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的≠孩子想要的!養育孩子需要高情商,3大原則請收好

說一個真實案例:同事姐姐有個15歲的兒子,正在讀初三,前段時間疫情嚴重還沒開學的時候,她兒子每天在家就知道蹲在房間裡打遊戲,叫吃飯也不吃,還經常熬夜。

她幾次三番勸說兒子,兒子依然我行我素,她怒極直接把孩子打遊戲的手機搶過來,想強制沒收,誰知道兒子像紅了眼的仇人,追上她,不僅搶回了手機,還踢了她一腳。

她說起這件事時哭得稀里嘩啦,直言自己心都要碎了,每天工作回家還要操持家務,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而孩子居然能對她動手。

父母給的≠孩子想要的!養育孩子需要高情商,3大原則請收好

這樣的“白眼狼”其實生活中還真不少見,前段時間上新聞在便利店對媽媽大打出手的男生,就僅僅是因為正在玩遊戲,手機被媽媽遞過來的零錢擋住了屏幕。

父母們肯定很不解,自己明明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孩子,怎麼會養出一個“白眼狼”?為什麼自己那麼努力、那麼用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反倒還一大堆問題?

在《高情商養育》一書中,作者徐婧英說,未成年孩子出現的種種問題,根源都是在——呼喚愛!

他們在呼喚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呼喚父母發自內心的理解和接納,呼喚父母有力量的支持和信任。

父母給的≠孩子想要的!養育孩子需要高情商,3大原則請收好


01 父母給的 VS 孩子想要的

孩子怎麼會缺愛?很多父母父母不以為然,認為自己已經竭盡所能,把最好的一切給了孩子。比如自己在外面努力工作、拼命賺錢,讓孩子住上好房子,讀了好學校,穿著名牌的衣服和鞋子,過得不比別的孩子差,孩子還有什麼不滿足?

有這樣想法的父母,不妨認真讀一讀下面這個故事:

一隻小白兔去河邊釣魚。第一天,一無所獲;第二天,還是如此;第三天,小白兔剛到河邊,一條大魚就從河裡躍了出來,衝它喊:“你要是再敢用胡蘿蔔當魚餌,我就扁死你……”

你看,連大魚都會對小白兔的魚餌不滿,都會抗議,我們捫心自問:自己給的,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

孩子最想要的難道是大房子、好學校、好鞋子嗎?顯然不是,孩子當下最需要的是父母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全然、純粹的愛

父母給的≠孩子想要的!養育孩子需要高情商,3大原則請收好


如果父母給的不是孩子想要的,會形成一種需求錯位。

一方面,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會通過別的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尤其是當得不到正面的肯定和鼓勵時,會不惜用各種負面行為如逃課、不做作業、沉溺於遊戲等來換取父母的關注。

另一方面,父母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會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完全侵入孩子的生活,幫孩子包攬一切刷存在感,後果是剝奪了孩子的自主獨立權,讓孩子養成依賴性格;另一種是會邊照顧孩子邊抱怨生活,自怨自艾,讓孩子也受到這種情緒影響,將孩子越推越遠。

不管怎樣,二者之間的誤解肯定越來越深,矛盾肯定越來越多。


父母給的≠孩子想要的!養育孩子需要高情商,3大原則請收好

有些父母可能會說,要是我不出去賺錢,怎麼能夠養活孩子、送孩子上學?其實,並不需要非此即彼的取捨,只要我們在陪孩子的有限時間內,把握這兩個原則,就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心。

·耐心聽孩子說,別急於反饋。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都是因為“我覺得你不懂我”,孩子自己還沒說兩句話,父母就劈頭蓋臉說了一通。其實,好的溝通都是聽出來的,善於聽孩子說話,聽明白孩子的需求,不急於作評價、下結論,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好好說話,說正向的話。向孩子表達我們對他的關心和愛護,不要總把“我是為了你好”“你怎麼不長記性”“我早就知道會這樣”等等這些指責、否定的負面語言掛在嘴邊,即便孩子沒做好一件事,也儘可能溫和地指出問題,和他一起解決。

