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間諜之父”阿爾弗雷德大帝

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是古代日耳曼民族的一個分支,起先居住在北海的東面的日德蘭半島、丹麥群島及德國西北沿海一帶,他們於公元五世紀橫渡海洋來到羅馬帝國的省份大不列顛島。當時西羅馬帝國已經千瘡百孔,面對八方蠻族入侵,根本無力抵擋。羅馬政府無暇顧及這個邊遠行省,在407年撤走了最後一批守軍,宣告羅馬人在大不列顛的統治正式結束,於是這就給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主不列顛提供了天賜良機。在軍事貴族的英雄主義價值觀和掠奪財寶的現實生活需求的推動下,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首領率領各自的軍隊分批乘坐快船渡過泰晤士河、亨柏河、特倫特河,到達大不列顛各地並向其內陸不斷推進。最後在大不列顛島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並將羅馬化的“不列顛”改稱為“英格蘭”,其含義是“盎格魯人的土地”。丘吉爾曾對此這樣評價過,“在黑暗中睡去的是不列顛,在黎明時醒來的已是英格蘭。”至公元7世紀中葉,大不列顛島上形成了七個小國,它們為謀求領導地位,互相爭鬥,英格蘭進入了所謂“七國時期”。當時的七國分別是:久特人的肯特王國,撒克遜人的西撒克遜王國、東撒克遜王國、南撒克遜王國,盎格魯人的東英吉利王國、諾森布里亞王國、莫斯亞王國。9世紀初,七國中的西撒克遜王國異軍突起,成為群雄中的霸主。

英國“間諜之父”阿爾弗雷德大帝

英國“間諜之父”阿爾弗雷德大帝

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黃金肩帶,收藏於大英博物館

公元871年,24歲的埃格伯特之孫阿爾弗雷德(Alfred )王子繼位為西撒克遜國王(在位時間871-899年)。他後來成為英格蘭諸王中唯一獲得“大帝”(the Great)殊榮的君王,這絕非出於偶然。在近30年的國王生涯中,他建立了顯赫的文治武功,並最終擊退了入侵的北歐海盜,將英格蘭的大部分土地重歸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統治。他竭力結束英格蘭人自相殘殺的歷史,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因此,他在英國曆史上第一個自稱“盎格魯-撒克遜之王”。阿爾弗雷德不僅能征善戰,而且尊重學術,愛好文藝。他十分善於學習,喜愛書籍,興趣多樣,不論是對商業貿易、風土人情還是天文地理皆具有無盡的好奇心。他曾這樣自謙地表示:“只要我活著,我就要儘可能活得有意義。”他學富五車,翻譯過大量的古典名著,親自參與編纂了《盎格魯-撒克遜年鑑》,還頒佈了一本大法典,法典不但彙集了祖先們的從史上傳承下來的法律,還新添了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相關條例。同時他以虔誠的基督教國王自居,這為他對抗北歐多神教信徒的戰爭賦予了一層“神聖色彩。他崇尚宗教,出於對教會的敬愛,將自己的一大半財產都捐獻給了教會,並虔誠地邀請大主教來協助自己進行統治。因為維京人對英格蘭的宗教建築破壞嚴重,國王集全國之力修復一個多世紀來被摧毀的修道院,竭盡所能復興修道院的宗教活動,因此後世的英國聖公會將他稱為天主教英雄,將他的忌日設為全國性節日,並把他的高大形象描繪於眾多英國教堂的彩色玻璃上。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的英國人,他們的心中的阿爾弗雷德大帝就是個堪稱完美的君王。

