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的成敗,其實就兩個字:槓桿

今天最勁爆的消息,是海航集團被接管。


說起來也不太意外,之前有過傳聞,而且這兩年,但凡關注一點財經,都知道海航快撐不住了。


壓垮海航的導火索,是這次新冠疫情,使得其現金流枯竭。或者說得再通俗點,沒錢了。


以2月16日為例。當天海航旗下所有航空公司,共執飛406班,總客運收入只有2797萬元。相比之下,此前,僅海航控股一家公司,最差也能單日貢獻8000萬元以上的營收。


但實際上,海航集團之前的風光,和當下的落寞,說白了就兩個字,槓桿。


1992年10月,海航正式宣告成立,當時公司資產在千萬元級別。到2017年底,其總資產規模飆升至12319億元,增長了10萬倍。


海航的成敗,其實就兩個字:槓桿


海航擴張的方式很簡單粗暴,就是買買買——2006年之後,海航收購了多家公司,從重工、證券、信託到遊艇、商場、酒店,同時,自2010年起,海航至少開展了40宗跨境併購。


甭管是公司還是個人,要想支撐這麼瘋狂的“剁手”速度,就只有一種方式:借錢,上槓杆!


銀行日子好過時,借錢容易,但銀行如果覺得未來日子不太妙,開始要債時,海航的日子就不容易熬了。


為還債,海航無奈之下只能賣資產,2019年11月,當時公司一把手陳峰在接受採訪時說,海航一年多已經賣了3000多億元的資產。


賣資產總歸需要時間,但債主可沒耐心等待,海航的故事,也就從此進入了“被接管”的倒計時。


借錢投資買資產,風險是很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