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1949年12月,蘇聯格但斯克灣海域波羅的斯克港,一艘嶄新的大型驅逐艦身披綵帶正式入役。作為二戰後蘇聯建造的第一艘水面主力艦艇,寒風侵襲的蘇聯西部軍港依然舉辦了盛大的入役典禮,湊熱鬧的群眾也可謂是人聲鼎沸摩肩接踵。大家面對著這艘新式驅逐艦,引人注目的不是她簡潔明快流暢的新式艦首船型放樣線型,也不是鋼威雄壯的雙130高平兩用艦炮,也不是全艦上上下下均衡配設的外表天設地造相得益彰堪稱絕配,而是其前方擺著一副巨型圖框,這副圖框甚至都超過了驅逐艦艦橋的高度——這是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的全身畫像。

而這艘驅逐艦,正是二戰結束後冷戰鐵幕拉起的蘇聯第一代驅逐艦——“快速”級驅逐艦的首艦“大膽”號。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正在下水的“大膽”號。為了給斯大林慶生,可見此艦正面擺著一副巨大的斯大林畫像

“大膽”號驅逐艦此時已累計試驗時間已達145小時,共行駛約5250海里,堪稱完美。而蘇聯戰後建造的第一艘艦隊主力水面艦艇選在12月21日入役,在斯大林七十大壽之際正式交付波羅的海艦隊服役其用心可謂良苦。作為整個蘇聯時期建造數量最多的一型驅逐艦,快速級驅逐艦的誕生同時也刷新了蘇聯造船業的一項紀錄——該級的 ″才能″號先後僅用了十三個月時間就交付海軍使用。不過回想起快速級驅逐艦的計劃立項,其歷史也值得大書特書。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快速級驅逐艦線圖

時間回溯,根據斯大林親自批示的1945年8月所制定的造船計劃,蘇聯設想在1955年之前完成足足132艘大型驅逐艦和226艘常規驅逐艦的建造工作,這彷彿讓我們感受大洋彼岸某支戰艦批發下水的強大海軍才能有的野心。不過滿目瘡痍的蘇聯在戰後的陣痛期內顯然不具備如此規模龐大的建造能力。於是蘇聯中央政治局考慮再三加之根據造船工業人民委員會隨後進行的分析結論,他們認為以現有的“火力”級驅逐艦作為樣板,進行升級翻修設計成一型新式驅逐艦最為妥當。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火力級驅逐艦是二戰時期蘇聯生產的一種驅逐艦。1938-1940年準備建造24艘,但被德國入侵打斷。

設計理念:求穩而又求快

在經過了蘇聯副人民委員列季金的親自批准後,改進設計工作交由蘇聯第17中央船舶設計局完成,由工程師費謝爾總體負責,另兩位設計師阿庫爾日和馬斯連尼科夫輔助完成設計工作。半年後以該設計局所在日丹諾夫船廠分部的基礎上成立了專門負責設計輕型戰艦的第53中央船舶設計局,設計工作方向也變得更為明確。

1947年1月28日,新式驅逐艦的設計工作順利通過,建造工作被編為“306Mc型”工程。工程初步計劃建造二十艘,但後來根據斯大林對造船工業部部長戈列格里亞德的親自指示,該型工作的建造數量一下增加至六十九艘。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火力級驅逐艦

兩年後,後續的“306Mc型”工程由於發現存在很多技術缺陷,海軍部和造船工業部曾計劃再增加十五艘該型驅逐艦的建造工作,不過提議未獲整體通過。最終經過多方協商,“306Mc型”工程的建造數量最終敲定為七十艘。

“306Mc型”工程艦艇數據

1948年9月底,該工程開始先後在“日丹諾夫”、“61公社社員”、“莫洛托夫斯克”和“列寧共青團”等四家船廠開工建造,並由海軍部特派的中校工程師伊裡切夫負責監督工作。“306Mc型”工程的設計外形相比前作有所增加,內部艙室增加到18個,同時艦身也首次採用全焊接製造工藝,但重要的是設計人員針對工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很大的改進,也更新了蘇聯艦艇製造工業自二戰以來全新的生產流程與管理制度。

