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孝成王是最大的睿智,趙括無不無能這個並不好說

導語

長平之戰,趙孝成王是最大的睿智;趙括無不無能不好說,但是趙括是真的要被釘在恥辱柱上被人婊的;你們只看到,長平一戰死傷慘重;卻不看看秦趙兩國都彈盡糧絕,咬牙死撐的情況下,其他五國在幹什麼!白起之所以要用計,不是因為對手是趙括,而是五國的糧草就在支援趙國的路上了;哪怕對面還是廉頗為帥,白起也一樣會選擇速戰速決,因為秦國拖不起了。先看戰國,秦國雖勝卻是慘勝,白起本人對趙括有很高評價,對比廉頗,與秦軍相持數年不見戰國,徒勞丟了幾萬人。再看過程,斷糧數十日還能保持軍隊組織,可見趙括軍中威望很高,能夠彈壓士兵。

長平之戰,趙孝成王是最大的睿智,趙括無不無能這個並不好說

最後決戰,在前面不停殺戰馬吃掉的情況下,仍然能保有戰馬數千,有力者數千人衝鋒突圍,可見其調度能力,統籌規劃能力。親自帥兵衝鋒,看出有勇力,不畏死亡。最後看,他率領的可是數十萬人的軍隊,軍隊數量增多,指揮難度是做乘法而非加法,前期還勝了秦軍幾陣。反觀廉頗,我認為廉頗是軍中宿將但是缺乏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堅守還差的被打崩。這個可以自己翻史書去看。趙括其實很強,他其實敗在了趙國國力上,如果當時趙國能有一隻軍隊突圍進入趙國軍中送糧 史書會改寫,然而終究是秦國盡發國內男子阻塞糧道成功。

趙括的問題是戰術層面,對地形認識不夠,沒有看出來秦軍的佯敗,追擊秦軍,被秦軍藉助地形優勢包圍後又分割,沒了糧草供應,就搏命突擊,趙括陣亡後投降被坑殺。假設地來看,面對秦國和白起的強大實力,趙國派誰都是大概率失敗,只是趙括加速了失敗,導致瞬間潰敗。

長平之戰,趙孝成王是最大的睿智,趙括無不無能這個並不好說

從責任上來說,趙括還是責任很大,畢竟嚴重戰術失誤,有點送人頭的意思,沒有退路且損失巨大。長平之戰其實還有另一個選擇,但是看相關資料,沒多少人提,不知道是不是和趙國地形局勢有關。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的結果必然是政治鬥爭的結果。趙國佔據上黨失去了正義的號召,之後的與列國伐交,被秦國好好的耍了一把,決定了長平之戰是趙國與秦國兩國之間的鬥爭。

但是也決定著戰國未來的發展趨勢,秦國在之前打趴了楚國與魏國,只要在解決了趙國,那麼天下一統就進入了倒計時。秦國在這場戰爭做了充分的準備,國力遠勝於趙國,並且秦國認識到了這場戰爭的重要性,排除了天下名將白起,之後秦王親自到前線來管理後勤,支持這場戰爭,而反觀趙國則是一系列的外交失誤,之後有沒有充分的準備,並且廉頗耗盡了趙國的國力。至於說趙國繼續青壯年回家務農這也不能說明問題,女性也可以參與農忙,雖然體力不如男性,但是饑荒也顯然是不存在的。另外,趙軍牽制住秦軍主力,鄰國顯然是不可能進攻趙國,利用趙國消耗秦國穩賺不賠。

長平之戰,趙孝成王是最大的睿智,趙括無不無能這個並不好說

因此來說趙括的指揮還真的有問題,直接主力全軍出擊被輕易圍殲是真的洗不乾淨,且不說紙上談兵,至少驕傲輕敵是跑不掉的。在長平大戰中,趙括已經讓白起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而且白起用來當埋伏的兵力幾乎殆盡(有7萬多人)。而趙軍雖然中了圈套,仍有足夠士氣戰鬥,說明他們並沒有真的餓了這麼長時間(個人懷疑趙括留了後著)。

