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數學讓中國經濟學失去思想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學研究範式受西方主流經濟學影響較大,其中一個特徵,是對數學化、模型化的追求達到極致。從某種意義說,經濟學已變成數學,而且不是一般的數學,而是高深的數學。經濟學研究的深度被等同為數學方法運用的深度,只有數學才算科學,經濟學研究論文也越來越成為把玩高深數學的遊戲。

過度濫用數學已成為經濟學研究的一“疾”,直接影響和制約著中國經濟學的高質量發展。其一,過度濫用數學讓經濟學成為黑板經濟學。更多學者沉迷於數學推導,經濟學研究中模型重於理論,技巧重於問題,形式大於內容,其結果是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用“眾所不知”的語言去講述“眾所周知”的道理。

其二,過度濫用數學,經濟學研究越來越忽略解決問題的能力,工具越來越精巧,但也更沒有思想、沒有理論,經濟學研究更為“漂浮”。學者們失去對問題的創新性見解和敏銳的洞察力,研究越來越脫離實際。經濟學研究的問題更加碎片化,問題意識越來越不足,研究成果很少聚焦重大現實問題,回答“時代之問”。“致用之學”變成“無用之學”,經濟學必然喪失其內在的思想啟迪性、理論創造性與政策參考性。

其三,“數學濫用”阻礙了經濟學思想的創新,讓經濟學成為數學的奴隸,導致的結果就是產生出大量充斥冗餘和無效的數理模型經濟學論文。

其四,早在世紀之交,西方就發出“經濟學的死亡”的哀嘆。經濟學研究範式陷入“致命的自負”或者如熊彼特說的“李嘉圖惡習”,而過度濫用數學可能是問題所在。西方在反思數學濫用問題,而我們的學者卻還在“拾人涕唾”。

其五,“數學濫用”在讓經濟學遠離“學術政治化”同時並沒有“偽裝”成科學,反而越來越庸俗化。比如國內某經濟學期刊近年來所刊載的諸如“稅收與消失的女性”“漂亮與收入”“肥胖會傳染”“相貌與收入高跟鞋曲線” “美貌經濟學-身材重要嗎”等“論文”。

其六,在數學化和模型化大潮中,經濟學研究生教育課程設置強調“三高”(高級計量、高級微觀、高級宏觀)訓練,注重數學模型的推導,而缺乏必要的經濟學相關知識訓練,更缺乏引導及訓練學生對經濟問題本身的思考,讓更多學生成為“裝在套子裡的人”。

實際上,“數學濫用”的現象不僅體現在經濟學研究中,也幾乎滲透到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比如管理學、法學、政治學、史學等研究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經濟學數學化、模型化的研究方法。因此,是時候反思中國經濟學研究中的“數學濫用”現象了。

第一,經濟學研究需扭轉過度濫用數學現象。經濟學可以適當運用數量方法分析問題,從而使經濟學邏輯更簡潔。但思想性永遠是經濟學研究的核心,數學模型只是輔助講好“故事”的手段。經濟現象本身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是難以用數學方法進行計量的,在經濟現象研究中過度濫用計量方法,可能就會出現用正確的工具得出錯誤的結論。

第二,創造富有中國特色的“標識性”經濟學概念和範疇。當前中國經濟學研究中概念範疇使用中,存在著大量簡單套用西方概念和範疇的趨向,既沒有中國的人文元素,也沒有對西方概念和範疇的“融會貫通”,更缺乏“術語革命”、打造富有中國特色的“標識性”概念和範疇意識。缺乏“標識性”概念,就必然缺乏具備自主設置“議題”的能力,經濟學就缺乏主體性和自信力,中國永遠只能是西方的“他者”和“描述性對象”,總是處於被動解釋中,更容易陷入西方話語體系的陷阱。事實上,中國綿延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蘊含著更多博大精深的經濟思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形成的龐大經濟體量,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大量新經驗和新素材。未來中國經濟學創新需充分吸收中國優秀傳統經濟思想的精華,始終致力於將中國元素融入規範的理論分析,探索更新、更嚴謹、更有解釋力的理論體系,不斷展現出中國經濟學人的思想力和創造力,提出更多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經濟學理論。(作者周 文是復旦大學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