英國“間諜之父”阿爾弗雷德大帝

英國“間諜之父”阿爾弗雷德大帝

英國人的民族英雄阿爾弗雷德大帝

雖然後世有頗多讚譽,但阿爾弗雷德即位之初,面對的卻是滿目瘡痍的王國。他出生於英格蘭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村莊,即當今牛津郡的萬蒂奇,是艾特爾伍爾夫國王和第一任妻子奧斯博嘉的愛情結晶。在阿爾弗雷德六歲那年,他被帶到基督教的中心羅馬朝聖並一直在當地接受教育。這使他擁有了良好的教養與學識,並受到了先進拉丁文化思想的啟蒙。由於他天資聰穎、熱愛學習,羅馬教皇列奧四世對他尤其看重。作為來自邊遠不列顛的王族,能識文斷字而且有自己真知灼見的人,可謂鳳毛麟角。教皇之後親自為他舉行了堅振禮的儀式,並授予其羅馬執政官的資格。維多利亞時代的學者認為這一舉動毋庸置疑的是認可了阿爾弗雷德的西撒克遜王國繼承人的地位,但當時實際上阿爾弗雷德的三位兄長還在世,他只能排到王位繼承的第四順位。阿爾弗雷德於公元854至855年在法蘭克王國住了一年,後又返回羅馬,直到856年才與陪伴他從小在羅馬朝聖的父親艾特爾伍爾夫回到了西撒克遜王國。858年,艾特爾伍爾夫國王逝世,阿爾弗雷德的三個兄長依次繼位。當丹麥維京人大舉入侵時正由艾特爾伍爾夫的第三個兒子艾特爾雷德掌權。由於形勢嚴峻,國王與王弟阿爾弗雷德共同親自率軍在伯克希爾的丘陵地區與維京人的軍隊交戰,戰鬥從白天一直持續到黑夜,最終以西撒克遜王國的軍隊獲勝而告終。丹麥海盜此役陣亡了5名伯爵,不得不暫時從戰場上撤退,奔向了雷丁。西撒克遜士卒們不禁歡呼雀躍,慶祝這久違的勝利。但他們顯然低估了維京人的韌性,僅僅兩週之後,丹麥國王哈夫丹親率主力對西撒克遜發動了新一輪攻勢。艾特爾雷德和阿爾弗雷德猝不及防,雖然竭力抵抗,但依舊在貝辛斯托克吃了敗仗。871年4月22日,又一支新的丹麥軍隊登陸,艾特爾雷德和阿爾弗雷德各自領兵與這兩股丹麥人作戰,英格蘭人雖然英勇作戰,但力量已被分散,面對如狼似虎的維京人,最終落敗。雪上加霜的是,在這場戰役中,國王艾特爾雷德受了嚴重的槍傷不治而亡。弟弟阿爾弗雷德臨危受命,加冕成為西撒克遜人的新一任國王。

英國“間諜之父”阿爾弗雷德大帝

現代歷史愛好者扮演的維京海盜

英國“間諜之父”阿爾弗雷德大帝

現代復原的維京長船

在阿爾弗雷德忙於佈置王兄葬禮時,丹麥人乘西撒克遜國喪之機,以雷霆之勢再次席捲而來。他不得不強忍悲痛率軍出戰。阿爾弗雷德把軍隊駐紮在一座小丘的山頭,自己則選了一塊高大的石頭站了上去,眺望丹麥人的動向。只見這群丹麥人兵分兩路,戰士們頭戴圓錐形頭盔,身穿填充墊料的皮衣和鎖子甲,手持包有鐵皮的椴木盾牌,操縱標槍、匕首、劍,手上還戴著金光閃閃的手鐲,氣勢洶洶地殺過來。阿爾弗雷德也兵分兩路抵抗敵人,並開始在心中祈禱。維京人採取的是其屢試不爽的傳統戰術,以重步兵組成一道銅牆鐵壁般難以突破的陣線,向敵人碾壓過來。他們彎著腰以手裡的武器敲打著盾牌,步步逼近,並且放聲高喊:“殺啊!殺啊!殺光這群笨蛋!”眼看敵人離陣地越來越接近了,阿爾弗雷德這時突地用力拔出劍,舉劍大喝:“衝啊!”於是他帶領身後的軍隊像離弦的箭般朝丹麥人衝過去,奮力殺敵,敵軍漸漸地被擊退。阿爾弗雷德大喜過望,命令戰士們乘勝追擊,一直追到威爾頓時,卻突然陷入了重圍。國王這才發現中了敵人的圈套,丹麥人原來是佯裝戰敗,誘敵深入。阿爾弗雷德的軍隊被丹麥軍隊四面圍住,血戰一直持續了一天一夜,最終英軍大敗,死傷不計其數。威爾頓戰役使阿爾弗雷德完全喪失了戰場主動權,在如此困境下,他只能忍辱派使者向丹麥人媾和,承諾以重金換取停戰,以求得短暫的和平,丹麥人答應收到這筆賠款後就將在秋季撤出阿爾弗雷德的國土。《編年史》中簡短地概述:“撒克遜人以異教徒撤出境內為條件同他們講和,異教徒撤走了。”丹麥人在五年的時間裡沒有再侵擾西撒克遜王國,阿爾弗雷德獲取了五年的時間來積蓄力量,強化軍隊,並篤信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金錢難買永久的和平,西撒克遜與維京人的停戰協定終於被撕毀了。丹麥人軍隊裡好戰的新首領格斯洛姆,規劃了征服西撒克遜的宏偉藍圖,他分兵從海陸出發,陸軍前行到達維爾哈姆,與普爾港的海軍會師,並且建造堡壘,步步為營,企圖扼住西撒克遜王國的咽喉。面對敵強我弱的現狀,精明的阿爾弗雷德再次祭出賠款求和這一招,但有了之前的教訓,他決定用實力做後盾來促成和談,於是在同意付款的同時又集中兵力包圍了丹麥人的陸軍。軟硬兼施之下,丹麥人發誓一定會恪守和約。然而一旦阿爾弗雷德將丹麥人放出牢籠,他們就立即背信棄義,不僅殺害人質,還奪取了埃克塞特城堡。阿爾弗雷德倉促率軍前去救援,但為時過晚,城堡上已飄揚著丹麥人的旗幟。丹麥人戒備森嚴,阿爾弗雷德怒火之下要求軍隊強行攻城,無奈敵方防守太嚴,英軍死傷累累卻毫無突破。國王只好改為採取長期圍困的方略。幸運的是,這時候在斯沃尼奇附近海面出現了一場可怕的風暴,它總攻摧毀了維京人一百二十艘戰船,五千多名背信棄義的海盜也隨之葬身海底。人們普遍將風暴視為天譴。走投無路的丹麥人不得不再次求和。阿爾弗雷德雖然已經看透了維京人的底細,但他的部隊已經疲憊不堪,急需休整,也就順水推舟同意停戰。這次停戰只維持了5個月。

