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人:文弱书生第一次统兵,便以八千弱兵击溃十五万精锐

几年之前,有一部影视剧的主题曲享誉大江南北,歌词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这句话引用在今天将要分享的这个人物身上,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此人绝对是一介提笔作书的文弱书生,自出仕以来也都一直担任着文职。但是,他平生第一次统兵,就以八千弱兵击溃了十五万精锐,自此留名青史,甚至被当代的伟人赞誉为“千古一人”

在介绍这个人物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大环境。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大宋集团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统治阶级。该集团有一个非常典型的表现:臣民富,而主上穷

千古一人:文弱书生第一次统兵,便以八千弱兵击溃十五万精锐

黄袍加身


关于这一点,跟大宋集团统治者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这里面出现了三个世人耳熟能详的名词。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帐下部将们合力推举,给他来了个“黄袍加身”,大宋集团由此而建。可是,坐上皇位的赵匡胤心中并不是充满了激动、兴奋及对旧部们的感激,而是充满了猜忌与不安。他看着大殿上那些手中握有兵权,脸上充满着灿烂笑容的大将们,再看看自己的宝座,心中时常犯嘀咕:“我的江山是由他们推举而来,万一哪天他们不高兴了,只需他们合力挥挥手,这大好的江山不就易主了吗?”于是,就出现了第三个流传至今的名词,“杯酒释兵权”。

不过,赵匡胤并不像大部分统治者一样,将旧部功臣罢除兵权之后杀无赦,而是采用了另外一种怀柔安抚政策,即推广奢靡、享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朝廷普遍提高了大臣们的封赏与收入,并且,皇帝亲自身正为范,经常在朝廷中大摆宴席,犒劳群臣。这一风气自上而下延续,结果,大宋集团就出现了前面所提到的那种情况,大臣与老百姓都很富裕,反而是当权的统治阶级经常入不敷出,穷困潦倒。

千古一人:文弱书生第一次统兵,便以八千弱兵击溃十五万精锐


在这种特殊的大背景下,大宋集团中还出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文臣武将难分家。这其中有好多典型的例子,比如名传后世的岳飞,上马克金兵,提笔能作书;再比如爱国词人辛弃疾,世人都知道他的诗词歌赋是一绝,但很少有人知道,辛弃疾归隐潜修文学之前,曾单人独骑闯入金军腹地如入无人之境,斩杀叛将首级后从容撤离,此一举威震大金朝廷。辛弃疾 只是后期看不惯大宋朝廷内部的争斗,愤懑之下投戎从笔,四处游历潜修文学,成了一个享誉后世的大词人。

今天分享的这位名臣,跟岳飞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他就是南宋集团初期的宰相虞允文。他跟岳飞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大宋受到金兵的重创后,岳飞是以武将之职平金辅宋,而虞允文则是以文治立国辅佐南宋朝廷,是一个全职文臣。

千古一人:文弱书生第一次统兵,便以八千弱兵击溃十五万精锐

据《宋史》载,虞允文,字彬父,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虞允文出身于世家名门,祖上都在前朝官居要职,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仅在宋徽宗时期考取了一个进士,担任过太常博士、转运判官等职。虞允文自幼聪慧伶俐,据说六岁时便能将经典古籍《九经》倒背如流,七岁时就能提笔作书,且词句严谨、意境优美,在当地被称之为神童。

虞允文不仅才学高湛、聪慧机敏,而且,还特别的任孝,这也是他出仕较晚的原因。虞允文少年的时候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俗仪在家中守孝。成年之后又不忍抛下孑然一身且体弱多病的老父,所以,在家中一边潜修文学,一边尽心的照顾父亲。直到父亲去世,家中再无牵挂,虞允文这才收拾行囊踏上了仕途,此时,他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了。

千古一人:文弱书生第一次统兵,便以八千弱兵击溃十五万精锐

虞允文 by网络


虞允文是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的进士,起初在通州任通判,主要负责屯田、督粮、监管刑狱。虞允文在工作上的表现非常出色,但在头两年却没有得到升迁的机会,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擅政的秦桧,对蜀川诸地的官吏抱有很深的成见。直到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秦桧去世之后,蜀川诸地的官员才有了出头之日。宋高宗赵构要求臣属们举荐蜀川良吏的时候,虞允文是首位被中书推荐的蜀川官员。这也足能看出虞允文在地方上的工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虞允文进入朝廷之后,对当时朝中出现的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拟成条陈一一谏策,很有见地,赢得了宋高宗的信任与器重,自此成了高宗身边的心腹重臣。不过,真正使虞允文声名远播,在仕途上出现重大转折的机遇,还是五年之后的一次抗金之战。

千古一人:文弱书生第一次统兵,便以八千弱兵击溃十五万精锐

宋高宗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大金集团派出了六十万大军,分四路南征伐宋。其中,一路直取巴蜀诸地,一路征战襄樊地区,而最后的两路,则水陆兼进直扑两淮地区,剑指南宋集团的都城临安,即如今的浙江省杭州市。

开战之初,进攻巴蜀、襄樊地区的两路金军,遭到了当地吏民的顽强反击,征战数日未见明显的战果。而第四路水军也在南宋水军的反击下举步维艰,甚至还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大金集团的完颜亮,看到如此局势内心十分焦急,于是,集中优势兵力,亲率大军驰援第三路军团,打过了淮水,将大军驻扎在了采石矶,即如今的江苏省南京市马鞍山一带。

南京守将王权见事不妙,撇下部将临阵脱逃,这一下宋高宗可慌了神,一面诏命大将军李显忠驰援采石矶接替防御,一面命虞允文携带大量的财务先行一步,犒赏前线的军士,稳定军心。

千古一人:文弱书生第一次统兵,便以八千弱兵击溃十五万精锐

宋军


虞允文星夜兼程赶往采石矶,一路上的景象使他心凉了半截。敌军的骑兵三五成群的四处侵扰,溃败的宋军遍布道路与荒野之间,丢盔卸甲、一片散沙,没有一点生气。此时,受命的李显忠还在驰援的路上,虞允文在这种危急时刻勇挑重担,召集溃散的将士,将高宗的诏书公示与众,以钦差之名号召全军迅速重组防线。众将士一看有了主帅,士气激增,纷纷请命死战。这在史料中用了七个字做了概述:“今既有主,请死战。”

就这样,虞允文召集了八千多名散乱的弱兵据城坚守,使完颜亮的十五万金军寸步难进,直至金军在久攻不克之后发生了严重的内斗,完颜亮被诛杀,金将与南宋集团议和,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斗。虞允文身为一介书生,凭着傲人的骨气与能力,在此战中声名远播,流传后世。当代伟人看了他的事迹之后,发出了由衷的敬意,评价其为“千古一人”,在南宋集团中堪与岳飞齐名。

参考资料:《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