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沒成本》越害怕損失的人損失就可能越大

《沉沒成本》越害怕損失的人損失就可能越大


經濟學上說的「沉沒成本」,是指:

已發生的,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它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在的決策只會有心理影響,但不會產生實質影響。

我可以舉個例子:

你花了50塊錢去看電影,半小時後你發現這部電影根本不值得看,你會選擇堅持看完,還是中途離場?

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留下來,這就是那句經典金句“來都來了”。

然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給出了答案:

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一定要忽略你的50塊錢,因為這50塊錢是「沉沒成本」,不管你走不走,這錢已經花了。留在電影院不僅不能挽回那 50 塊,反而會浪費時間,造成更大的損失。

「沉沒成本」本身無足輕重,但我們卻因為它帶來的心理壓力,不斷投入新的成本,最終越來越難割捨,損失也越來越大。

這樣的情境在生活中太多了:

雖然我在這個公司得不到重視,但畢竟在這幹了那麼久了,資歷、經驗、人脈都有,工作很順手,雖然我也想離開這裡去建功立業,我不捨得。結果在這個公司蹉跎了光陰,一事無成。

雖然我跟另一半感情不好,相處得很痛苦,但畢竟我們這麼久的夫妻了,過去也還是有不少珍貴的回憶的,如果要離婚,我不捨得。結果兩個人都過得很痛苦,但也都忍著過日子。

雖然我貿然買進了大筆股票,連續跌了小半年,但畢竟我當初對它期望那麼大,或許未來會暴漲呢,現在要賣,我捨不得。結果猶豫越久,虧得越多,最後被套牢在股市。

我非常能夠理解每個人都有「損失厭惡」——人們對於損失有著天生的恐懼,為了避免損失,挽回損失而甘於冒險。

就像有人這麼分析傳銷的一個心理機制:

沉迷傳銷的人,未必都是被洗腦了,很多人都是處於「損失厭惡」的心態。

他們認為現在就走,什麼收穫都不會有;但如果留下來,還有可能把錢撈回來,因此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金錢,是值得的。

但沒想到,他們投入的越多,就陷得越深。

這種心理機制是很難戰勝的,因為這是人的本性,放棄曾經的付出,從零開始,反而需要更大的勇氣。

但是你也要明白,當斷不斷,必受其亂,越是害怕損失的人,可能損失就越大。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選擇和放棄中選擇?


1)不輕進,是預防失敗的良藥

在進入一個領域時,你要仔細調研、冷靜思考,不能只看中表面的繁華,腦子一熱就下場。別貿然下場,是預防失敗最重要的手段。

大多數人是下場了在踩坑,直都在場內摔得鼻青臉腫,才想到退出。與其這樣,還不如先調查清楚坑在哪,審慎進入。


2)設置止損倉位,不戀戰

很多人會陷入損失厭惡的陷阱,當損失擴大時,尤為連戰,總想或許還有機會翻盤。

但是建議你給自己設置一個止損標準,比如:

等公交 20 分鐘沒來,那就堅決打車。不要覺得,都等了 20 分鐘了,萬一 10 分鐘後公交來了,那之前不是白等了?

但是你立即打車,會節省後面的 10 分鐘,也會減少心理的混亂感,更何況你等不等後面的10 分鐘,前 20 分鐘都浪費了,就沒必要多等了。


3)換種人設向自己提問

如果你對放棄和堅持無法抉擇,那麼你可以試著用另外一個身份來想自己提問,尋求解決方案。

舉個例子,1985 年,因為日本存儲器公司的崛起,英特爾已經低迷了一年多了,全公司上下都在為存儲器業務奮鬥。

公司創始人格魯夫和摩爾在討論公司困境,格魯夫問摩爾:“如果我們被提出董事會,你認為新的CEO 會採取什麼措施?”

摩爾猶豫了一下說:“他會放棄存儲器的生意”。

格魯夫說:那我們為什麼不自己走出這扇門,自己做這件事呢?

於是英特爾從此決定,放棄了十幾年的存儲器業務,轉戰中央處理器領域。

這就是旁觀者清,如果你能夠站在旁觀者的視角上,自己提問,那麼你的選擇會明確的多。


4)練習斯多葛哲學的「消極想象」

「消極想象」,其實就是想象如果你失敗、放棄的話,你該如何面對,會有什麼後果。

很多人之所以厭惡失敗,是對失敗的後果有所恐懼,但沒有什麼天能夠塌下來,當你真正嘗試直面自己的錯誤和取捨時,你就會發現其實也沒什麼好怕的。

這就是為什麼佛家認為一個人的精進,需要一點“勇”,因為你面對的主要是心障,現實的放棄沒那麼可怕。


5)不要太為難自己

勝敗本來就是兵家常事,如果實在不行,就算了。但一定要總結規律,下次做事前一定要想清楚,再下場。

我必須說,承認自己的錯誤和失敗,是走向正確和成功的第一步。

世界上沒有完人,也沒有絕對能成功的業務和工作,如果你當下的生活過得不很如意,那麼我建議你思考,你是在堅持,還是在維持。

放棄錯誤方向,是走向正確方向的第一步。

最後,送給你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的一句話:“人生最悲哀的,莫過於用最高效的方式去做錯誤的事情”。


不要怕,加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