英國“間諜之父”阿爾弗雷德大帝

878年的不列顛,紅色部分為丹麥維京海盜的統治區

878年冬,丹麥人突然奇襲了威爾特和薩默塞特。當時為了抵抗敵人,阿爾弗雷德將司令部和宮廷設在威爾特的奇彭哈姆。由於當天適逢“主顯節”(即基督教聖誕節後第十二天),加之尚在停戰期內,國王與他的部下們都通宵達旦地慶祝著節日的來臨,連續的征戰與長途跋涉令每個人都疲憊不堪,於是將士們趁著這個節日,盡情地飲酒、歡歌、作樂。然而正當阿爾弗雷德和其他人都喝得酩酊大醉時,丹麥人抓住這一天賜良機,於深夜時分攻入了西撒克遜軍大營。人們猝不及防,呆若木雞,來不及組織任何系統的抵抗,只能任憑敵人大開殺戒,整個營帳都被濃煙和大火所覆蓋,哭聲、尖叫聲、吶喊聲悽慘地充斥在空中。戰敗已定,戰士們只能殺出一條血路護送阿爾弗雷德連夜逃走。阿爾弗雷德與少數親兵一路躲到了南薩默塞特的阿瑟爾尼島,這裡的濃密叢林和大片的沼澤地幫助他們避開了丹麥人的追殺。主顯節的突襲使得西撒克遜軍人員損傷慘重,國家元氣大傷。阿爾弗雷德身邊的士卒僅餘數十人,並且缺衣少食,尤其缺少藥品,不少傷員因得不到及時救治而相繼死去。這是阿爾弗雷德人生中的最低谷,若換做凡人,恐怕早已放棄,但雖然屢戰屢敗,國王並沒有因此心灰意冷。他深知自己是當時英格蘭的唯一希望,必須振作以待東山再起。他開始漸漸收集潰散的軍隊,重新聚集力量,並在這片沼澤地裡建立秘密營地。消息不脛而走,西撒克遜軍的殘部聽聞後紛紛穿過茂密的樹林,踏著蘆葦叢的小道來到營地,加入了阿爾弗雷德重建的隊伍。