“306Mc型”工程長度為120.4,寬度為11.9米,吃水深度為4.3米,標準排水量為2240噸,滿載排水量為3180噸。細節方面,“306Mc型”工程相較於前輩火力級驅逐艦,其艦艏甲板為避免上浪威高幹舷上翹設計,艏舷傾斜設計略顯外飄 ,過渡也更加圓滑。其次蘇聯人在艦艉設計上更多地借鑑優化了納粹德國的“納爾維克”級驅逐艦方案,況且作為德國戰後賠償的“Z33”號驅逐艦也給了蘇聯人更直接的參考依據。此外該艦也重新改用當初列寧格勒級驅逐艦中與船體一體化的密封型軸管架設計。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納粹德國的“納爾維克”級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列寧格勒級驅逐艦,蘇聯二戰主力驅逐艦之一

在動力選擇上,費謝爾依舊保留“SOK型”工程的輪機鍋爐交替佈局形式,但換用列寧格勒鍋爐製造的設計局工程師加薩諾夫,和捷格加列夫研發的“KB-30”型鍋爐電力供給設備則繼續採取火力級115伏直流電設計,裝各三臺150幹瓦渦輪發電機和兩臺75幹瓦柴油發電機。

在武器裝備上,蘇聯人保留了艏艉各佈置的一門130毫米雙聯裝雙聯火炮,二號煙囪前後的兩座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全部換成五聯裝。而原先的76.2毫米防空炮也換成了一門85毫米“92-K”雙聯防空炮。另外在艏艦橋二層建築的延伸炮臺以及艏艦橋、一號煙囪和艉橋頂部共配備有七門70K防空炮,反潛武器則採用了兩座“5M5-1”深水炸彈投擲器。但到了1951年就改用第101專業設計局設計師沙維林研製的“5M5-2”型。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306Mc型”的130毫米雙聯裝雙聯火炮特寫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306Mc型”工程的電子設備在火力級的基礎上也再次加強,除將對空搜索雷達換成更趨完善的艦旗“1M4”型並改用“海王星Ⅱ”導航雷達之外,蘇聯還增設一套“繪圖板306C”信息指揮系統並配合使用“火炬-M3”詢問發射機和“火炬-M0”詢問應答器組成的“火炬-M”敵我識別系統。另外原先的測距指揮台也改為更為先進的“CM-10”型,而“CB29PnM”型測距儀也安裝在艉橋上方配合“三角旗 -2”火控雷達的使用。

設計工程結束後,“306Mc型”工程也獲得了自己的名字——“快速”級驅逐艦。

儘管快速級進入服役的三十餘年裡正值如火如荼的冷戰軍備競賽期,但其改進工作卻並不隨著推陳出新的各種海軍武器裝備而層出不窮。這批艦隻只是從1951年開始陸續將“ZOK”防空炮調換成四門37毫米“B-11”雙聯防空炮,還有一部分艦隻則在60年代末起增加了一至三門數量不等的25毫米“2M-3M”雙聯防空炮,但該級驅逐艦的電子設各卻更換頻繁乃至頻繁到奇葩,具體內容在之後我們會詳談。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快速級驅逐艦,防空組特寫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快速級驅逐艦上的蘇聯水兵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快速級驅逐艦上的蘇聯水兵

暢銷海外的快速級驅逐艦

得益於該級驅逐艦憑藉其優異的性能與龐大的產量,在冷戰期間也出於蘇聯國際外交所需而出口海外——比如1957年由於蘇聯和哥穆爾卡政府關係趨向緩和,蘇聯於是將該級的兩艘驅逐艦轉給波蘭海軍用於其海軍建設。再比如到了60年代,蘇聯顧及其全球地位擴張的影響,又向反美情緒高漲的印尼先後轉手了八艘該級驅逐艦,同時對艦隻進行了必要的武器和電子設備的換裝。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儘管其改進工作並不大,但這型方案仍舊被蘇聯自己細分為“SOBK型”工程。相比起這些,轉手給埃及的一批驅逐艦所接受的改動,也更加明顯從50年代後期開始至蘇聯和埃及最終撕破臉皮之前相繼有六艘該級驅逐艦轉給了埃及海軍的真實用心——只是蘇聯為考慮擴大在地中海的勢力並將第三世界國家逐步納入自己的社會主義陣營籍此削弱英美國家的掌控力度而已。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停靠在涅瓦胡上的快速級“殲擊”號驅逐艦,攝於1959年

1967年,蘇聯將原來艉部的防空炮以及測距儀全部拆去並在相應炮位上換用了兩座“PBy-2500”反潛火箭深彈發射器,另外蘇聯還為驅逐艦增加了一定數量的雷達電子設備包括“俄尺-B”火控雷達與俄尺-H對空搜索雷達等。而最後兩艘永久號和拼命號即按此方案加以改進,改進工作也被稱為“305A”型工程。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456“海豚”號最後死於自家的反艦導彈

