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鬆口升槓桿,明年財政再發力

本月14日週三,央行召開金融數據季度發佈會,再次對宏觀槓桿率的抬升表態。

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兼新聞發言人阮健弘表示,宏觀槓桿率的回升是宏觀政策支持疫情防控和國民經濟恢復的一個體現,應該允許宏觀槓桿率有階段性的上升,擴大對實體經濟的信用支持。

經歷了防範風險、階段性收縮的三季度後,央行終於對槓桿率階段性上升進行了“鬆口”,各類配套政策也隨之應聲落地:一是將普惠小微貸款延期政策再次延長,可延期至2021年3月31日;二是給地方銀行執行普惠小微貸款提供了激勵措施。

另一方面,四季度是下一年度財政政策確定、執行的關鍵時期;央行的表態背後也表達了高層總體的意向。在經歷了三季度的短暫緊縮後,四季度的宏觀政策再次轉向積極、穩健,意味著2021年的財政政策仍將保持積極、高位運轉。

經濟運行轉變的關鍵時期

在新聞發佈會上,央行的發言人還提到:雖然疫情對經濟衝擊的高峰已經過去,但是我們面臨的國際形勢仍然複雜嚴峻。我國經濟運行正處於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關鍵期,貨幣政策堅持穩健取向不變,更加靈活適度,更加精準導向,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確定性應對各種不確定性,完善跨週期設計和調節,維護正常貨幣政策空間,平衡好內外部均衡,處理好短期和長期的關係,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從講話中我們不難發現,雖然我們的經濟恢復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也成為了疫情時代下表現最好的經濟體之一,但宏觀上的經濟運轉仍然處於關鍵時刻,經濟、產業仍然需要進一步幫扶。因此,在這樣的關鍵時期,不僅央行會在貨幣政策上進行適度的調整,我們的財政政策也必須維持高力度的支撐,實現宏觀政策的對跨週期設計與調節作用。

因此,從實際需求來看,財政持續發力是大概率事件,明年我國財政的赤字率、新增債券發行規模仍將處於高位。

財政發力仍有一定空間

近期,地方債務的問題再次引發了一些討論。雖然部分地方政府面臨著債務率過高的問題,但財政發力仍然具有一定的空間,當前財政政策可調節的餘地依然很大。

一是政府債券規模還有提升空間。

當前許多地方債務的問題主要聚焦在城投債務、隱性債務與非標債務,但標準化的地方債務率仍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從政府債券的規模來說,我國的政府債務率仍處在較低的水平,完全可以繼續加大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力度,並對存量債務進行梳理和置換。

二是中央財政的發力空間很大。

當前關於政府債務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地方債務領域,中央財政的可用財力、金融工具仍然非常寬裕,並且隨著財權的上收,中央財政在財政政策中所佔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因此隨著“十四五”的來臨,中央財政有望在一系列新的重大項目上開始發力。

三是國企改革將釋放新的投資。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同樣是財政預算的一部分,因此隨著國企改革的推進,許多國有企業也將釋放新的投資能力。當前,由於控槓桿的需求,許多國企的槓桿率都有階段性的下降;但隨著週期的來臨、貨幣政策調整與國企改革的推進,國企有望得到新的機會。近期政策鼓勵國企通過混改來增大企業的資本金規模,就使得一批國企在資產負債率不變的情況下得到了加大投資的空間,也佐證了國有資本確實擁有進一步發力的空間。

因此,儘管2020年的積極財政規模創下新高,但2021年的財政政策仍然保有持續的空間。

基建投資回升,資金仍需保障

根據央行披露的數據,近期基礎設施的中長期貸款也是保持了較快增長。9月末基礎設施的中長期貸款的餘額同比增速是13.5%,比上年末高了3.4個百分點。前三季度累計的基礎設施的中長期貸款新增2.4萬億元,同比多增8408億元。

這意味著基建投資自2018年觸底後,再次出現了回升;近期整個基建行業都出現了回暖之勢,行業上下游的產能也開始回升。但要維持這一局面頗為不易,由於基建項目建設週期的特性,必須持續投資才能實現整個行業的良性運轉,否則對產能需求的影響將是極大的。

鑑於這些年政府與財政改革對這一塊開始重視,明年的財政政策也將持續,幫助地方基建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出現穩中有升,避免過度去槓桿造成的經濟起伏。在三季度末,財政部等中央部委密集調研各地項目,也是為了在財政發力的同時進一步加強財政投資的效率,避免再次出現短期投資過大產生的“消化不良”。

結語

明年的財政政策,或許還是可以用財政部領導在今年初的發言作為概括:讓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

2021年的總體財政力度還將保持高位,但投資重點、投資方式和投資分配仍然是個謎;不過這些很快將在未來的兩個月內逐漸落地,讓我們拭目以待。

央行鬆口升槓桿,明年財政再發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