阿爾弗雷德之所以偉大,不僅是因為他的驍勇,更是因為他的足智多謀。在發覺靠蠻力不足以戰勝強大的維京人之後,“大帝”開始忖量另闢蹊徑,通過秘密戰的方式來打擊對手。12世紀,曾有這樣一個廣為流傳的軼聞流傳描述過當時阿爾弗雷德:國王在秘密重組軍隊的過程裡,昔日君王儀表已蕩然無存,他穿著普通人的粗布麻衣,滿面的鬍渣,蓬頭露面且不修邊幅,幾乎沒有人能認出他的國王的身份。有一天,他到一個放牛的牧民家小住,男主人外出為主君打探消息去了,只有牧民的妻子正忙著烤麵包,阿爾弗雷德則坐在火爐旁整理自己隨時攜帶的佩劍,並在胸中籌劃著反攻大計。須臾,一股焦糊味在房間中瀰漫開來,婦人發現麵包被烤焦了,趕忙跑到火爐邊上把麵包取下來。她生氣地責備阿爾弗雷德:“夥計,這麵包都烤焦了,你之前為什麼不動動手把它翻一翻呢?這不過是一會兒功夫的事!”話音剛落,她的丈夫就從外頭回來了,之間他跪在所謂的“夥計”身旁,卑聲道:“陛下,有位大臣在叢林裡等候您的召見。”牧民的妻子這才得知眼前這位看起來極像普通人裝扮的人就是阿爾弗雷德大王,嚇得手中的麵包也掉到了地上。不過大帝頗有風度地原諒了她。

英國“間諜之父”阿爾弗雷德大帝

阿爾弗雷德在思忖退敵大計過程中不慎烤焦了農婦的麵包

一方正臥薪嚐膽,勵精圖治,而在另一邊,丹麥人卻以為這次徹底打敗了西撒克遜王國,國王遁入山林,軍隊已四分五裂。於是他們慢慢地放鬆了警惕,開始享受歌舞昇平的生活,縱情與聲色犬馬之中。維京人歷來喜歡聽故事和詩歌,在他們的祖輩時期,在北歐文字出現之前,就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人們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記錄歷史——漫長的冬季中,他們常常在家中一邊飲酒一邊講述先輩們的英雄傳奇,富裕的人家還會邀請各地的遊吟詩人去參加婚禮和宴會,並給予重賞。由於這一習俗,在維京人慶祝擊敗西撒克遜王國的喜慶日子裡,他們也四處招攬一些英格蘭的歌手和遊吟詩人來到軍營演出,以歌頌他們的豐功偉績。阿爾弗雷德聽到自己的斥候反饋的上述消息,立刻想到了這是他報仇雪恨的一個契機。他總結昔日的教訓,明白以現有的軍隊和維京人的虎狼之勢正面硬拼,勝算渺茫。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他認為必須做好充分的情報工作,掌握敵軍的準確動向後,才能尋求機會與之決戰。阿爾弗雷德長期在羅馬接受教育,多才多藝,他決定親自出馬,喬裝為一名遊吟詩人潛入丹麥人的軍營,去獲取第一手情報。大臣們的勸諫也不能改變他這一大膽的計劃,此舉也開創了世界歷史上國王親自從事間諜工作的先河。

