豪的高端芯片產業,在新冠時期百無一用。

製造業的“高大上”是一回事,“用得上”則是另一回事。國人嫌棄的“低端製造業”、歐洲人心心念唸的“去工業化”,關鍵時刻都成了救命的寶貝。

貧血美人只能走走T臺養個眼,關鍵時刻還得燒火丫鬟衝鋒在前。這就是抗疫為世人揭開的製造業真相——高端好看,低端好用。

沒高沒低、“歲月靜好”的純天然有機經濟,就只能等著自然免疫——非洲就是如此。12.3億人口的非洲,製造業產值只佔全球GDP的1%,要啥沒啥還談什麼公共醫療體系?靠純天然的獅子成群、長頸鹿散步,可不會讓病毒生出慈悲心。

產業也是一種生態,是保障人類生存的人工生態,製造業就是這個生態的基礎,和自然生態中的氧氣、淡水一樣重要。

2

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門票

“全世界都要關注非洲抗疫”,比爾·蓋茨、WHO以及各大慈善組織都在疫情期間不斷強調。沒有人願意看到非洲出現巨大的人道災難,但是“全世界都要關注非洲抗疫”的號召如此高調,恰恰說明沒有多少人會對非洲的狀況投入持續的關注。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限的精力總會投向與利害關係最為緊密的方向。無論愛心人士、公益慈善如何強調人道災難的緊迫,都不能改變這樣的事實:非洲的疫情和絕大部分人的利害無關,因為那12.3億人沒有拿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門票。

非洲國家和世界經濟體系的主要聯繫是出口資源,遺憾的是,這是一張“臨時加座票”,價值很低。疫情引發了石油的暴跌,非洲最大的石油出口國尼日利亞率先被拋棄,因為需求主力的歐亞買家,轉向了運輸距離更近的產油國。

如果經濟形勢惡化,非洲主力出口產品的命運都不樂觀。經濟最不發達的撒哈拉以南國家主打的咖啡、可可出口,底氣很有限。

救命還是得靠製造業!


鑽石珠寶之類的“豪華資源”更是華而不實,經濟繁榮的時代還能算是錦上添花,到了經濟冬季,還能惦記著“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工業化以來的歷史清晰地顯示了發展的路徑,要搭上世界貿易這艘大船,就要拿到製造業發達的船票。從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到文娛社交的高端需求,無不需要製造業產品的底子。

特朗普競選時的各種小道具,很多都出自中國義烏,更不用說好萊塢大片的零零碎碎。這些小東西存在感不強,可是真沒有了,寸步難行。

沒有製造業的基礎供應能力,阿里和亞馬遜的貨架空空蕩蕩,納斯達克的泡泡吹不了那麼大。每一個嬰兒都需要奶瓶,不管他長大了是霍金還是無名的水管工人。

當代社會的每一個人、每一個行業都離不開製造業的供給。有了製造業出口的穩定需求,才能進入國際貿易的交換體系,別人才會當你是長期的貿易伙伴,根據你的需求提供長期供給。

臨時買賣點資源,沒有什麼人太當回事,有你不多,沒你不少。因此,只有當“某國製造”開始進入國際市場時,才真正搭上了全球經濟的船票。非洲,還在世界的邊緣。

3

留住製造業,堅守全球化

人類很容易因自滿而墮入虛妄,發達工業國家的“去工業化”、製造業空心化是一個糟糕的未來。非洲的困境則提醒著世人,人類在自然災害的侵襲面前,是如此無力。未來和過去之間,是走在十字路口的中國。

中國製造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去工業化”的誘惑也提前出現在面前。歲月靜好的田園詩讓人很愉快,可是那不能抵禦饑荒、瘟疫、蝗災……

讓人類贏得這場疫情考驗的利器是沒有任何詩意的呼吸機、口罩、防護服,這些當代製造業產品的豐富與否,直接關係到生命的存續。沒有這些,無論是鍾南山還是張文宏都無濟於事,更不會有火神山和雷神山。

救命還是得靠製造業!


中國未來的發展,不能重蹈歐美製造業空心化的覆轍,不能搞盲目的“產業升級”“產業轉型”似的拔苗助長。書齋裡的意氣用事,從來都是幫倒忙。

另一方面,非洲的“世界孤兒”讓人看到了遊離於國際經濟體系之外的悲慘命運,同情、關注都不能挽救什麼。

這個世界很現實,如果你不融入這個世界,那麼你就是不存在的。

你不存在於互聯網的視線中,不存在於任何統計數據中,默默地生、默默地死,甚至不如大草原上的斑馬、羚羊——珍禽異獸還算是一道風景,人不是。

非洲人民沒有選擇命運的權利,但是中國人有。

選擇的焦點就在“中國製造”,中國人有權為之自豪,但是不能因此自滿。工信部部長苗圩對中國製造說了一段最為中肯的評價:“中國製造”不像我們想象那麼強大,西方工業也沒有衰退到依賴中國。我們的製造業還沒有升級,但製造業者卻已開始撤離。

值得自豪的是,靠中國製造,而不是神仙皇帝,中國人在四十年間積累了巨大的財富,登上了國際經濟體系的大船。不能自滿的是,後面的路還很長,不能輕言放棄。

留住製造業、堅守全球化,這是“後疫情時代”的唯一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