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憶:漢中天台山下石堰寺,從黃埔軍校到麻風病院

前言:在陝西省漢中市漢臺區武鄉鎮天台山下,有一座石堰寺,在縣誌中,基本上見不到石堰寺的記載,但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中期,這裡曾是中央軍校第一分校——黃埔軍校漢中分校的所在地,近八千名熱血青年在這裡學習軍事、文化,成為抗日的中堅力量,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所鮮為人知的學校。

歷史記憶:漢中天台山下石堰寺,從黃埔軍校到麻風病院

一、黃埔軍校簡介

黃埔軍校是我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主要將領出自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軍校在創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是國民政府北伐戰爭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

歷史記憶:漢中天台山下石堰寺,從黃埔軍校到麻風病院

1924年,正是國共兩黨合作的蜜月期,1月24日,孫中山先生決定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確定廣州東郊黃埔島上原廣東軍校為校址,建校初期,學校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5月3日,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5月9日,任命廖仲愷為黨代表。6月16日,黃埔軍校開學典禮,孫中山親臨致辭說:“我們現在開辦這個學校,就是效仿俄國。”“開辦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黃埔軍校由軍校總理孫中山、校長蔣介石、校黨代表廖仲愷組成校本部。戴季陶、邵元衝、周恩來、汪精衛、包惠僧、邵力子、熊雄等先後擔任政治部主任,聶榮臻任政治部秘書,肖楚女,惲代英等任政治教官。蘇聯專家鮑羅廷,加倫等被聘為顧問。

從1924年到1927年,黃埔軍校共招收六期學生1.2萬人,兩次廣州平叛、兩次東征,尤其是北伐戰爭,以共產黨員和黃埔學生為骨幹的葉挺獨立團贏得“鐵軍”稱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取得空前勝利,黃埔聲威響徹中外。

歷史記憶:漢中天台山下石堰寺,從黃埔軍校到麻風病院

1929年9月10日,在南京,蔣介石以國民政府名義,改學校名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並陸續成立潮州、洛陽、湖南、湖北、江西、廣州、成都、昆明、南寧、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第七期學生畢業後,1930年9月,學校被要求停辦,1927年底,在南京由蔣介石決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宣誓反共。1931年3月,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名義明令改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主要培養國民黨陸軍初級軍官。建國後的海軍少將張學思,歷史學家黃仁宇都是中央軍校畢業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7年8月日軍侵略南京,其後由南京出發,經九江、武漢、四川、銅梁,至1938年11月到成都。十六個月間學校四易其地,學生長途跋涉,櫛風沐雨,艱苦備嚐,均能安之若素。遷校期間,因前方作戰部隊缺乏,十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後提前畢業,且於沿途在各地招收十四、十五兩期學生。黃埔軍校在抗日戰爭中成了培養抗日官兵的大本營。各期畢業生都一律開赴抗日前線參戰。抗戰勝利後軍校改制,於中國國民黨名義上移交軍隊於國家後在1946年元旦後改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名義上國有化隸屬陸軍總部,校長蔣介石改任名譽校長,由關麟徵升任校長。

1947年,孫立人在臺灣奉命訓練新軍,決定在高雄鳳山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直屬成都本校,這便是通常所說的第十分校。

1949年12月,蔣介石下令將臺灣學生同胞和國民黨高官政要的子弟200餘人空運到臺灣地區。當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成都,學校停辦,共辦23期。

歷史記憶:漢中天台山下石堰寺,從黃埔軍校到麻風病院

從1926~1949年。從第一期到第二十三期,軍校共培養32萬各級軍官。其中1924年到1929年共培養了七期13000餘人。這些人中的多數形成了國民黨中央軍的骨幹——“黃埔系”。

1927年4月至1937年7月,是“黃埔系”的初步形成時期。在抗戰時期,“黃埔系”全面形成,其骨幹紛紛當上了師長、軍長、集團軍司令乃至戰區司令長官,從而完成了“黃埔系”在軍界的接班部署。後來居上的黃埔一期生杜聿明(時任第5集團軍總司令)、以悍將著稱的黃埔第三期領跑者王耀武(時任第24集團軍總司令)、職務“越跑越慢”的黃埔一期生鄭洞國(時任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在國民黨空軍系統內,黃埔生更是獨佔鰲頭。抗戰初期,為了培養更多的空軍預備飛行人員,決定成立空軍軍士學校,出任教育長的是黃埔第一期的王叔銘。王曾於192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去蘇聯深造,1931年秋回國脫黨轉投蔣介石。1940年接替周志柔,長期擔任中央空軍學校教育長,國民黨的空軍人員大多出自其門下。

