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與中國達成«共性利益»

北京時間1月23日,馬雲在達沃斯論壇上談到再次創業可能會進入農業領域。

馬雲的成功離不開與社會達成共性利益,也就是他本人說的利他思維。建立電子商務平臺就等於建立一個新市場,在過往的中國能建立市場的權利只有執政者,馬雲在此是做了執政者做的事。

在以前的中國,有一種經濟動態叫“趕墟”,當時沒有菜市場,人們隔三差五的定期到某個地點集中進行買賣交易。後來開始有了菜市場供賣方與買方進行交易,搭建平臺的正是執政者,賣方與買方得到了方便,搭建平臺的管理方也得到了收益,同時亦促進了經濟,這是共性利益,馬雲所做的正是如此。

在我們中國,民營企業中有兩位做市場平臺的都先後登上首富寶座,一是王健林,二是馬雲。王健林專做商業地產,據統計全國有將近200座萬達廣場,不斷搭建實體市場平臺。萬達廣場的營銷與維護做得越好,人流即越來越多,萬達廣場內各店家的生意即越來越好。店家的產品越來越豐富、服務越來越好,萬達廣場的名氣即越來越大,這就是共性利益,良性循環。眾人拾柴火焰高,一位做實體平臺,一位做互聯網平臺,都是利用了社會的共性利益被推上了首富,

能成就多大的名與利取決於能與多少人達成共性利益。

中國改革開放至今40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速騰飛。中產階層越來越多,對於生活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過往,我們說能吃得飽就好,而今天是到了“吃得好穿得美住得舒服”的時代。但現在,我們吃得好了嗎,在糧食上是否有更多優質的選擇,我們有沒有在這方面得到幸福感?顯然沒有。現今的糧食仍處於“吃得飽”的品質,與時下中國的經濟層次不匹配。讓國民放心與優質的糧食少之又少,所以越來越多的選擇進口糧食。民以食為天,中國是具有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哪裡有抱怨哪裡就有機會,就在糧食這裡有著巨大的抱怨、有著巨大的機會。

網易丁磊養豬、碧桂園楊國強入局農業,這都是看到中國在糧食方面可以突破的巨大機遇。除了市場的巨大機遇,國家的政策更是不斷利好,早在2004年中央就發佈了三農政策,扶持農村、農業、農民。這一切只是剛剛開始,1985年由鄧老先生喊出的口號“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沿海地區得天獨厚優先發展。經歷幾十年的艱苦奮鬥,成就了一批批的富裕階層,現在也應該到了“另一部分人也富起來”的時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