阿爾弗雷德大帝在自己頭部綁上簡單的布條,一身麻布粗衣,鋒利的匕首改制成特殊刀片藏於鞋底,拿著一把魯特琴如願地混進了遊吟詩人團隊。國王從小愛好文藝,不僅會多種樂器,而且會唱很多首古老的民歌,甚至還能表演一些雜技和魔術,因此他很快贏得丹麥人的好感,所到之處,都伴隨著經久不息、此起彼伏的掌聲。丹麥人對這位遊吟詩人的身份毫不懷疑,但他看似全心全意地在進行表演,其實暗中卻在觀察著敵方的一舉一動。丹麥人對喬裝的阿爾弗雷德十分信任,他能夠暢通無阻在維京人大營裡隨意進出。很快,他便發現這群北歐海盜喜歡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為了慶祝勝利,夜夜笙歌,常常酩酊大醉。他們用四處搶掠來的金銀珠寶打造成金光閃閃的飾品戴在身上,又強摟著掠來的美婦尋歡作樂,生活日漸驕縱,而士兵的鬥志卻越發消沉。阿爾弗雷德遊走於各個營帳之中,與丹麥人談天說地,這群被勝利衝昏頭腦的丹麥人萬萬沒想到在這些流浪的藝人裡竟暗藏著他們的死對頭,於是對阿爾弗雷德的問題傾囊相授,漸漸地,阿爾弗雷德就摸清了敵方的所有的兵力部署和營地情況。沒過幾日,他更是順利潛入了丹麥軍營裡最高司令官的營地,經過細心勘察,他發現即使這些侵略軍中的精銳也已經變得自大狂妄,其安全防衛措施只是馬馬虎虎,應付了事,更談不上制定周密的下一步作戰計劃。阿爾弗雷德在敵營裡潛伏了一個多星期,將丹麥軍隊的虛實摸得一清二楚。他確信此時的丹麥人已經不再是當初的虎賁之師,他們的軍需供應雜亂無章,只能靠搶掠來維持,而糜爛的生活也消磨了他們的戰鬥意識,令他們如一盤散沙喪失了繼續鯨吞英格蘭國土的雄心。於是他返回自己軍隊的營地,立即派出一股股人馬專門打擊維京人的劫掠活動,從而切斷了他們的供給,丹麥人開始陷入饑荒的危機中。878年春,阿爾弗雷德重振旗鼓,與丹麥人展開了永載英國史冊的艾丁頓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喪失鬥志的丹麥軍隊面對的是臥薪嚐膽的西撒克遜新軍,阿爾弗雷德率軍進入到艾丁頓,在那裡的丘陵地與丹麥人決戰。戰鬥白熱化之時,雙方騎士都紛紛下馬作戰。維京人發現,昔日的手下敗將早已非吳下阿蒙,而自己經過長期安逸生活,身手大不如當年。慢慢地他們支持不住退回了軍營,但阿爾弗雷德沒有見好就收,他指揮部隊將維京人大營圍困了四十多天,最後維京人彈盡糧絕,不得不舉起白旗投降,西撒克遜軍隊大獲全勝。這場戰役決定性地扭轉了英格蘭與丹麥的實力對比,阿爾弗雷德的威名傳遍了維京人世界,令他們數年不敢進犯。有關記述該事件的《年鑑》的記錄者說:“他(阿爾弗雷德)騎馬來到‘艾格伯特之石’,在那裡薩默塞特郡和威爾特郡的所有男人以及漢普郡的部分男人前來迎接他,他們因為見到他而興高采烈。一天後,他從那些營地前往伊利沃克,第二天到達艾丁頓,在那裡他與整個丹麥軍隊作戰,將他們打得落荒而逃。”

英國“間諜之父”阿爾弗雷德大帝

為紀念本次戰役修建的阿爾弗雷德塔

英國“間諜之父”阿爾弗雷德大帝

阿爾弗雷德的王旗

不過,北歐海盜已經在不列顛經營多年,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連根拔除的。作為精明的政治家,阿爾弗雷德也懂得見好就收。879年,他挾勝利之餘威,採用懷柔政策,與丹麥首領簽訂合約,承認了部分丹麥人的土地,雙方大致平分英格蘭國土,西撒克遜人佔據英格蘭南部,丹麥人退居北部並在那裡建立了“丹麥區”。作為交換,丹麥首領則皈依了基督教,並認阿爾弗雷德為教父,阿爾弗雷德為親自為這些維京將士們洗禮,希望藉助宗教的力量,與維京人化干戈為玉帛。當時有部下希望乘勝追擊,徹底擊潰維京人勢力,但阿爾弗雷德大帝反而與他們平分土地,就是考慮到國民需要休養生息,希望兩個民族能和睦相處 ,人們安居樂業,盡享太平。

