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學渣作業:我認為的魯迅最重要的年份及原因

1902年3月日本留學,魯迅一方面受到日本人的輕視的眼光。另一方面看到的是中國同胞不成器的醜態。用八年的青春,從中國到日本,從仙台到東京,四處尋求生路。算是處處碰壁的經歷,在這裡接觸了日本的思想文化,看到中國社會的現實,也形成了心裡落差。


大一學渣作業:我認為的魯迅最重要的年份及原因


1901年接觸西方文學,瞭解西方思想文化,當他讀到嚴復翻譯的《天演論》,瞭解到西方進化論,由於中國傳統的歷史觀念比較單一。其基本思路是,今不如昔,表現的是對歷史進程的悲觀描述,這種歷史悲觀主義對魯迅的精神產生重壓。而當他接觸進化論之後,他增加了對於社會和人生的新認識,對於自己生存價值的新的判斷,於是奮起反抗舊制度和創造新社會。他開始生髮出拯救國民的熱情,而不是默默忍受,產生奮起反抗的衝動,開始思考理性的人生,中國國民性所缺乏的誠和愛。探究國民性病根所在,開始用文字書寫自己的志向,作出“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


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又表現了對於民眾的輕蔑,也就是對於民眾接受啟蒙的不自信。魯迅也並非是聖人,他在面對社會現狀的同時,他也產生了各種矛盾,對於信仰的懷疑。現實中病態人心對他產生強烈的刺激,甚至陷入綏惠略夫式的絕望。魯迅受到傳統的倫理觀念的影響和習慣意識的產生,由此形成一種甘於忍受的心境,但是在去到東京留學之後,他產生了更多的理想和抱負,渴望成為救國救民的一份子。即使受到外域思想的影響,但是中國幾千年的文人傳統已經刻在了他的骨子裡,他註定難以擺脫循環史論的影響,陷入社會的沼澤裡,吶喊著,又彷徨著。


魯迅的母親在魯迅日本留學的時候,卻為他包辦婚姻。實際上,給魯迅帶來了精神上的枷鎖和重壓,他同樣是被舊社會倫理傳統迫害的年輕人,朱安是可憐的,魯迅又何嘗不是受害者,他自始至終還是擔起了家庭的責任。


魯迅在結婚後又再次回到日本東京,計劃創辦雜誌《新生》,因為缺少經費和稿件,遭遇流產,《域外小說集》滯銷,使他的理想破滅,產生猶豫和懷疑的想法,也打壓了他內心的希望,他的狂熱日漸消減。這是魯迅第一次想要通過創辦雜誌的途徑來實現自己的抱負,但是卻遭遇失敗,也給魯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陰影,更是加深了他內心的悲觀主義。


‌ 他體現的是內心的一種虛無感,總有一種不可名狀的挫折在一直折磨著他,更有心中不斷冒出的“鬼氣”在深深地試圖腐蝕他的精神。魯迅選擇戴上面具,既樂觀又悲觀,可以說魯迅的一生,都在和自己作鬥爭,是選擇奮力抗擊應對一次次的精神危機,剖析內心,還是躲在角落裡沉默不語,他選擇了前者,他的一生是矛盾的,也許要說魯迅知道死之前,都沒能戰勝精神的苦難,但是在理想的一次次破滅,現實殘酷的打擊下,魯迅依舊選擇勇敢的站起來,他是孤獨而寂寞的,他度過了一個有倍感痛苦卻有意義的人生。


要說哪個年份對魯迅的影響最大,其實每一個時期都格外重要,他經歷越多,思想鬥爭也就越激烈,如果是孤立的看待某個時期,反而難以理解魯迅的一生,他的思想,他的偉大。


大一學渣作業:我認為的魯迅最重要的年份及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