歷史記憶:漢中天台山下石堰寺,從黃埔軍校到麻風病院

1949年12月,蔣介石及其所謂“中華民國政府”遷居臺灣台北市,其後1950年3月1日蔣代表國民黨當局宣佈:“陸軍官校,為革命軍基本人才培植的基地,與建軍建國的前途有莫大之關係,早就應該恢復。校長一職,不能以任何人兼任,所以在校長人選未定之前,軍校的名稱不願恢復。這次任命羅友倫同志為校長,正式恢復軍校。”同年10月,黃埔軍校以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所在的高雄鳳山維武路1號以所謂“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的名稱被重新建立,並續辦第二十四期作為黃埔軍校的繼續,學校現佔地面積173公頃。至2004年已辦至七十三期。另外“中國陸軍軍官學校”是遷往臺灣十二座所謂“在臺覆校”的大陸大學之一。

黃埔軍校自1924年6月在廣州創辦到1949年底學校停辦,在大陸共辦了二十三期,若包括臺灣地區的鳳山陸軍軍官學校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陸時期其畢業生包括各分校、訓練班在內,計有41386人。名將輩出,戰功顯赫,揚威中外,影響深遠,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佔有顯赫地位。而昔日的黃埔軍校舊址於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黃埔軍校漢中分校

漢中分校是黃埔軍校的第一分校,其前身是河南洛陽西工的中央軍校洛陽分校。洛陽“西工”又叫“西工地”,1914年袁世凱在洛陽西關佔地五千畝建了兵營,1920年吳佩孚擴至萬畝地、1.2萬間房設兵營。1932年1月28日晚,日軍突然進攻上海(史稱1.28事變)。當夜國民黨中央決定遷都洛陽,29日南京各部門遷入洛陽(當年12月1日返南京)。3月5日國民黨成立軍事委員會,定洛陽為戰時首都,西安為陪都。3月18日蔣介石在西工就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委員長”的稱謂始於此)。5月決定在西工開辦中央軍校洛陽分校,祝紹周任主任。

歷史記憶:漢中天台山下石堰寺,從黃埔軍校到麻風病院

1937年7月7日,日軍侵華戰爭爆發。北平、天津、上海、廈門、徐州、山東、綏遠、山西、河南等大片國土陷落。國民政府只能西遷重慶,國民黨在河南洛陽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處在危機之中。1938年夏末,奉命遷到北障秦嶺、南屏巴山的漢中盆地。校址就選在漢水南岸、巴山北麓的陝南名剎聖水寺。

歷史記憶:漢中天台山下石堰寺,從黃埔軍校到麻風病院

1937年“七七事變”後,蔣介石決定洛陽分校西遷漢中,改名為中央軍校第一分校。當年11月第一分校師生兩千多人遷到漢中,校本部先後設在原鎮臺衙門(今漢中歌劇團)、南鄭聖水寺,相關部門及學員隊分駐北教場(今萬邦廣場)、古漢臺、聖水寺周邊和武鄉鎮的桑園壩、毛寨等一帶祠廟。一分校選定石堰寺村為校址,當局徵調民工數千人修建了公路和宿舍、教室、禮堂、操場、小學、幼兒園等。

歷史記憶:漢中天台山下石堰寺,從黃埔軍校到麻風病院

1944年,一分校宣佈正式建成,當年六月下旬,蔣介石由重慶親臨漢中主持一分校成立慶典暨第18期學員畢業典禮,5月8日,到漢中丁家營青年軍206師檢閱官兵。蔣還觀看了一分校山地兵團演習。1945年9月28日,蔣介石第二次到漢中,陪同有美國史迪威、魏德邁和白崇禧、賀耀祖、羅卓英(時任青年軍總監部部長)、蔣經國(時任青年軍政治部主任)等,蔣下榻石堰寺官邸,在漢期間,檢閱了駐石堰寺原一分校的206師(1945年軍校併入新疆九分校,校區移交206師。蔣緯國時任206師616團2營營長)官兵,接見漢中官員、駐軍團以上軍官。當時漢中已成空襲主要城市之一,為確保蔣介石安全,駐漢中軍方修鑿拱砌防空工事一座,蔣介石在漢中期間,遇到空襲,曾在此躲避。

