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個稅減免15%吸引人才,能否複製到全國

在近日召開的2019未來論壇深圳技術峰會上,深圳市副市長王立新宣佈,在境外人才引進政策方面,來粵港澳大灣區工作的短缺人才將享受15%的個人所得稅減免優惠。

他稱,“你100萬薪,本來要繳45萬的稅,現在只要繳15萬的稅,你一下子多了30萬,家裡面的人很高興,所以你的日子也會更好過。”

值得注意的是,該宣佈距離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喊話“國際人才個稅高”僅僅4天時間,距離財政部、稅務總局3月份公佈的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也只有兩個多月,深圳即出臺這項稅收優惠政策,堪稱“深圳速度”。

眾所周知,未來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而科技競爭的背後就是人才的競爭。

從全球範圍來看,各國爭奪國際人才日趨激烈,所使用的方法也多種多樣。這其中,利用稅收特別是個人所得稅優惠招攬人才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較而言,我國較高的個人所得稅邊際稅率,很大程度上已成為阻礙人才引進的一個障礙。

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率共分七級,最高為45%,即月薪超過80000元的部分按照45%徵收計算。如果扣除各項社保,以10萬元月薪為例,在不考慮其他扣除項的情況下,最終個稅接近3萬元,拿到手實際只有7萬餘元。

相比之下,日本個人所得稅最高一檔的稅率為40%,美國最高檔為35%,英國個人所得稅基本稅率為20%,而俄羅斯則實行13%的單一稅率。

由此可見,我國45%的最高個稅率對人才吸引十分不利,制定更有利的個稅優惠政策,來增加國際人才吸引力顯得迫在眉睫。

作為目前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創新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深圳明確提出對在大灣區就業的境外高端短缺人才實行15%的稅收優惠,無疑將提升該地區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而深圳在這方面率先發力,也有其必然性。

深圳個稅減免15%吸引人才,能否複製到全國

▲資料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兩年來,城市間的“搶人大戰”方興未艾,很多城市紛紛出臺了優厚的吸引國內外人才的政策“大禮包”。

而對戰略地位特殊的粵港澳大灣區來說,在吸引人才政策創新方面,就該充當“先行者”。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而要實現這點,需要人才聚集效應。

在此之前,以深圳為代表的“創新型城市”,在吸引國內和海外高端人才方面已有所發力,如推出了數百萬的獎勵補貼、解決子女入學及配偶工作、住房補貼等“優惠”,這也彌補了其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匱乏”,令其高端製造業方面擁有不小的競爭力。但要放在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大盤子中考量,顯然有必要繼續加碼。

而個稅大幅度優惠,就是這方面可著力的一記大招。對短缺人才來說,年薪百萬是很常見的情形,在他們所交個稅受限於個人所得稅邊際稅率的情況下,15%的個稅優惠帶來的減稅利好是明顯的,正如深圳市副市長王立新說的,100萬年薪,個稅稅負能減去一大半。

面對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級、技術壁壘越來越高的衝擊,我們應加快人才培養和儲備的步伐,不斷拓寬境外人才引進渠道,彌補境內短缺型人才的不足。拿出這樣實用性高的大招,也很有必要。

目前,國家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短缺人才的個稅優惠只是地區性的政策。完全可以考慮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快將其推廣到全國各大城市去,形成多個人才高地,打造多個創新點,助力創新型國家的建設。

來源:新京報評論 作者:李長安 圖片:視覺中國

如有侵權 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