與埃及撕破臉皮的政治籌碼

隨著蘇聯和埃及的關係在70年代中後期開始嚴重惡化,改進由埃及政府歸還的兩艘快速級驅逐艦——“堅實”號與“無情”號便成了蘇聯必須要完成的某種政治任務,原因是埃及此前頗有些卸磨殺驢地表示蘇聯轉手給他們的幾艘驅逐艦無非都是些難堪大用的老舊戰艦,這讓心虛的蘇聯覺得很是憋屈,但讓蘇聯更為不悅的是埃及人已經開始重覓國際合作夥伴為其海軍建造新型戰艦,並最終讓還與自己交惡的中國完成兩艘出口型“江湖”級導彈護衛艦的建造工作。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進入埃及海軍服役的快速級“致勝”號驅逐艦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江湖”級導彈護衛艦,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中國解放軍053H級護衛艦

於是,戈爾什科夫元帥在1978年授意由蘇方自行對這兩艘驅逐艦進行徹底翻修以作為對埃及人的回應。為突出工作性質改進工作被特地編為“SO5B”型,5B含義即為″工程的重修工作″。從1979年至1981年間,堅實號與無情號分別在塞瓦斯托波爾的海軍造船廠開始整修工作,但改進力度其實只能算是翻新,因為蘇聯人只是按照交付埃及人使用之前的艦上佈局對這兩艘驅逐艦進行了二坎改進,增加了必要的火力設備和雷達設備。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1956年任蘇聯國防部副部長兼海軍總司令

不過外交政治意味更多地成為此次改進工作的核心,這兩艘驅逐艦從軍事使用角度上來說顯然已是過時,於是在服役了短短不足七年之後兩艦先後從海軍退役,結束了頗具戲劇化的服役生涯。

由快速級改進——"無聲"級電子偵察驅逐艦

隨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華盛頓正式締署組建之後,蘇聯越來越感受到了來自西方勢力的威脅與挑戰。1955年6月海軍部向國防部提請戰役需求書決定將剛服役不久的部分快速級驅逐艦進行全面改進,使之成為一型情報偵測和收集能力兼具的電子偵察艦。三個月後,新晉為蘇聯國防副部長的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批准了這份需求書,但在批覆中他要求新型戰艦的火力不應被過分削弱。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快速級“雷電”號驅逐艦,後賣給波蘭海軍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在船塢中的快速級驅逐艦

初期設計工作交由第57中央設計局的巴里巴拉什和沃伊什維洛設計小組完成,並於1956年6月上報將方案呈交海軍部審閱根據設計。該艦將基本保留快速級驅逐艦的所有佈局,但配合兩座第1科研所設計師馬祖洛夫,和別列日科夫共同研發的由“龍捲風”深彈投放指揮儀控制的16管“P514.2500”反潛火箭深彈發射器,同時安裝“俄尺-5”火控雷達,艦殼聲吶也換用改進的“飛馬座”9M型。

此外考慮到可能出現的核戰爭威脅,設計中特意強調了船體焊接工藝的二次加固並首次在作戰艦艇上加裝一整套空氣過濾淨化設備和水幕過濾系統。在具體細節設計上,設計組共給出三種各選方案——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快速級驅逐艦“無暇”號正在測試最大航速,攝於1951年

第一套方案:將調換兩門57毫米四聯防空炮,但將魚雷發射管全部拆除以安裝更多的電子設備。

第二套方案:將安裝三門57毫米四聯防空炮 ,其中的兩門分別用以調換艉部的雙聯火炮和防空炮,另外拆除原先二號煙囪後的一座魚雷發射管用以安裝電子設備。

第三套方案:以第二套為基礎,對機械佈局進行改進以著意強調適航能力。

經過海軍上將工程師納比圖辛的分析:

第一套方案:適航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商榷。

第三套方案:由於要對船體內部進行徹底改建,耗時與資金都成問題。

相比之下,第二套方案雖然設計航速略慢0.5節,但基本保證了原先快速級的諸項性能。

於是海軍部最終決定採納這套方案並於7月30日獲海軍副總司令巴西斯特的批准。8月25日,設計方案在部長會議上獲得正式通過。建造工程編為“31”型工程,計劃先從四大艦隊的快速級中各挑選兩艘進行改進。但後續工作在1957年3月卻發生了重大變化——該方案在複審時被認為設計防空火力嚴重不足,單靠一門130毫米火炮也無法保證有效的自衛,極易在敵方的初次進攻中即遭毀滅性打擊。於是設計小組只好根據要求將原來艦艉的130毫米火炮重新安上,而防空炮也被射角更大、射速更快的57毫米“B-11”雙管防空炮所取代。另外“飛馬座2MⅡ”型最終也換用“C-572武仙座”型,另外艦上還特意增設了一座拖拽式高速音響水雷自衛具。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B-11”雙管防空炮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新改裝的“M-62”深水炸彈發射器

