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生遇到自己孩子生病

孩子都會經歷生病,醫生的孩子也不例外。當孩子生病時,醫生會想什麼呢?他們帶自己孩子看病又是怎樣的體驗呢?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醫生的經歷,作者是疫苗科張量智醫生,兒科醫生林漢煉做了點評分析。

我女兒剛滿6歲,週三晚上照例是我們的閱讀時間,在給她講英文繪本的時候,她調皮地笑著對我說:“爸爸,這篇英文好難,聽得我頭都聽暈了。”過了一會兒又給我說:“爸爸,好冷哦。”然後就抱緊自己的衣服,小身子抖個不停,我就知道不對勁了。

用自己的額頭捱了下她的額頭,明顯發燙,一測體溫就是38度。她還在寒戰,估計體溫還在上升期,我決定先觀察著,就伺候她早早睡覺了。只睡了兩個多小時,女兒在接近凌晨一點時醒了,手腳滾燙,說頭暈得很難受,再測體溫是39度。

我再次問她,確認了沒有咽痛、腹痛、肌肉痛,沒有咳嗽、流涕。檢查手腳和身上也沒有皮疹,用小電筒和勺子查看咽部只有點發紅,聽了聽肺部無囉音,無氣促,心律齊,心率120bpm。

林漢煉醫生:張醫生的這些初步檢查非常重要而且實用,雖然非醫務人員的家長可能不懂聽診,但只要做到其他細節:確認有無其他症狀、有無皮疹、尤其是呼吸情況和精神狀態,也已經足夠,可以對孩子病情有個初步瞭解和判斷:是在家觀察、還是及時就醫。

看她難受的樣子我心裡很擔心,有想去急診的衝動,最後還是覺得休息對她更重要。退燒藥也暫時不吃,讓發熱再飛一會兒,畢竟發燒可以“殺毒”,還是等到早上再說。

林漢煉醫生:雖然發熱確實是一種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但如果發熱已經引起頭暈難受,這時候可以考慮使用退熱藥,好讓孩子舒服一點

早上女兒的精神狀態就明顯不好了,早飯也不想吃,體溫還是39度,我帶她去附近的一傢俬立二甲綜合醫院就診。

選擇這家醫院一是因為離家近、方便,二是自己和家人都在這就診過幾次,我判斷醫生比較靠譜。而附近的省婦幼和區婦幼都人滿為患,並且醫生也良莠不齊,就診體驗不好。華西附二院這種大牌就更不考慮了,千萬不要因為小病去湊熱鬧,排隊排到崩潰不說,萬一感染個耐藥菌那才真不划算。

林漢煉醫生:國內越大的醫院往往越人滿為患,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疾病都一定要到大醫院才更好,事實上,對於一些普通小病,選擇就近靠譜的小醫院、甚至診所就行,既方便了自己、也減少了交叉感染風險。

醫院接診的是門診兒科的一位和氣的女主任醫師,聽了我的描述說症狀很像是流感,血常規暫時不查,因為病毒感染初期白細胞和CRP都可能增高,查了也沒有應用抗生素的指導意義,我表示同意。醫生建議採咽拭子做流感抗原檢查,雖然女兒一個半月前接種了三價流感疫苗,但有無免疫應答的可能,也不排除是疫苗未覆蓋的BY型流感,就決定做了檢查再說。醫生親自動手,採咽拭子時女兒有嘔吐反射,我心裡暗想,這說明醫生採樣部位和力度是基本準確的。

林漢煉醫生:只要一發熱就查血常規、CRP已經是國內絕大多數醫院和醫生的常規做法,但其實正如文中所說,這大多並非必要,反而有可能因為白細胞、CRP“高”而被濫用抗生素。做流感病毒抗原檢查時,鼻咽拭子其實比咽拭子的敏感性和準確度都更高,所以有條件的話建議儘量還是做鼻咽拭子。

檢查結果出來前,醫生先開了連花清瘟顆粒和柴黃顆粒,還有氨酚黃那敏。我說我女兒從小到大沒怎麼吃中成藥的,於是醫生說:其實中成藥呢,也不好說,有時候你不開呢,家長總覺得應該要吃點藥。我笑了,這的確也是實情。氨酚黃那敏是複方的感冒藥,我也沒要。