這座防空工事呈弧形,東西走向,西為入口,東為出口,洞口均向南,入口處裝有鋼板門。入門後有一個伸入山體的1.2米寬、2米高、8米長的直洞,可以看到一個生鏽的手搖發電機。進入洞內約6米處,洞體折而向東,通向地下室,室長3米、寬2米、高1.8米,能站五六個人。從地下室向東為青磚拱成的寬1米、高2米的通道,通道向東而後向北,在離地下室約20米處通道開始拐向南,沿10級臺階逐漸升高,最後通出地面。通道全長約30米,洞內不時能看到蝙蝠飛出,有些地方佈滿蜘蛛網。

歷史記憶:漢中天台山下石堰寺,從黃埔軍校到麻風病院

當時軍校招生一是部隊素質好的士兵,二是從各省招的學生,漢中先後報考軍校500多人。各分校校長是蔣介石,另設主任負實際責任,由軍校本部統一編制學生規模、期次,學制一到三年不等。據史料記載,從1938年初到1944年春,經過六年邊辦學邊建設,一分校規模不斷擴大。1944年一分校宣佈正式建成,全校佔地2000餘畝,校舍1500多間,在校學生2000餘人。在節日或迎接新生時,在大門兩側總寫著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走他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橫批是“親愛精誠”。

中央軍校第一分校自遷到漢中到1944年,歷時6年,共計畢業學生四期:第14期學生分二總隊,畢業學生2170名;第16期學生分二總隊,畢業學生1935名;第17期學生分三總隊,畢業學生2183名;第18期學生分二總隊,畢業學生1098名。

除了四期學生,加上漢中分校各種軍官訓練班和短期訓練學員班隊,共計畢業學生7413名。據統計,中央軍校第一分校先後有1萬多名學生(包括河南時期)在抗日戰場上陣亡,為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歷史記憶:漢中天台山下石堰寺,從黃埔軍校到麻風病院

四、麻風病院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軍校漢中分校改為陝南行政專署幹部培訓學校,後成為陝西省漢中療養院所在地,原分校校部現為該院行政辦公區;原學員住宿區現為該院病區。目前療養院行政區已被閒置,因年久失修,幾處房屋倒塌,正等待維修。漢中療養院辦公區和病房均搬至對面的新樓。說是“療養院”,其實是“麻風院”,當時是全國四大麻風病康復中心,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隨著全國麻風病的絕跡而撤銷。

如今,黃埔軍校遺址內只有一個門衛在看守,遺址後面是一片荒廢的空地,管理人員在這些空地上種上了小麥等莊稼,一個人的歷史守候難免孤寂,只有打理這些莊稼,讓他們與自己做最好的陪伴,閒下來的時候、農忙的時候,與它們述說歷史的痕跡。從空地的小路望去,對面是一些破舊的房屋,偌大的“黃埔軍校”變“麻風病院”,如今僅剩一人護院!歷史的鬧劇,誰也改變不了!

2010年,遺址被漢中市漢臺區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但據漢中療養院一位保安介紹,“當年的校舍都是簡易房,已全部倒塌。”院內有一塊漢白玉石牌,碑體佈滿苔蘚,經仔細辨認可看出上面寫著“中央軍校第一分校成立”。據門衛介紹,碑上的字曾遭到破壞。

注:該文部分資料及照片來源於漢中市檔案管理局《抗戰烽火中的漢中》、搜狐網“漢中在路上”《漢中的中央軍校第一分校,從“黃埔軍校”到“麻風 》、騰訊網“任嬌”《【黃埔軍校漢中分校遺址成農家樂》、本文旨在讓更多的讀者瞭解這段歷史,並無其它用途,如有錯誤,請各位讀者多多斧正。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