在設計改進的同時,戈爾什科夫也將自己的想法向國防部長朱可夫進行了交流。他認為快速級雖然平均服役時間不足五年,但顯然已無法應對來自美國的直接威脅,他希望能將二十四艘該型驅逐艦加以改進。使之成為一型具有全方面作戰能力的綜合戰艦。朱可夫權衡再三後於6月3日答覆戈爾什科夫表示原則上同意,但要在下次召開的部長會議上經各方討論後再做總體定奪。

五個月後,巴里巴拉什和他的設計小組完成了最終技術細節方案,但海軍內部的部分人士卻對這套方案提出了諸多疑問和指責。除了一些細小問題外,最主要的是他們都認為這型驅逐艦根本不具備巡邏偵察的能力,火力配合也難以應付北約海軍的攻擊。來自下屬的諫言並未讓戈爾什科夫全盤放棄這項建造工程,但卻足以使這位海軍總指揮官的心態發生微妙變化。於是他決定仍舊按照原先計劃先建造八艘待實際服役情況再考慮是否進行後續建造。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1958年2月修改後的“31”型工程得以正式通過。改進工作其實於1957年10月中旬就已在列寧格勒的194號 ″上將″造船廠和喀琅施塔得列寧勳章海軍船廠開始了初期改進。後續艦隻也在北德文斯克(即原來的莫洛托夫斯克,1957年後更名)等三家船廠開始改建。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31”型工程

根據要求,新艦的主桅上增加一座 ″俄尺-H″ 對空搜索雷達,並換用由鎳-K″詢問發射機,與鉻-KⅡ詢問應答器組成的“鎳鉻合金-K”敵我識別系統。而“尖角堡-2”主火控雷達也同時更換為“齊射-M2”型。但原先艏艦橋上已顯累贅的測距指揮台則被拆去,作為改進的核心無疑是為驅逐艦安裝一套完整的電子偵察設備。

為截取西方電子情報,該艦專門配備一套“斜桁”雷達偵測系統與包括電子信號偵測、修正和接收的“後桅”電子對抗系統。但因修改設計增加了武器配置,導致有限的載重餘量和限定艦寬已無法將“斜桁”雷達偵測系統的全部六臺無線電偵測設備安裝在一艘驅逐艦上。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於是蘇聯人決定化整為零,將方案再細分為“I”級方案和“II”級方案

,也就是把設備分為兩組分別安裝在兩艘不同的驅逐艦上——一艘負責全部偵測波段的 60%,另一艘則負責監視剩下的40%波段

這就導致了兩艘驅逐艦日後必須同時出動才能毫無遺漏地偵測到全波波段範圍的電子情報。此時該型改進的“快速”級驅逐艦也獲得了新的名字——“無聲”級電子偵察驅逐艦。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上圖為“I”號方案(無聲號),下圖為“II”號方案(危險號)。可見其分配工作導致的桅杆區別。這種奇葩的配置,導致必須兩艘船同時出動且互相配合,才能發揮出“電子偵察”的性能。一旦其中一艘船出事,整個偵察系統就會崩潰。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1960年1月15日,開始進度最快的“無聲”號在潛水電動泵過壓通風調節閥等零部機件尚未全部安裝妥畢的情況下便匆匆開始了繫泊試驗。5月18日無聲號開始在託波爾外海域進行試航。改進後的驅逐艦相比快速級的標準排水量仍增加將近800噸,最大航速也降到33節,續航能力更是縮短至3080海里。在對海試中發現的一些細小問題,加以改進之後首艦“無聲”號於6月底開始交付黑海艦隊服役。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脫胎於快速級驅逐艦的“無聲”最大的區別——CM-10測距臺已被碩大的 ″斜桁″ 雷達偵測系統取代

遺憾的是,儘管當初戈爾什科伕力排眾議,但在改進工作伊始就出現的各種質疑很快就隨著這批艦船的陸續服役而成了棘手問題:首先是電子設各的可操作性不夠——新型驅逐艦雖配備了大量電子偵測設備但卻沒能提供足夠的分析處理系統,這就使這批戰艦在遠海作戰中即便獲取了敵方信息也無法在較短時間內將其破譯成有用的軍事情報。