英國“間諜之父”阿爾弗雷德大帝

阿爾弗雷德依靠自己過人的膽識與機智,將英格蘭從亡國的邊緣拯救了過來,並永遠改寫了英格蘭歷史。他不僅在軍事上戰功顯赫,在其他方面也對英格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由於丹麥人入侵,英格蘭地區的文化一度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阿爾弗雷德於是著手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他發現當時國內能將拉丁語翻譯成英語的人才寥寥無幾,便決定做出表率,親自主持翻譯工作,還和手下學者們一起合作翻譯了眾多作品。阿爾弗雷德也是一位文筆出色的作家(直到亨利八世之前他是唯一親手寫過作品的英王),《英格蘭人民教會史》、《哲學的安慰》等著作都是他的手筆。他還重視教育事業,建立了大量學校,甚至將自己的宮殿也改建為校舍。最令人稱道的是他頒佈了《阿爾弗雷德法典》,將基督教原則和日耳曼傳統法結合起來。此後《阿爾弗雷德法典》成為《英國習慣法》的前身,對英國一系列法律影響頗大。阿爾弗雷德重視歷史,組織學者撰寫了《盎格魯-撒克遜年鑑》,該書條目清晰,內容詳實,以流暢的文筆記述了早期不列顛的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間接強化了英格蘭的民族意識,為後世英格蘭的統一奠定了心理和文化基礎。他自己還發明瞭一種以蠟燭計時的方法,即每天工作八小時,學習八小時,另外八小時用於休息。在軍事方面,阿爾弗雷德改革了英格蘭的軍事制度,改變了靠徵集公社成員打仗的落後方式,建立了一支常備軍作為職業軍人,授予他們土地並允許世襲,開創了英格蘭騎士制度的先河。他還創造性地將軍隊分成兩部分輪番作戰,一部分出徵,另一部分則留在家中務農等待輪換。這種一半軍人服役,一半軍人務農的亦軍亦農的方式造就了英國後來的“民軍”制度。阿爾弗雷德在各地也建立了至少33座武裝城堡 ,要塞之間的間隔距離被精確地控制在20英里左右(也就是步兵一天的行軍距離,因此可以彼此迅速呼應支援)。每座城堡設立了國家財政供養的常備軍守衛,而當地居民被派遣去保衛他們居住的城鎮,並負責維修城牆。此外,這些城堡漸漸發展為武裝城鎮,為商人與農夫提供了安全保護,導致英格蘭的城市經濟漸漸繁榮,若干英國曆史名城也就在阿爾弗雷德大帝時期埋下了種子。為了免受海盜的侵擾,阿爾弗雷德也擴充了海軍,撒克遜人此後製造了比丹麥戰艦更大的船,每艘船有多達60只槳,船身是丹麥船的兩倍,速度也比更快。這種新式戰船,吃水淺,即使在海水低潮時也可以操縱自如,並且船舷較高,可以有效防止海盜接舷登船。此後,維京海盜便再也不能輕易席捲英格蘭的海岸線了。899年,阿爾弗雷德大帝安然長逝,享年50歲,將將一個繁榮的王國傳於其子“長者愛德華”(899-924在位)。

英國“間諜之父”阿爾弗雷德大帝

886年的不列顛

在英國曆史上,阿爾弗雷德大帝絕對可算作一位百年難遇的奇才。阿塞爾主教曾寫道:“他在搖籃中就對智慧滿懷愛慕之情”。阿爾弗雷德和傳說中的亞瑟王同樣領導了英格蘭人民趕走了侵略者,但他的功績在某種意義上比亞瑟王更為影響深遠。他誕生於英格蘭民族遭遇生存危機的時代,但他卻不畏艱險,出色地完成了時代使命,將英格蘭民族拯救於水深火熱當中,並領導其走向繁榮昌盛。他的武功,他的智謀,他的文采,都令臣民們五體投地,心悅誠服,成為日後的傳奇故事和民間歌謠中長盛不衰的素材。丘吉爾在他的《英語系民族的歷史》的一書中高度稱讚了阿爾弗雷德大帝:“在古挪威人戰艦猙獰的時代裡,阿爾弗雷德大帝是一盞明燈,是撒克遜人成就的光環標誌,也是這個民族的英雄。在丹麥戰役當中,這位統治者教給了他們勇敢和信心,他用國家和宗教的信仰挺住他們,並頒給了他們法律。良善的管理制度,記載了他們英勇的事蹟。人們以軼聞和歌謠來頌揚他。”而即使是反基督教的伏爾泰也自發評價道:“我不認為世界上有誰能比阿爾弗雷德大帝更值得擁有無窮無盡的子孫!”阿爾弗雷德大帝是歐洲中世紀最傑出的君王之一,被後世稱之為“英國國父”,同時,因為他喬裝潛伏,獲取敵人情報的壯舉,也可算作英國“間諜之父”。

英國“間諜之父”阿爾弗雷德大帝

英國海軍上將格萊興伯爵1877年樹立於萬蒂奇的阿爾弗雷德全身像

更多資料,歡迎關注我的圈子“西洋歷史文化魚缸”。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