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技术发展预测——2019~2022年

​大型用户,设备制造商都有一套数据中心的技术路线图。笔者一直想结合这些年国内和海外经验,写一些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的研判。这篇文章比较主观,读者需要有一定技术背景才能看懂。笔者更多表达个人观点,不做过多理由阐述,读者可能不理解或不同意。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判断和见解,有争论和异议是正常的。技术能赚钱的时候,就是牛X和情怀,不赚钱就是牛皮。不妨几年后回头看,对错由市场决定,大家讨论技术最后都是为了商业——

不争技术之长短,只论商业之盈亏

240V/336V/380V高压直流——在整体数据中心UPS市场份额占比不断萎缩,研发基本停滞。交流模块化UPS从成本和成熟度,普及度上已经超越高压直流,拐点已经出现。国外早几年已经颓势很明显。基本IDC公司和欧美几大互联网服务器大用户都不用,全球市场败势难免。国内市场可以靠BAT还能撑着一阵,后面格局会被边缘化。最后宿命多半是后备式BBU充电器(配合整合PSU电源模块的整机架),或者干脆因为服务器/整机架内自带电池BBU而消失(类似国内百度走的路线),后者发生几率大。

整机架——国内国外都会成为标准交付方式。主要两种模式,第一种为成为主流。

1. 定制/普通服务器做整机架方式集成交付,里面布线工厂预制。整机架不集成风扇墙,电源模块等。自建或者租赁机房都适用。

2. 定制整机架交付类似OCPv3和国内天蝎架构,整合风扇墙,RMC,一体化PSU,背板母线,甚至BBU等,租赁机房不合适,只能自建机房。

微模块——国外一直没这个概念和技术形态,也没怎么热过。国内除了小型数据中心还有应用场景外,中大型数据中心不太会使用,千言万语就一个字——贵。

列间空调——300宽版本在狭小物理空间场景里仍然有市场机会,例如边缘数据中心。600宽版本处于尴尬位置,被房间级精密空调挤压而痛苦挣扎,多半逃不过市场萎缩的结局。欧美市场是最佳证明。

中压和飞轮UPS——市场发展受制于供应链基础,对比静态UPS+动态UPS总体市场而言,市场份额不断减小,基本上难以成为数据中心行业主流。浓缩一个字 —— 难。

间接蒸发——欧美未来几年预估变化不大,市场份额相对平稳,美国大规模使用的IDC仍不多。目前国内1-2个大型客户考虑部署,能否上规模仍未有定数,未来3年内可能会有一波热潮。3年后很可能市场热潮消退,较难成为技术常态,在常年干冷,缺水的偏远地区会有应用场景。热管相变技术发展可能会成为重要变数,如Facebook新加坡。

液冷服务器——近2~3年市场规模仍未有大起色,预估发展契机要3年后等下一代CPU和软件应用AI,ML,以及5G规模商用。板级(间接液冷)散热生态链和供应链更好,上小规模的概率大,浸没式(直接液冷)散热产业链挑战很大,蛰伏期概率大。浓缩一个字 —— 慢。

一路市电一路高压直流/UPS——作为国内几大互联网公司的电气设计,国外基本没客户用。未来几年大几率会改成双路电源给末端负载供电方式。

工业设备监测——设备物联网更进一步,各种无线传感器和计量方式是趋势。

监控系统——发展相对缓慢,海外以BMS+SCADA/EPMS为主,会出现BMS+EPMS的数据库融合和API层面打通,配合运营需求搭建上层Service平台。国内动环市场存量太大,未来几年市场仍处于混沌状态。基础设施层面高大上概念的大数据AI,机器学习只会在少数极客用户新建IDC上试点,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口水仗终究难成气候。巨大存量市场受制于历史包袱原因,改造系统完善基础功能比折腾高大上功能有更多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