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有料】上海浦東,有一群專業科普志願者

中共中央主辦的《光明日報》4月21號刊文,報道浦東新區專業科普志願者隊伍:《上海浦東,有一群專業科普志願者》——

《光明日報》

上海浦東,有一群專業科普志願者

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生活節奏,同濟大學學者程國政在線講起《當下,正可訓練孩子“延遲滿足”》;如何認識中醫在防治新冠病毒中的作用,上海東方醫院中醫主治醫師徐博文及時分析《面對“新冠”的中醫防治》;孩子們網課傷眼,眼科醫生楊承勳細細說來《居家上網課,保護眼睛莫慌張》;疫情之下教育形式發生變化,上海市進才中學北校校長、特級校長金衛東深入淺出地分析《怎樣做一個能“抗焦慮”的好家長》……這群活躍在各行各業的優秀專業人才,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浦東新區專業科普志願者。

疫情防控的特殊階段,浦東新區科學技術普及志願者協會第一時間在微信公眾號“浦東科協”“科學的春天”開闢“戰疫科普”專欄,邀請協會內各行業志願者結合專長,展開戰疫科普和戰疫行動。點滴力量凝聚成抗疫之盾,戰疫中的專業科普志願者群像,只是浦東新區科學技術普及志願者協會近年來持續健全科普志願服務工作機制的“戰時”顯現。以“大科普”理念,匯聚社會各方力量,發揮專業優勢,構建“大科普”格局,浦東新區科學技術普及志願者協會在打通科普服務公眾“最後一公里”上積極作為,為加快提升公眾科學素養、推動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不斷注入新鮮力量。

用好專業知識的力量

回應熱點消除盲點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科學普及的重要性。

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這是科普工作的使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迫切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科學傳播產品和服務;信息傳播渠道和方式的變化,對科普工作不斷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對新時代新使命,身處浦東這片改革開放的熱土,如何構建社會化科普工作新格局,創新開展科學普及工作?

陳宏宇,中國科學院微納衛星研究所所長、上海科技大學特聘教授,積極參與浦東新區科普活動,走進多所中小學開展微小衛星科普講座;湯海明,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科學傳播室主管,上海市天文學會秘書長,曾獲得中宣部、中國科協和科技部聯合頒發的全國科普先進個人稱號;張馳,中國商飛夢幻工作室負責人,C919大型客機103架機團隊“十二勇士”成員,在多個街鎮社區積極開展《航空器飛行的秘密》科普講座,好評如潮……他們紛紛加入浦東新區專業科普志願者的隊伍,只為“共同為科普做點事”。

吸引他們持續投入的,是對科學普及工作的熱情,也離不開浦東新區科學技術普及志願者協會創新構建的一系列工作體制,讓每一位專業科普志願者能夠找到貢獻力量、施展才華的平臺。

“我們希望找到恰當的人,在恰當的時候,用恰當的方式,做恰當的事情,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用專業的科普知識消除社會知識盲點。”浦東新區科協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劉耀華說。

戰疫科普是一方面,日常科普也緊貼時代。近年來,石墨烯虛熱,各種偽科學充斥了新媒體,一些機構為了圈錢而炒作,從事相關研究的浦東新區專業科普志願者劉燕飛博士及時告訴大家石墨烯的商業化應用道路還有多遠。人造衛星、天文學、曆法節氣、植物學、水文、人工智能、整車虛擬技術、5G通信技術……每一項內容都力求找到最專業的人,用最生動的語言把原理說清,把道理講透。協會以專業知識、志願精神和科普能力三方面考核和引導志願者,吸引了一批學有專長、熱心科普的專業人才加入。

浦東不缺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關鍵是如何激發更多人才的科普熱情,吸引他們騰出精力、花費心思,面向公眾提供高質量、常態化、公益性的科普志願服務。記者瞭解到,浦東新區科學技術普及志願者協會緊緊圍繞科技科普、宇宙科普、自然科普、環境科普、人文科普、健康科普等公眾密切關注的熱點、重點,加強對科普志願者的公開招募和登記管理工作,不斷擴充專業科普志願者隊伍。2018年,協會新增專業科普志願者35名,2019年新增50名,協會目前共有登記專業科普志願者186名。

政府當好“導演”

社會來做“主演”

科學普及需要構建共建共享、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大格局。浦東新區科學技術普及志願者協會是由各界有志於科普志願者事業的人士自願組成的非營利性法人社會團體,協會於2003年10月成立,這也是上海市第一個建立專業科普志願者隊伍的協會。

