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故事:许并社——立志创业报家国

许并社1955年出生在山西翼城。1975年,20岁的许并社进入太原工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前身)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开展育人和新材料科学研究工作。科学研究的广袤天地让许并社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他考取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针对铜系形状记忆合金新材料展开了研究。研究生期间,许并社作为本专业的“开山弟子”,承担了许多开拓性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这样的经历让他发现材料研究领域中的界面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国际水平具有较大差距。

华人故事:许并社——立志创业报家国

许并社教授

1989年,许并社前往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世界著名的材料界面专家和电镜分析专家石田洋一教授,从此超导材料及其界面结构成为了他的专攻领域。

勤奋是创新的基础。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为了完成实验经常吃住在实验室,惜时如金的学习与研究,使得许并社的博士学习尚未结束,就已经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同行专家认为他研究出的材料将对磁悬浮高速列车及超高速计算机的问世发挥重要作用。

1994年,许并社从东京大学博士毕业,被导师石田洋一教授推荐至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集团作博士后研究员。这是个世界顶尖的科研机构,众多顶尖人才在这里汇聚,许并社更是抓住这个机遇,开始研究纳米材料的界面形成问题。

华人故事:许并社——立志创业报家国

2012年11月深圳高交会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领奖照

时光荏苒,尽管妻儿早已前来团聚并定居下来,但许并社仍在第十个年头决定回国发展。有人不解,而他却说:“在国内谈起一个人的爱国心似乎是不痛不痒的,但是,一旦一个人在国外受到了歧视和冷落,那谈爱国心就是真真切切的。”母校、家乡、祖国在他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我的家庭比较特殊,祖辈是老革命,爱国爱乡的思想影响比较深。”

1998年,许并社谢绝了导师的再三挽留,放弃了日本优越的待遇和科研条件,安顿好妻儿,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回乡的归途。面对国内外物质生活条件的巨大反差,许并社并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为了申请科研经费经常自己跑去北京。“当时就是有那个劲头,只是想把科研搞好,常常连夜从北京赶回太原。”

华人故事:许并社——立志创业报家国

2013年7月山西太原全国侨联文化宣传工作会议

上世纪末,纳米材料是材料领域的前沿课题,独立研究纳米材料对一些西方的教授来讲都是“天方夜谭”,而且国内还缺乏一流的实验设备,加上外部的信息和资料难以获取,这使得许并社的研究举步维艰。怀着敢为人先,遇水架桥、涉泥铺路的精神,许并社带领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攻关,终于取得了可喜的突破,并且实现了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成功的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了半导体、LED灯、激光和国防领域。

从日本留学回到山西之后,许并社自掏腰包在榆次的浅水湾附近租下了一个五层的民居,创办了山西省第一个留学创业园区。“技术如果被社会不良资本垄断的话,将是很要命的事情。”许并社深知,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要为祖国服务,而不是个人追求利益的手段。他果断选择缩小规模来渡过难关。

华人故事:许并社——立志创业报家国

2014年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大会领奖照

谈到这里,许并社认为日本的一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技术和资本结合方面,中国缺少一个中间机构,日本叫做特殊法人,相当于半官半民的身份。他即能够通晓知识的价值又能够有足够的商业运作能力。知识分子和商人之间的沟通是没有渠道的,到现在为止还不畅通。”

2002年,山西省委决定把许并社创办的留学生创业园从榆次迁往高新技术区,创业园的困境得到喘息的机会。在他看来,现在无论是官方和民间对高科技产业的投入都存在一个严重的倒挂问题,逐利心理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尖端前沿科技的投入,所以现在我国的半导体产业严重受到国外制约,被人家牵着鼻子走。

华人故事:许并社——立志创业报家国

2015年10月山西省飞虹微纳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现场照

在担任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期间,许并社曾主管外事工作,他着手建立了牙买加和阿富汗的孔子学院。从2009年的阿富汗喀布尔大学挂牌建立孔子学院到2011年的牙买加西印度洋大学建孔子学院,许并社全部亲身参与。在阿富汗建立孔子学院的时候,形势一度十分紧张,爆炸不断,许并社按照2个星期的周期律在爆炸后去了现场,才发现自己吃饭和住宿的地方都被炸掉了。

“那边形势不好的时候就把学生接回来上课,好的时候我们就把老师派过去,两边学习。这个过程,虽然有困难,但还是很顺利的”。许并社回忆当时的工作,一点都没有觉得惊心动魄,而是一颗真心报祖国,克服各种困难,本着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初衷将孔子学院落成,“这对我们国家的未来具有重大的意义”。

华人故事:许并社——立志创业报家国

山西省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被聘为专家

“山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资源和新兴产业的矛盾突出,但我们一直在顶着压力前行。”顺应国家政策导向,积极进行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的研究,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LED、激光的工业应用、国防应用,并且在新材料的人才培养和技术转化上做出一些成绩,这是许并社对自己回国之后工作的总结。低调、严谨,责任感,这是带领许并社数十年刻苦钻研、勤奋工作的品质,“用责任感作为驱动力去做事情是可以长久的,利益驱动是没有前景的。”

“这20年祖国的变化太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和通讯行业,科技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我的两个实验室再硬件方面已经是世界一流的。”在惊叹于祖国的发展速度时,许并社认为,“我们的切入点和时机是最好的,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事情创造性的完成好,中国梦就没有问题了。”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更多精彩故事请关注头条号“文曰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