父母給的≠孩子想要的!養育孩子需要高情商,3大原則請收好


02 發自內心的理解和接納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說:“愛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什麼叫理解?即能夠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去體會,去反饋。

不少父母在面對成年人時能做到換位思考,而在面對幼小的孩子時,常常擺出家長的權威姿態,頗指氣使。

比如家裡來了陌生客人,父母會不顧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給大家表演一下唱歌、彈琴等才藝,也不管孩子願不願意。試想,如果我們在公共場合,周圍全都是陌生人的情況下,突然被點名起來唱首歌,是不是也很尷尬、很不情願呢?

推己及人,換位思考,我們才能夠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父母給的≠孩子想要的!養育孩子需要高情商,3大原則請收好


而理解之後是接納,那什麼叫做接納呢?允許孩子有情緒、尊重孩子的選擇。

《高情商養育》一書中講了這樣一件事,讓我受益匪淺。

作者徐婧英帶她13歲的兒子去臺灣旅遊,報的是跟團親子游,車上有不少家長和比兒子年紀小一點的孩子。路上,導遊為了活躍氣氛,提議每個孩子表演一個才藝,其他小朋友都一一表演了,而她兒子卻一直不願意當眾表演。

而她作為媽媽,並沒有為了面子強迫他,在面對其他家長的質疑時,她還說:“我知道他有分寸,所以我比較尊重他,我在等他準備好了。”

她知道青春期的兒子很敏感,也知道他性格有些內向,所以願意等他,等他慢慢長大,結果兒子也理解媽媽的苦心,對她表示了感謝。

當父母對孩子發自內心的理解和接納,願意等待孩子慢慢成長,而不是催促、強迫、給壓力,孩子會感受到我們的溫暖,願意對我們敞開心扉。

父母給的≠孩子想要的!養育孩子需要高情商,3大原則請收好


03 有力量的支持和信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小時候還會和自己嘰嘰喳喳說話,到了十二三歲就什麼都不願意跟自己說了。他們以為這是青春期叛逆心理在作怪,殊不知,

之前願意說,之後不肯說,背後常常是因為父母對於孩子說的,給與了過多的評判、指責和否定,讓孩子失去了對父母的信任。

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就像心裡被紮了根刺,會讓孩子覺得“一定是自己不夠好,父母才不愛我,不相信我”,漸漸地,孩子就會產生低自尊心理,自卑、自疑、自棄,影響自己的發展。

父母給的≠孩子想要的!養育孩子需要高情商,3大原則請收好


信任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我們來看一個心理學上的案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到一所小學給孩子們進行“預測未來發展測試”,並將未來最有可能取得優異發展的學生名單告訴教師。

而事實是,這個測試的優異名單其實是隨機選的,沒有任何依據。但是,在名單公佈8個月後,羅森塔爾發現,名單上的學生成績都普遍提高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神奇的效果?羅森塔爾認為,首先因為老師相信了這份經過“權威測試”的名單,對名單上的孩子產生了期待與信任,而孩子們也感受到了這種信任,無形中有了壓力、有了動力,最後取得了所期望的進步。

這就是心理學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叫“期望效應”。可見,真誠的期待、全然的信任會成為孩子發展的動力。

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於孩子的期待與信任,直接決定了孩子對於自己的期許和肯定,影響著未來一生的走向。

父母給的≠孩子想要的!養育孩子需要高情商,3大原則請收好


高情商的父母養育孩子時,要把握好這3大方向: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和全然的愛,發自內心的理解和接納,給予孩子有力量的支持和信任。

最後,用作家劉墉曾說過的一句話和大家共勉:

當孩子覺得自己被看重、被瞭解、被關愛、被需要、是有價值的,他自然會感動、會感人;這份感動是一股了不起的力量,會喚起孩子的愛和潛能。


歡迎關注@MaMa西雅一起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和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