林漢煉醫生:不管孩子是什麼疾病,中成藥和複方感冒製劑都不建議使用。

回家的車上女兒抓著我的胳膊,虛弱地靠在我身上,我握著她的手,輕撫她的背安慰她。回到家是上午十點,她還是頭暈難受,我給她口服了5毫升泰諾林,就繼續去單位搬磚。

十一點多去取流感抗原檢查結果,甲乙型都是陰性,把結果給醫生看,醫生說考慮到有寒戰的表現,還是開了對付流感的奧司他韋。拿著處方去交費的路上,我考慮再三,雖然檢查有假陰性的可能,但女兒接種過流感疫苗,接種時間距今也超過了兩週,應該產生了抗體。兩者綜合來看,既檢查有誤又免疫失敗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女兒是流感的可能性很小,而奧司他韋對流感以外的病毒又沒有用,最後我放棄取藥,直接回家了。

林漢煉醫生:這裡的判斷是基於張醫生專業的醫學知識基礎,普通家長切勿效仿,除非已經是明確不靠譜的藥物,比如中成藥,否則最好還是遵醫生醫囑用藥,或諮詢第三方專業意見後再做決定,切勿自行停藥或用藥。寒戰也確實不是判斷是否是流感的依據。

回到家看到女兒精神好了不少,體溫降了,看來泰諾林起了作用,但是女兒說開始咽痛,喝水都疼,我還是囑咐她要多喝水,以免脫水。晚上下班回家測體溫37.5度,女兒還自己要求去上了繪畫的興趣班,說明精神還不錯。睡前體溫又升到38度,我再查看了咽部,發現咽部鄂弓紅腫明顯,有黃白色斑點,扁桃體腫大,心裡咯噔一聲,又開始焦慮。

此時主要擔心的是有沒有A組鏈球菌感染(GAS)的可能,畢竟沒有檢查鏈球菌,咽部的體徵也挺像,Uptodate(循證醫學知識庫)上也說咽痛不伴咳嗽、粘膜卡他症狀的都要做鏈球菌檢查。鏈球菌不可怕,但如果併發風溼熱、引起心臟瓣膜病、腎炎、中耳炎那就是大麻煩了。

但這麼晚去做檢查不現實,那麼面臨的其實就是要不要吃抗生素消滅鏈球菌的問題。要?不要?糾結了好一會。考慮到只是12個小時前服用過一次泰諾林,在沒用抗生素的情況下,目前的體溫下降了,女兒的精神、食慾恢復的也還可以,再加上是先發熱後出現咽部的體徵,應該還是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且多半是柯薩奇病毒。最後決定不用抗生素,再繼續觀察。睡前再口服5毫升泰諾林,以便休息得更好。晚上女兒的確睡得挺香,我卻是在擔憂中度過的。

林漢煉醫生:發熱合併咽部症狀,除了GAS和柯薩奇病毒感染,也有可能是腺病毒、EB病毒等,總之,扁桃體有“膿點”並不代表一定是細菌感染,不需要單純因此而用抗生素。

第二天早上醒來,一摸女兒身上,體溫基本正常了,我知道這次大概率是平安著陸了。

回顧這一次就診的經歷,兒科醫生是很靠譜的,沒有亂開血常規和抗生素,能做到這一點其實很不容易。我自己雖然是儘量在理性地思考和處理問題,但是心情並不輕鬆,除了心疼女兒,隨時都會擔心判斷出錯和處理不當,擔心加重病情讓她遭受更多的痛苦。

其實醫生也都可能成為患者或患者家屬的,以前我對別人說“發燒沒什麼關係,注意觀察,多喝水就行了”的時候往往是輕描淡寫的,也覺得理所當然,其實往往是忽略了患者和家屬要面臨的實實在在的焦慮情緒,在“總是安慰”這一點上,自己做得還遠遠不夠,這和醫學人文教育有關,更和整個社會的大環境有關。

經歷過自己孩子的生病,更加意識到,作為醫生面對患者保持耐心和同理心的重要。未來也許不能改變同行,但至少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一些。

本文作者為張量智醫生,工作於成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不清楚的越多,越容易焦慮,即便是醫生,在孩子生病時都容易擔心焦慮,不是每個家長都有醫生懂的那麼多。

現在,孩子生病時,如果不是緊急情況,除了可以自己看科普查資料,還可以在網上問醫生,有個專業醫生陪伴,可以讓你心裡更有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