協會理事長、深淵科學家崔維成介紹,協會致力於培養一支數量充足、構成多元、紮根上海、富有活力的優秀科普志願隊伍,吸引更多專業人士投身科普,擴大和提升科普傳播覆蓋面和影響力,助力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充分調動社會力量,運用好社會機制,政府當好“導演”、社會來做“主演”,是浦東新區科學技術普及志願者協會工作的鮮明特點。協會自2018年以來進一步完善科普志願服務工作機制,努力動員和組織社會專業人士加入志願者隊伍,廣泛開展各類進社區、進學校、進園區的科普公益活動,穩步推進科普工作水平,以滿足浦東新區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科普文化需求,助力浦東新區公民整體科學素質的提升。

以協會為主導,每年制定科普年度計劃和工作計劃,引導成員充分發揮志願者精神,提供志願服務。協會的專業科普志願者們都是各行業中堅力量,有些是科研單位主要負責人,工作繁忙。協會對志願者的服務有要求,但不增添過多負擔,每年要求志願者提供“一課、一文、一活動”三項服務。協會不再向成員收取會費,通過承接各方面的購買服務,不斷提高市場生存能力。

2019年,協會為2019年浦東新區科普詩詞大會提供專業的志願服務工作。科普詩詞大會活動歷時1個月,大會以課程大綱的古詩詞為主,輔以中華優秀傳統詩詞及科普知識,培養新時代青少年的人文情懷與科學素養,線下雲集長三角160所中小學,網上互動面向全社會開放,參與互動的總人數一舉突破百萬,全方位立體式傳播詩詞科普知識。

“科普是一件令人愉悅但費時費力的工作,對科學家本身也是一種挑戰,絕非沒有時間和不感興趣那麼簡單。”有學者曾這樣描述。對於不少浦東專業科普志願者來說,他們將提升科普能力視為對自身的挑戰,在志願服務、引導公眾中獲得滿足。協會也針對志願者自身建設的需求,實施專業志願者和普通志願者培訓機制,更好地激發服務熱情、活躍協會氛圍,讓志願者更有歸屬感和認同感,不斷增強協會的凝聚力。

打通科普服務社區群眾“最後一公里”

社區科普一直是科普工作中的瓶頸。能否真正打通科普服務社區群眾的“最後一公里”,浦東新區專業科普志願者動起了腦筋。在浦東新區科協的指導下,協會承擔了浦東新區社區科普大學的相關功能,結合社區不同人群的科普需求和社區的實際情況,為每個街鎮輸送講座課程和互動體驗課程,一時間供不應求。

“以往是我講什麼,你聽什麼,對受眾需求不做充分考慮,或者考慮不周,很難做到真正的換位思考。從去年開始,協會面向街鎮社區推出100多門課程,以‘線上公佈菜單,線上搶單,線上派單,線下服務’的方式完成,一些課程上線後很短時間就一搶而空。”劉耀華說,他很欣喜地看到,以需求為導向,從課程的“被需要”“被選擇”開始,協會的科普服務啟動了供給側改革。

針對樓宇、園區企業,協會開展“健康科普伴我行”系列主題活動,專業科普志願者們活躍在浦東新區金橋產業園區、張江高科技產業園區、金高園區和洋涇園區。而他們中的一些人,就來自樓宇園區的機構和企業,熟悉白領群體的科普需求。

協會連續兩年為浦東36個街鎮輸送科普課程,2018年共送入街鎮144節科普課,2019年在此基礎上,調整課程結構,大幅增加備受居民推崇的科普體驗課,輸送課程增加至244節,意味著每一天半,就有50位左右的居民參與到科普學習中來,助力“家門口”服務體系建設。

今年,隨著上海市基層科普行動計劃深入開展,依託黨建服務中心、社區書院、“家門口”科學社等載體,浦東新區專業科普志願者們大有可為。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韓可勝介紹,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全國科普日以及浦東的相關重大活動、重要時間節點為載體,協會將開展形式多樣、貼近公眾需求的科技志願活動,形成常態化服務的良好態勢。在推動線下活動進社區、進園區、進校園、進機關、進媒體的同時,運用好線上陣地,通過新媒體、在線直播等方式,將科學傳播到更廣泛的人群中。

記者瞭解到,浦東新區科學技術普及志願者協會正在積極參與多個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分中心以及站點的建設,以科普志願服務為切入點,推動城區文明建設。

為弘揚專業科普志願者對社會的奉獻精神、科普精神,鼓勵更多優秀的志願者加入到協會的服務隊伍,協會今年還將推出志願者積分制,開展年度“最美科普志願者”評選活動,健全科普志願服務激勵機制,發掘專業科普志願者們的能動性和創造力,完善科普舞臺,打造科普賽臺。“浦東新區專業科普志願者隊伍的建設是上海首創,我們希望從浦東出發,走向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增強科普志願服務的輻射力、影響力,在追求實效中呼應需求、爭創一流。”浦東新區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顧兵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