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孩子厭學背後的原因實相分享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我多年實踐總結的孩子叛逆厭學背後的實相原因,只要瞭解了厭學背後的原因,套用這個框架去運用,立馬就可以讓孩子愛上學習。

那麼孩子有厭學家長應該怎麼了解背後的原因實相呢?

走進孩子厭學背後的原因實相分享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引起孩子厭學的原因?你認為應採取何對策?

首先厭學現象在中小學普遍存在,給不少的家長帶來了無盡的苦惱。小孩厭學更是會影響到之後的學習,那麼小孩厭學的基本原因有哪些?具體地說,導致小孩厭學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基本原因。

1.厭學原因一是痛苦的學習。

父母不切實際的要求:要求過高的後果是容易使孩子產生害怕失敗的心理,繼而導致上進心喪失和學習動力缺乏。特別是當家長採用強硬專制的手段時,孩子便會以一種逆反的行為報復父母的不公正。老師教育學生,家長教育孩子,往往以 “ 頭懸樑,錐刺股 ” 精神教育孩子。

2.厭學原因二是父母的心理障礙問題。

有些父母自己因為種種原因學業較差,於是期望理想由兒女來實現。於是不顧小孩心理特徵、能工巧匠能力傾向等因素,對小孩學習上過分苛求,嚴格要求,使小孩產生倦怠情緒。有的家長為了小孩學習好,剝奪了對於小孩正常心理、智力發展極為關鍵的遊戲、交友、興趣愛好等權利,結果使小孩的心理發育出現障礙,反過來影響學習,出現厭學情緒。我們都明白,溫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是孩子成長的階梯。在這樣自由、平等、和諧、充滿著愛的環境中,孩子心情會舒暢、精神振奮,容易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和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往往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探求慾望,同時往往也能充分認識自我價值,其獨立學習、解決問題和適應社會的能力都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反之,只會給孩子帶來焦慮和不安。孩子沒有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心理上有壓力,就容易引起厭學情緒。

3、教師的言行影響

教師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今天教師承擔的教學壓力固然很大,但是如果教師為了片面地追求分數,不顧學生的身心健康,不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而是對學生進行“疲勞轟炸”或者冷嘲熱諷,或者體罰(變相體罰),那麼學生對這門功課就會產生厭倦、畏懼心理。老師的隨口一句:“你怎麼像豬一樣笨!”就可能會使一個孩子加入到厭學的行列。老師的一句漫不經心的話會嚴重地損傷了學生的自尊,打擊學習積極性,使其從此不再喜歡學習。

4.厭學原因三是過早地進行智力開發 。

很多家長誤認為智力開發越早越好,以為多背幾首唐詩宋詞就聰明瞭,多學幾首鋼琴曲就能開發智力。過早進行智力開發,表面上看小孩似乎背了些詩歌,彈會了幾首曲子,其實根本對小孩發展沒有好處,還容易引起小孩厭學。長期下去會形成條件反射,一談到學習,就出現恐懼、厭倦等情緒反應。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通過讀書的渠道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但是在不少的家庭,出現事與願違的現象。厭學現象在大中小學普遍存在,給為數不少的家長帶來了無盡的苦惱。

5、學生自身的原因

(1)缺乏學習動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2)過量的作業會擠佔業餘時間,抑制兒童的興趣

6、不良的社會因素造成“厭學”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味地追求優秀率、升學率,走進了唯分論的誤區,只重視智力的開發,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未來社會競爭激烈,有些家長無視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給孩子施加壓力,這也是導致厭學的原因。

要幫助小學生克服厭學現象,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和學生之間的相互配合,共同營造一個重學、樂學的氛圍並不斷地從正面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良好的、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行為給予強化。

走進孩子厭學背後的原因實相分享

教育學專家研究表明:只要孩子有目標了,想學習了 咱們家長的輔導或是輔導班才管用,他要是不想學,那補多少都沒有用

補課不如補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是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的基礎。

也同樣有一部分孩子,同樣努力過也曾經取得過自己認可的成績,但是呢,往往又比不上其他人,因此很少受到老師的表揚,長期被老師忽略,逐漸喪失了自尊心,變得破罐子破摔起來,這便是形成習得性失尊感的孩子群體。失助感與失尊感均是習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經過後天無數次的練習,無數次的打擊以後,慢慢養成一種消極的心理現象,在厭學的群體當中,這類孩子呢它佔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可以佔到80%以上。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需要關注以下兩點:第一點,對孩子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接納孩子的狀態,隨著年紀的增加學習難度也在增加,孩子要保持學習成績不下降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倍努力,然而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學習成績上下波動也是很正常的,過高的期望會導致孩子找不到成就感,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許多想法就容易走極端,會否認自己。父母如果能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不因為孩子的得失而苛求孩子,孩子就會對學習感到有信心,才不至於產生厭學的情緒。

那麼對於這類孩子我們要注意的第二點是誘導孩子宣洩消極情緒。這一點非常非常的重要,一個人帶著情緒,尤其是帶著消極情緒去做事情的時候,他是不可能做好的。這在我們每一次解決孩子問題都要拿出來做重點講解,那麼我們父母首先要幫助孩子認識和了解自己的情緒,人的情緒是一種主觀的內在體驗,需要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宣洩出來,因此,就情緒本身而言,它是一種自然的真情流露,並無好壞之分,任何情緒都是可以接納的,可以被認同的,但某些行為必須被禁止。孩子表現訴求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加以一致,而應該給予理解接納使孩子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許多人認為現在的獨生子女物質條件充裕應該感到很幸福,不會有什麼煩惱,其實不然,孩子在學習或者家庭生活中都會碰到很多很多不舒心的事情,能夠宣洩自己的情緒是一種健康的心理表現,不能一味的去要求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承擔消極的情緒而又不能表達,必然會產生壓抑感,甚至現在很多孩子有自閉症。這都跟我們的情緒不能及時得到疏導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的心靈是美好的,孩子的心靈又是脆弱的。願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能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快樂地學習,茁壯地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