白起並不能運用他爐火純青的“分割殲滅”戰術,只能紮緊自己的口袋,袋內則是實力尚存的40萬趙軍。個人認為,如果他遇到的不是白起,應該可以逃出生天。秦軍四十多天吃不掉彈盡糧絕的趙軍,士卒傷亡過半。說秦軍戰鬥力弱吧,幾十萬趙軍就是衝不出秦軍的包圍圈,趙括身披重甲都能被活活射死。

長平之戰,趙孝成王是最大的睿智,趙括無不無能這個並不好說

戰鬥結束之後還能坑殺四十萬趙軍俘虜。但即使這些疑問無從解答,不容爭議的歷史事實就是,在作戰失利被圍困的41天裡,趙括至死都沒能成功帶領趙軍突破包圍,撤離戰場。所以趙括在長平之戰中,作為指揮官既不能神機妙算克敵制勝,又不能撤離戰場保存實力,屬於典型的“一將無能,累死三軍”。不論他真實的軍事水平究竟如何,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的表現都很難稱得上是一名良將。

這場戰爭,從最初就決定了趙國必敗,趙括上臺只能是儘量的結束戰爭,給敵人以沉重打擊,況且趙括在明,白起在暗。最後戰爭的結果出來了,趙國45萬精銳全軍覆沒,而秦國傷亡20多萬,這樣的戰果出來就可以顯現出趙括的才能,畢竟對手是白起,接手的是爛攤子。哪怕是孫吳在世,也不敢與白起比較。

長平之戰,趙孝成王是最大的睿智,趙括無不無能這個並不好說

白起被賜死以後,秦軍緊接著又對東方六國發動了一系列攻勢。即便秦軍真如白起所說,傷亡過半,國內空,這句話的語境和時間點,十分值得玩味。很多為趙括洗白的人都忽略了,長平之戰已經是白起賜死前,秦國對趙最後一場大勝了,結合白起的語境,很明顯這話說的是長平之後,秦軍連連敗仗損失過大。長平之後魏國趙國忠志之士努力挽救國家於危亡給趙括擦屁股,如今卻成了某些人洗白趙括的遮羞布。個人看法應該是趙括準備打一箇中間開花,然後讓趙國求得援軍來個反包圍,消滅秦軍。但是秦軍的本土生力軍來了,但是趙國的生力軍沒來成,而且鄰國的援兵也沒來到。如果援軍來了,就山區的作戰條件,會不會秦趙兩國的軍隊被鄰國援軍都吃掉也沒準。

而鄰國也不敢輕易出兵,出了兵反被對方反包圍也是麻煩的事情,鄰國唯一能派去的只能有糧草,但是糧道是斷的,運不出去。因此來說鄰國的態度模稜兩可也是正常的。但是趙括的指揮問題就出來了,山區作戰趙軍不如秦軍,在外交當面不明確的情況下直接40萬主力出擊,完全是賭徒心理,這說明趙括對於前線的情況並不明確輕易下的草率決定。

長平之戰,趙孝成王是最大的睿智,趙括無不無能這個並不好說

如果趙括沒有能力的話,肯定不會被用到這種堵上國家一切的戰爭中來,還有就是趙軍被圍那麼長時間也沒有出現投降的啊,最後衝鋒的時候趙括死了才投降的,所以我覺得他失敗是因為趙果已經拖不起了,只能出擊博得一線生機,可是面對的是戰國最厲害的將領和超長待機的秦王。輸了也正常,不能否定他的軍事才能。

結語

最後,趙括的理論水平還是有的。但是輸就輸在,他不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沒有指揮的經驗。犯了同王明,博古一樣的教條主義錯誤。而他的對手,乃是名將白起,經驗豐富,理論水平高。輸很正常。趙括不是無能之輩,但也不是什麼有水平的人。廉頗堅守對峙的策略耗盡了大部分糧草,因為糧草問題,國內貴族有了不小的矛盾(糧草都是他們出的),換將和換策略是必然,在貴族和趙王的壓力下,被迫發動進攻,作為一名將領,戰死沙場,已經進了自己的責任。趙國和秦國經濟實力差太多,趙括只是一個可憐的背鍋俠,作為一名年輕的貴族,只要經歷歷練,前途不可限量,最終只能在這場戰爭中馬革裹屍。

參考文獻

《春秋》

《戰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