其次,由於無法為這批龐大的偵測設各提供穩定的工作電壓,這些設備還經常出現工作故障。再然後就是驅逐艦糟糕的自衛能力——僅僅五門高炮組的防空火力不要說抵禦北約噴氣式戰機了,就連對抗傳統的二戰螺旋槳機都有些吃力,而配備的反潛武器一旦遭遇美軍潛艇也是凶多吉少。於是艦隊方面不得不為這麼一艘中型艦艇配合幾艘火力艦艇提供護航工作......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蘇聯解體後(1992年)的快速級驅逐艦

這還不算完,兩種方案改進艦的協同能力也不甚默契。由於設計之初就因條件所限而不得不將電子設備分裝在兩艘艦上,但設計者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如何能讓兩艘成雙成對的電子戰艦可以順利地溝通信息情報。到最後蘇聯人不得不再補上 ″海王星-31″型雷達船以作為兩艦的信息中轉樞紐,又在II級方案的四艘驅逐艦艉部增加一座安有“捲尺”型終端信號接收設備的艉桅建築。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但最為奇葩與搞笑的地方來了——幾年後的實際證明無聲級驅逐艦的改進設計其實只是一場徒勞,因為北約各國海軍相互聯絡的共用波段大都在8毫米至18毫米之間,而這段波頻卻無法被搭載於 ″無聲″級驅逐艦上的電子設備有效地全頻截取

什麼意思呢?這就意味著蘇聯費盡心思搞“配合作戰”又是改裝強大電子偵察系統、又是升級武器、又是讓整個艦隊伺候這兩艘船、又是升機通訊系統的“電子驅逐艦”——根本無法獲得北約國家的完整情報,只能單獨針對某一國海軍的內部電子信息進行跟蹤攔截。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無聲級驅逐艦改進前後共耗費了蘇聯將近1100萬盧布的軍費開支,但卻實在不能算是一型成功的改進方案。由於各艦隊對這批戰艦的需求並不強烈,況且這些艦船不算理想的作戰能力。於是無聲機驅逐艦已經完工的:“警戒”號、“危險”號、“真實號”和“渦流”號四艘驅逐艦在完成試航工作後即被封存。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無聲”級糟糕的性能,被蘇聯水兵經常以蘇聯兒童作家巴爾託的作品所嘲諷“我們倆一起作伴去瑪塔...”

就在無聲級驅逐艦批准後的第三個月根據該設計工程為基礎的再改進方案也隨之出爐。除了增強反潛和防空能力之外,設計還對電子設各進行了重新的佈局和優化。不過偏愛導彈的赫魯曉夫卻讓蘇聯海軍水面艦艇的建設遇到了毀滅性打擊並直接導致了後續設計方案的最終不了了之。作為蘇聯的第一型電子艦,“31”型工程在設計中凸顯了蘇聯海軍仍顯稚嫩的建設思路。當然這也是在冷戰中處於劣勢一方的蘇聯為抗衡美國海軍及其北約諸國海軍部隊所進行的一次急功近利的嘗試。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蘇聯解體前夕的“無聲”號驅逐艦

結語

不管是快速級驅逐艦,還是其改進的無聲級電子偵察驅逐艦,其最大的影響是把蘇聯軍艦製造業從二戰水平拉到了近現代水平,並革新了一整套生產與管理體系。但話說回來,作為冷戰初期蘇聯的主力驅逐艦,該級驅逐艦卻仍難適應戰後複雜多變的作戰環境 。其詬病已久的防空能力面對噴氣式戰鬥機的出現和英美航母壓倒優勢的艦載攻擊能力,加之蘇聯防空火炮的有限射程這讓已原本看似得以完善的快速級防空火力受到了多方質疑。更為糟糕的是,蘇聯水兵隨後還發現艦上裝備的聯合高炮射擊指揮儀在噴氣飛機高速俯衝狀態下時常會出現校準數據偏差,這樣的缺陷對於一艘原本就防空能力有限的戰艦來說更顯致命。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快速”且“無聲”——蘇聯二戰後的第一代驅逐艦小史淺析

快速級驅逐艦和無聲級驅逐艦雖然比較符合蘇聯海軍在冷戰初期所秉守的近海防禦作戰思路,但其歸根結底仍只是一型以近海防禦為主的火炮魚雷驅逐艦 ,其設計本身也在這種整體思路的束縛之下難出有多少技術亮點和改革創新可言。總的來說,設計本身並無多少特別的技術亮點和改革創新,但卻比較符合蘇聯海軍冷戰初期所秉守的近海防禦作戰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